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面“夹缝”中喷涌而出的当代艺术-“汉阳造兵工厂”工业遗产改造:东通菜园艺术空间/青微舍工作室

古德室内设计 2024-10-11 14:52:44

© 赵奕龙马头立于一根L型大梁之首,大梁悬挑出立面3米,以门过梁为支点,被纯钢板打造的“重量级”前台从另一端拉住。马头与L型大梁,作为建筑立面上的视觉焦点,悬于3.3m的高度,一个在感官上似乎触手可及的高度,调整了整个前场空间的高宽比与注意力。历史和砖墙垒成斑驳的梦想透过汉阳造的枪筒映出南岸嘴的绮丽风光鹦鹉赋的哨鸣在白云中回响又渐渐远去

意念的红斑马

越过雾霭里的绿洲

昂首向着朝阳

黑暗的剪影中

疑惑 沧桑

塞满熊罴的行囊

希冀沿着踽踽前行的足迹

一叭走向未来

一趴留给过往

——胡乾午

▲项目立面© 青·微舍

汉阳造

厂房的所在地,为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原址,现“汉阳造”文化创意园第17号厂房。翻看历史地图,可以发现它一直处在兵工厂范围的西南角: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依托两江交汇的南岸嘴,西兵工厂、东铁厂的格局初见端倪;1930-1939年,兵工厂的规模逐渐扩大,来自大冶的铁矿、萍乡的煤矿,经长江从南岸嘴各码头上岸,由铁路穿过兵工厂,再一路向西;1949年,渡江战役前,南岸的兵工厂被拆除一空;1951年起,鹦鹉磁带厂依托原址的西南角始建,并逐步填满整个南岸嘴西侧;2012年起,工厂全部搬离,残存的厂房被陆续出租,另做它用。17号厂房的上一任业主是个婚纱摄影,整个建筑里外都被刷得通体洁白。我们通过不断地拆除、冲洗、打磨、填补… 一点点的将其还原成最初的样貌:红砖墙体+木屋架。在此基础上,开始植入新的功能。

▲项目所在地历史地图© 青·微舍

▲汉阳造历史地图© 青·微舍

▲厂房复原过程© 青·微舍

▲入口广场© 赵奕龙

▲入口© 青·微舍

夹缝

历经园区多轮的修修补补,17号厂房所处的位置已经变得非常闭塞,被陆续加建的厂房、宿舍楼、仓库紧紧包围。唯一的出入口只剩下朝西的山墙,躲在两栋房子的夹缝与茂密的树丛后。为了从邻居们的挤压中突围,我们把针对正立面及其前场的设计操作,控制在中轴线上的一个极小的区域内,在躲开邻居干扰的同时,也将效果尽可能的推向极致:门洞是一条600mm宽的缝,从上到下贯穿立面,再转折为一条600mm宽的路径,贯穿前场,画出一条一人宽、20m长的线。这意味着,所有的访客,必须排好先后,依次登上步道,在杂乱的周遭环境中,带着些许仪式感与敬畏心的鱼贯而入。原立面上就有的扶壁柱,在新门洞的两侧对称而立,也是600mm宽,我们在柱脚各放置了一个板凳,像卫兵一样,拱卫着长长的中轴线。

▲立面及前场设计© 青·微舍

▲入口广场一瞥© 赵奕龙

▲立面细部© 青·微舍

▲入口广场夜景© 青·微舍

▲场地全貌© 赵奕龙

马头

虽然建筑的外立面,收缩得只剩下一条缝,但建筑里的内容:当代艺术,仍以一种冲突的方式,从夹缝中喷涌而出。伸到外面来的,是我们从众多馆藏中挑选的一尊马头雕塑,由红砖与水泥铸造而成。它在质地上,与建筑融为一体,在形式上,又让抽象的前场空间变得具体、生动。马头立于一根L型大梁之首,大梁悬挑出立面3米,以门过梁为支点,被纯钢板打造的“重量级”前台从另一端拉住。马头与L型大梁,作为建筑立面上的视觉焦点,悬于3.3m的高度,一个在感官上似乎触手可及的高度,调整了整个前场空间的高宽比与注意力。

▲马头与L型大梁© 青·微舍

▲马头© 赵奕龙

▲马头© 赵奕龙

▲马头细部© 青微舍

展架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空间,其藏品在类型与尺寸上都是千奇百怪的:上墙的画与照片、上桌的工艺品;放在地上的雕塑、挂在天上的装置;还有需要屏幕才能呈现的影像… 而且业主的藏品数量远远超出该空间的承载极限,所以需要周期性的轮展,几乎不会有固定展品。

因此,除了悬在前院里的“马头”,我们无法为任何一件艺术品量身定制“展位”,这里需要的是一套可适应各种变化的“展架系统”。根据厂房的柱间距,及展品尺寸,我们确立了1450mm×2650mm的基本模数,两个一组形成一个“展架单元”。它们可以附在墙面上,也可以90度开启成隔间,或对折缩短长度,还能组装成可移动的展台与长桌,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展陈主题和需求。

▲部分展品类型与尺寸© 青微舍

▲可变化的展架系统© 青微舍

▲展厅概览© 赵奕龙

▲展览单元© 赵奕龙

▲细部© 赵奕龙

行车

厂房有两套相互独立的结构体系,这是很多工业建筑都会有的典型空间语言:一套是建筑的,支撑屋顶的砖柱;一套是工业生产的,支撑行车轨道的牛腿柱。然而,厂房数度易主,整个行车系统已不见踪迹,牛腿柱也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我们在每根牛腿柱上增加了抱箍作为结构加固,并以此为核心恢复了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抱箍一方面用来连接展架的转轴,一方面也用来支撑起新的行车轨道。装上电机后,闪着灯的行车在厂房内前后开动,起到划分展区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工业遗产改造,我们希望在保存其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它还能依稀按着当年的工业生产逻辑运转起来。

▲结构加固并恢复行车© 青微舍

▲展厅夜景© 赵奕龙

▲展品© 赵奕龙

▲展品细部© 赵奕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