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汉初三杰的人生,赞高祖刘邦的纳谏如流

梦溪秋水 2022-09-04 14:36:17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是刘邦总结自己能够获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对于这三人的描述是非常准确, 张良是大谋略家,萧何是大政治家,韩信是大军事家,那么为什么这三大领域的顶端人才会追随小混混刘邦呢?

我们可以分别从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物和刘邦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命运选择了刘邦。

慧眼识珠的萧何

萧何在历史的舞台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可以足不出户可控制天下大势的智者。

萧何生年不详,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律令一般都是比较枯燥的,萧何对于历代律令颇有研究的话,可见萧何的对于自己的掌控能力非常的强的。这也为萧何后期辅助刘邦打天下、治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法律是用来保护大家的权益的,喜欢学习法律知识的人,当然也是善于运用法律的人,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一般都是识人比较准确的人。萧何对于刘邦的印象就是:“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

作为法律学家的萧何当然是坚信自己的判断的,所以多次运用职务的便利帮助刘邦逃脱的处罚。萧何选择刘邦第一点主要是自己作为律师的直觉。

还有一点就是萧何既然熟读法律书籍,自然很多其他方面的书籍也是很熟悉的,按照萧何的聪明才智,他怎么能不知道混乱的秦朝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天下的共主。

萧何知道自己的性格,虽然有才能,但是不适合作为一把手,根据自己的直觉加上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萧何知道刘邦比自己更加适合做皇帝,所以也就毫不犹豫地追随小混混刘邦了。

可以说萧何追随刘邦完全是依靠自己的主观的判断来做事情的,这是萧何作为政治家的信心和勇气,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自己的清晰的认知。

贵族张良的无奈

萧何是出于自愿的话,那么作为贵族的张良的原因可就有点坎坷了。张良,祖上一直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到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他一直想为韩国复国,甚至据说还曾去谋杀秦始皇,但是失败了。

结局当然是被全国通缉,一个贵族沦落为一个囚犯,那种心理的落差就像非常的口渴,前面出现了一瓶海水一样,估计张良心中有一千万个尼玛。张良被逼无奈只能东躲西藏。

到陈胜吴广起兵以后,张良想去投奔了景驹,但在路上遇到了刘邦,就和刘邦谈论自己的“兵法”,不料刘邦这个小混混对张良的兵法拍案叫好,张良就放弃了去投奔景驹的想法,就和刘邦在一起起义了。

这个时候的张良对于刘邦就有了非常好的印象,有点像千里马和伯乐的感觉一样。

后来刘邦去投靠了项梁,项梁立原韩国王室公子成为韩王,令张良为韩国的申徒,张良跟随自己最初的想法,追随了韩王,但是最终结局就是韩王被杀,张良投靠了刘邦,刘邦再次接受了张良。

刘邦给张良的感觉就是刘邦是自己的伯乐,只有在刘邦的手下,自己的才能才能完全的发挥,张良不爱权,不爱财,仅仅希望的就是自己的一生才华可以在那个时代完全施展。

惊动萧何的韩信

萧何何许人也,刘邦的班底的元老,甚至可以说是刘邦的老上司,可以说韩信能够留下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萧何的力保,韩信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际上韩信最初是在项梁、项羽那边打工的,但是项羽那哥们看不起出身低微的韩信,满腹才华的韩信就转投到了刘邦的手下,但是在刘邦的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后。

也只是做了一个粮管,这和韩信的抱负相差甚远,于是韩信这哥们又准备跑。但是萧何一听到韩信跑了,甚至连刘邦都没有告诉,直接骑马去追去了。萧何一跑,可是把刘邦吓了一跳,刘邦还以为萧何准备抛弃自己了。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见到刘邦就说:“如果大王只是想要待在巴蜀之地,有没有韩信无所谓,如果要得天下,就非要韩信不可”。

于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就从此开始了,刘邦按萧何的意思,斋戒沐浴,建高坛,拜韩信为大将,历史果然如果萧何描述。

韩信能留下来主要原因是萧何看到了韩信的才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能够听从萧何的建议,任用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

可见汉初三杰能够留下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刘邦很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用人不疑,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就听从萧何的建议,认同张良的谋略,把自己的兵权放到韩信手中。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