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脾胃不好百病生,因此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中医将人体脏腑分为三焦,脾胃属于中焦部分,还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脾胃对于人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它又很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外邪、内伤,都容易伤及脾胃正气。
脾胃正气损伤就易导致中焦虚弱,虚则又易受寒,中焦一旦虚寒就会导致脾胃化源不足,血不养心,会出现虚烦心悸;营气与卫气不和,还会出现虚劳发热。因此,脾胃既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脏腑,但对它的养护有需要小心翼翼。
一千年多前的医圣张仲景,他发现了人体脾胃虚弱的病机,和它会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在他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妙方,并将其收录入了《伤寒论》中。这个妙方虽然没有位列中医十大名方,但是它却是一个千古流传的常用方剂。
早在《伤寒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而这里说的妙方便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这个妙方,究竟用到了哪些中药呢?按照《伤寒论》记载,全方配伍用到了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6味中药。具体用法是,将除饴糖外的药物水煎,去渣后,熔化饴糖服用。
小建中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中重用饴糖,补脾益气,和里缓急,为君药;
白芍酸甘益阴,用量是桂枝汤中的倍数,起到养血缓急的作用,桂枝辛甘化阳,温阳祛寒,二者共为臣药;
生姜温胃止呕,大枣补脾养血,合用可以调营卫,共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够帮助饴糖配伍桂枝辛甘化阳,又可以与芍药合伍酸甘化阴,还能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此方具有“平补阴阳、调和营卫、建立中气”的作用,所以取名“建中”二字。
小建中汤可以治疗症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或者虚劳而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者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的虚劳里急证。
《伤寒论》中又有言“呕家不可用建中”,即经常恶心、呕吐的患者不可以使用。因为脾胃湿热,再以温中补益的药物,就会更加重病情。
在临床的辨证使用中,小建中汤还可以加减配伍别的药物成新的方剂。
若以小建中汤配伍芪黄,即成黄芪建中汤,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用法与小建中汤相同,有温中补气,和里缓急的功效。
若是加上人参、白术、茯苓、熟地等药物,就成十四味建中汤,功效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可以治疗症见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的稀疏淡红色斑点,高出皮肤,如蚊虫叮咬状的阴证发斑。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对人的生命活动极其重要,一千多年前的医圣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实践经验中找到了治疗虚劳里急的配方。可谓是小建中,大智慧!
来自:金兰中医说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6味药。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们而且分不清医学医生医院.最喜欢拿医疗腐败来说(比如书虫)不知道西医是需要三期证明有效才可以上市。医学是只关注病因和治疗,而真正治病行为是医生.而医生和医院有啦利益然后才出现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