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主席请黄克诚到他的住处吃饭,吃饭的时候谈到了当年的四平保卫战,毛泽东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保卫战打得不对吗?”
黄克诚直言说:“开始的时候,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稍微打他们一下,以此来阻止他们继续前进,这肯定没错,但是后来敌人集结重兵来寻找我们主力决战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守着四平不放了。”
毛泽东又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做决定的。”
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听完以后,一时之间没有再说话,过了一会毛泽东说道:“那就让后人评说吧。”
那么,当时黄克诚为何会认为毛泽东作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何又要和毛泽东唱反调呢?
1945年11月,黄克诚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率领着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五千人左右到达了东北的锦西地区,着手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为后面的解放东北做好准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进入东北,与中共八路军合作收复了大部分东北地区。国民政府则依靠美国的支持,调动了精锐的远征军和其他部队进入东北,试图接收苏联撤出的区域,并与中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当时的林彪作为总指挥,找到了黄克诚来询问建议。
黄克诚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他认为应该选择国民党三路中最弱的一路,在西面打敌人的左翼,可以直接歼灭一部分有生力量。
这个时候,林彪接受了黄克诚的建议,直接集中了当时的兵力,很快就把当时陈明仁的第二十一军第八十七师消灭干净,当时敌军对于四平的第一次进攻以失败告终。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很快就认识到了,当时的共产党的兵力并不算多,当时之所以被击败就是因为投入的兵力太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立马转变了进攻策略,直接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来攻下四平。
而当时的毛泽东,在当时的情况下,认为四平必须要保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对于四平来说,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控制了四平共产党的后续在东北的发展就会更加顺利;更为关键的是,毛泽东还考虑了政治影响,就是希望在四平打一场保卫战来争取到苏联的援助,所以在决定的时候,毛泽东最终拍板了要在四平打一场保卫战。
而毛泽东也自然选择了当时对东北军最为熟悉的林彪作为战场总指挥,在战场开始的时候,黄克诚并没有参加,所以当他得知了毛泽东要固守四平,同时林彪也派出了十万人和国民党部队一决胜负的时候,感到很是吃惊。
之所以这样吃惊,就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共产党来说,当时刚刚进入东北,当时的根据地建设尚不完善,而且很多人对于东北的环境也不太熟悉,各项工作都刚刚展开,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和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有美军的支持相差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守四平,一旦被国民党部队包围,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对于共产党来说,当时微薄的家底,也根本没有办法和当时实力雄厚的国民党打阵地战和消耗战。
所以,黄克诚很快就给林彪发去了电报,指出了当前共产党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要尽快撤退。
“对于四平及其他大城市应该让出来,让敌军进来,我们应该到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去建立根据地,等到时候国民党被东北的大城市拖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再回头给予敌人痛击。”
然而,电报拍过去以后,林彪却没有任何反应,黄克诚也没有看到共产党有撤兵的迹象。
就是因为,当时的林彪极为纠结,他看到黄克诚的电报也知道这样的坚持下去,很大可能会被国民党包围,但是固守四平是主席的命令,如果擅自撤退也不行,所以当时的林彪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所以对于黄克诚的电报直接进行了忽视,没有进行回复。
但是,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两军进入胶着状态以后,林彪也变得更加急躁起来,黄克诚虽然没有在第一线,但是也是心急如焚,他没有办法,只能直接电报拍到了中央,致电毛主席。
“如果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全丧失,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
黄克诚在电报中,把当前的局势进行了分析,并且指明了坚持下去的利害。
随后,毛泽东便给林彪和彭真去了电报:
“请你们考虑军事全局打下去的必要,是否考虑有条件让出长春。”
后来,随着战局的进一步变化,毛泽东又给林彪发了电报:“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放弃四平。”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毛泽东是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对于四平不能够坚持固守,应该尽快放弃四平,让共产党的守军撤出来,然后保存有生力量。
后来,国民党对四平市内外的阵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市内进行了顽强的阵地防御战,利用火器和手榴弹等武器进行近身肉搏战,打退了国军多次进攻。
1946年4月到5月期间,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共产党伤亡达到8000人,国民党军队伤亡达到了将近一万人。
而四平保卫战最后可谓是极其惨烈,按照林彪的说法,国民党取得了惨胜,而这也是林彪为数不多的败仗。
可以说,如果当时的林彪部队要是一直固守下去,那么可能东北的局势不会有后面的那般顺利,很有可能东北的主力就要大部分折损在四平保卫战中。
而也正是黄克诚的勇敢和清醒的认识,敢于“唱反调”使得当时的共产党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和伤亡。
可能,关于四平保卫战是否应该固守,争论还是持续下去,但是黄克诚这样的敢于直言的性格,也是我党革命先辈中常有的脾性,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共产党所作出的决策才很少失误。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