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调动和激发我国广大作家创作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网(报)、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郦道元文学院、南国文学社联合开展了“2023南国文学优秀作家”推选活动,鼓励广大作家用手中的笔书写和讴歌伟大的时代。
陈文,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专著9部,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语文世界》《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贵阳晚报》《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散文百家》《参花》《上海散文》《洮湖》等报刊发表教育论文和散文100多万字。
在茅山,与储光羲诗意邂逅陈文
一
公元2022壬寅年,风和日丽,山峦叠翠,我行走在茅山风景区,移步换景,脑洞大开,穿越了时空,遇见许多与茅山相关的人和事。譬如,陶弘景在华阳洞炼丹、秦始皇寻仙茅山、白居易在茅山邀请友人赏月、岳飞屯兵抗金、王安石登大茅峰、刘伯温茅麓下杖钉龙脉、日寇烧毁道教圣地乾元观等等,等等。人海茫茫,匆匆过客,历史沉浮,煮酒论英雄,事后诸葛亮,比比皆是,如浮云在我眼前轻轻飘过。惟有与储光羲先生的相遇,千回百转,激荡心颤,涛涌波襄。
二
用现代语言说,储光羲也是北漂族。他是金坛白塔庄城人,14岁左右,便随父到了祖籍山东兖州,不久以后,向往更好的发展,来到了京城长安。当然,他是以乡贡考试合格者的身份入京参加会试的。遗憾的是当年他未被选中落榜了,这对于一个从南方乡村走出去的读书人来说,进士不第,无颜面对,羞归乡里。先生并未气馁,胸怀大志,不耻最后,发愤图雄,还有诗和远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元十四年,储光羲终于登进士第,又奉诏书到中书省面试,制科及第,为一时之秀,名列崔国辅、綦毋潜、常建、王昌龄之上,才华初露锋芒。
储光羲上了皇榜后,先后被朝廷派往陕西大荔县、河南阳汜水镇、江苏宝应县、陕西渭南县做了县尉。别乡十年,大江南北七年官宦沉沦,始终徘徊在四个县尉的位置上,一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怎能心甘?
约于开元二十一年,在储光羲25岁那年,出乎他人意料,他竟然辞去官位,回到了故乡金坛。游山玩水,释放惆怅,慰藉心灵,放飞梦想,寄情于山水,留下了著名的《游茅山》组诗。
翠语江南,大美茅山。先生沿着陡峭的山路,上山游览观景,许多往事萦绕脑际,即兴赋诗一首《游茅山》: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阔别故乡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并不起眼,但是,在一个人短暂的生命的历程中却是漫长的岁月。储光羲回顾了自己远走他乡的境遇,一句“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道出了此时的心境。他到京城“皇州”,不是远道游山玩水,而是“观国”呀!何为“观国”?乃观察国情也,洞察朝政,主忧臣劳。先生进京赶考,不就是为了实现从政的抱负么?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先生的从政之路并不顺畅,透过回乡的诗文,借景抒情,清凄宛转。当他决定辞官回乡时,他的好友綦毋潜特地为他写了一首诗送行《送储十二还庄城》:“西阪何缭绕,青林问子家。天寒噪野雀,日晚度城鸦。寂历道傍树,曈昽原上霞。兹情不可说,长恨隐沦赊。”言真意切,懂储光羲者,乃唐朝大诗人綦毋潜也!先生站在家乡的茅山大毛峰顶上,綦毋潜送别的情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至此,我伫立在大毛峰,山风劲吹,帮我梳理了凌乱的思绪,似乎明白了先生辞官归乡的缘由,感受到了他心里的痛楚,这是多大的勇气与抉择啊。
三
茅山峰峦,春风又绿茅山洞口。先生家居茅山东麓的庄城,站在庄城桥上就能够眺望到郁郁葱葱的茅山主峰,对道家圣地华阳洞再熟悉不过了。储光羲行进在华阳洞的崎岖山路上,所见所感,写下了《游茅山》另一首诗:
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
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
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
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
本诗中,景美境幽,春日茅山,天地朝晖光满,江山春和景明,宛若仙境,自不必说;实则是先生襟怀别抱,寄寓深情。
首联的叙事非常直白,世代传儒者的行为,行成不是不荣光。先生用双重否定的句式肯定了儒家的道行,然后与熟悉的华阳洞内比,其中的奥秘事实怎么会不明白哩。尾联一语道破天机,借喻寓怀,“王庭”高官礼帽的轻重,直至今日方才知道啊。
其诗作虽寄情山水田园,但在“歌咏隐逸生活的悠闲”之外,更是暗示了先生“寄托仕途失意的感慨”。
“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果然“常怀独善之志,又好长生之说”;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华阳仙洞归隐,“早年深此情”;
“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王庭轩冕,何等贵重,“多少长安名利客”,一旦得志,“今日放荡思无涯”,但对于储光羲,相较于“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悠游人生,山水田园之乐,此日方知其轻,大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之豪迈!
这3句直白明了,一目了然。仅此,或许愧对“顶流圣手”。“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此联言简意深,据经引典,匠心独运。“理棹瑶溪”,想必妇孺皆知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该有陶渊明“缘溪行”桃花源之意,“欸乃一声归去”,“王庭轩冕此轻”;“巾车云路”,山中宰相陶弘景当年婉拒梁武帝的《答诏问》声名远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至此,使我联想到先生的另一首诗《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籍籍无名的山泉,“借问不知名”,“恬澹无人见”,却始终“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且能“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那是她的胸怀,那是她的美,她“年年长自清”。削尽常言,诗界一股清流,不愿同流合污,与为功名而钻营之徒异趣。这是何等的感慨!岂不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真实写照么?
到达华阳洞,身历其境,先生的《题茅山华阳洞》别有情趣。
题茅山华阳洞
华 阳 洞 口 片 云 飞 ,
细 雨 濛 濛 欲 湿 衣 。
玉 箫 遍 满 仙 坛 上 ,
应 是 茅 家 兄 弟 归 。
这首写给华阳洞的诗与前首游茅山诗的风格迥然不同,清新质朴,自然贴切,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好像遇见了采药归来的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从布衣到皇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想法的时候,都是用诗表达,连对话都充满诗意,很是感性。储光羲登山游览,诗情勃发,被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乾元观,怎么能不去谒拜呢?有诗为证:
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从一路所见,到达成目标所感,本来司空见惯的景物、事情、联想、感悟,到了先生笔下就栩栩如生,意境幽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
我曾经在海底水库参加过学习,也到茅东水库钓过鱼,没有想到这次重游茅东水库,竟然隔空与储光羲泛舟对话,谈到了他的《泛茅山东溪》之诗:
清晨登仙峰,峰远行未极。
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此时聊动息。
望乡白云里,发棹清溪侧。
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
襟怀别抱溪山月,意气相从江海声。先生诗作,在品读景美境幽之外,还须细细体悟其匠心独运、遣词造景乃至据经引典之精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含蕴其隐逸之乐和怀才不遇之愤懑。
先生状写山川田园之美,自不必说“江海霁出景,草木含新色”,而寄托隐逸之情,不可不察,深有感触。“望乡白云里,发棹清溪侧”。此联既写实景,白云清溪,亦或用典:“望乡白云”,或许还是出自那位梁唐山中宰相陶弘景不肯出山,婉拒梁武帝的那首名诗《答诏问》;亦有同辈著名诗人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佳句之妙。茅山白云里,储公自怡悦。“发棹清溪侧”也同样有“缘溪桃花源”之妙,同前文《游茅山》中的“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如出一辙。至于末联“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作者托物明志,表达隐逸但忠贞正直,启人心志。
先生题写乘船游玩茅山东溪,却浓笔重墨于山间,踏着晨晖爬茅山仙境般的茅峰,遥看海上日出时茅山景观,草木含着露珠一派生机蓬勃的新气象。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荡舟逍遥,“望乡白云里,发棹清溪侧”,真是“水云天共色,欸乃一声间”啊,更主要的是借景直抒胸臆,松柏虽然生长在深山里头,却忠贞正直,留给后人许多想象空间。
隐约的青山虽然有些模糊,但被阳光涂抹包装的轮廓还是清爽明朗的,草木沾着露水散发出来的清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在茅东水库读先生的诗,我恍惚看到他当年泛茅山东溪的情境:三峰云雾里,溢满思乡情。披衣船头立,挥巾道院行。近看湖水满,遥望彩虹清。思虑归心处,天高雨后晴。
先生的这种洒脱,随性,豁达,自信的性格,虽然不能在官场游刃有余,而在诗学造诣方面却渐入佳境,跻身到盛唐诗界顶端代表性人物,在京城长安已是响当当的“网红”名星。他的诗,有人说:“淡雅质朴,闲适清新”;有人说:“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严羽的《沧浪诗话》甚至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储光羲便是这“诸公”之一呀。
先生一袭长衫,揣伞登临茅峰,觅陶公华阳炼丹香火,解秦皇松风阁密码,悟良常道义,修学访古,湍思才现,抒万丈豪情,慰藉心灵。一首诗,载着盛唐之风,包裹着茅山庄城的气息,快递到皇城的宫殿,悄然揭封,惊动了龙颜悦目,开启了储光羲一段新的旅程。
五
“酒香不怕巷子深”,闲居远离京城10多年后,储光羲奉诏进宮复出,被任命为太祝,天宝九载(750)后,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期间,储曾被授予伪职。不久后设法脱身归朝,平乱后,先被朝廷下狱,后被贬岭南,最后遇赦。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假如储光羲早年在朝中与安禄山不相识,凭他的人脉和才学,历史恐怕可能改写他的人生轨迹。其实,不能因为他的人生污点就抹杀掉他对唐诗兴盛的贡献,《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使我自然想到当下美西方政客,因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出于一己之私,就妄图禁止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传播,这是残忍的,不道德的,粗鲁的野蛮行为。在褒奖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之时,绝不能只因储光羲“安史之乱”被迫“失节从贼”,晚节不保,而漠视他的诗作对大唐的贡献。
同样身陷折节,授任伪职,先生远没有王维幸运。王维有能干的弟弟王缙拼死相救(如同“乌台诗案”中苏轼苏辙兄弟,患难手足情,苏辙自请削官抵罪,救苏轼),王维弟弟王缙,曾为救兄王维甘愿削官丢职!官至宰相,老来却因王维失节事被贬。更因王维本人的那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一生中唯一的污点,却因为写了这首诗而救了自己一命,真是祸福相倚,生死难料!也算功不唐捐吧!
而储光羲只能流放岭南,险些丧命,而正因此人生污点,本应暴得大名的“诗坛顶流”,却很长一段时间“籍籍无名”,以至于家乡金坛人提起储光羲也有些羞羞答答,远没有提起“盛唐诗伯戴叔伦”那样理直气壮、引以为傲!
六
储光羲是唐朝田园山水派代表诗人之一,堪称“盛唐诗坛山水田园派翘楚”。他的诗风朴实,观察缜密,气韵浑厚。农家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淳朴恬静,给人以真切之感。如表现茅山农村现实生活的《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在村外遇见憨厚淳朴的村民,人家请他吃碗茶粥消暑,先生都能写出这么接地气的真切情感来,令人敬佩。短短数语,便把盛夏之热描述得淋漓尽致。白日酷暑,热气炙人,连鸟雀都躲藏起来。一句“鸟雀静不飞”,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愧为盛唐“顶流圣手”。即使有高大的梧桐树遮荫,仍然热得要解开衣服纳凉。虽然远处有几片云在移动,还是遮不住炎炎烈日。主人留下“我”,一起吃茗粥和蕨薇。“我”家那破旧的房屋离这里不远,直到夕阳西下才慢慢回家。细读发现,先生不经意间,传递出他的政治站位:“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这多少有点“吃水不忘思源”的味道,表明他的爱国情怀。
难怪苏辙在唐代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四库全书总目》说:储光羲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张仲谋、孙映逵的《储光羲简论》则探讨了储光羲的五古创作及其艺术成因和储光羲的田园诗及其影响,认为:“若从田园诗一派的发展来看,储光羲作为唐代田园诗人的代表,上承陶渊明,下开范大成,堪称中国三大田园诗人之一。”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带着唐诗在茅山旅行,阵阵清新的春风吹来,飘着茅山三峰淡淡的幽香,还有一个满腹经纶的灵魂在茅山福地吟唱。我在风中读着储光羲写给茅山的诗,寻觅诗中之境。千年世变,茅山依在,越发秀美;先生鹤去,诗篇不朽,更有韵味。这样的邂逅,有先生相伴,真好!
(中媒文化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