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水质调控术,福建沿海基地,藻类平衡关键,每周检测三次

小梦养殖 2025-02-22 04:21:14

对虾水质调控术,福建沿海基地,藻类平衡关键,每周检测三次

在福建沿海的广阔区域,有着丰富的对虾养殖资源,这里的养殖户们也面临着独特的情况。对虾可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海产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虾类需求的增加,养殖对虾有着不错的经济收益。

福建沿海的地形多是狭长的海岸线,形成了许多适合对虾养殖的水域。不过呢,这里也是个高温高湿的地方,在养殖对虾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水质问题。咱就说老杨,他是福建沿海的一个对虾养殖户,养殖对虾已经有五六年啦。

对虾养殖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这里面的痛点可不少。就拿水质这块儿来说,水质要是不好,对虾就长得慢,还容易生病。老杨就碰上过这样的事儿,有一回虾池子里的水有点发浑,虾的活力就不行,有好多虾还出现了黑鳃的情况,那一段时间,虾的产量明显下降了。老杨就很头疼,他知道肯定是水质出了问题,可就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调。

在养殖场里,对虾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质就非常非常关键了。藻类在维持水质方面可是起着主导作用,就像一个默默奉献的小卫士。但这个藻类的平衡可不好掌握。

在离老杨养殖场不远的地方,有个养殖场叫阿强养殖场,阿强在藻类管理上就很有一套。他对养殖池中的藻类进行每周三次的检测,就像给藻类做定期的健康体检一样。为什么是每周三次呢?阿强说,这个频率是根据福建沿海的水质变化规律、对虾的生长阶段还有藻类的生长周期综合确定的。

藻类的种类众多,在养殖池中如果藻类失衡,对虾就遭殃。比如说绿藻家族,小球藻生长速度快,能快速吸收水中多余的养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刚毛藻呢它的丝状结构和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单角藻富含虾青素等营养物质,对虾吃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而且不同季节藻类生长速度也不同。就拿夏季来说,温度高光照足,藻类繁殖快容易疯长,若不及时调控,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对虾易染病;冬季温度低,藻类繁殖慢,数量减少,对虾食料缺乏,免疫力下降,生长停滞。

福建沿海有很多养殖场也像这样,根据经验和科学检测来管理藻类。但是也有很多养殖户在这个过程中犯了错。比如有个养殖户,他在养殖对虾的时候就,过于依赖化学药品来调控水质,结果化学药品不仅把有害藻类杀死了,有益藻也全军覆没,水里一片浑浊,对虾的死亡率特别高。

还有一个北方养殖户,本来在北方干冷环境养殖淡水虾有一套。后来跑到福建沿海搞对虾养殖。因为没考虑南北地域差异,盲目照搬北方调控水质的方法。南方湿热,北方的调控水质手段用到这里,虾的发病率反而增加了,损失惨重。

其实啊,对虾养殖就像一场和自然打交道的马拉松。老杨在经历了那次虾生病的情况之后,也开始向阿强学习。他知道了定期检测藻类的重要性,也学会了根据不同的藻类情况来做一些调整。比如说,如果发现绿藻太多,就会适当减少一些氮肥的投放,因为氮肥太充足会让绿藻长得太猛。如果是硅藻少了,就会补充一些硅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像硅酸钠之类的东西。

在养殖的过程中,时间元素也特别重要。比如说,对虾苗投放前,就要把养殖池的水质调控好,让藻类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个准备工作可能需要提前一个月左右就要开始做。对虾生长的过程中,前期可能是每周三次检测藻类,到了中后期,对虾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了,可能就要增加到每周四次检测。

对于海水中藻类的培养和管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调控策略也会带来不同的养殖效益。除了传统的依靠天然饵料和光照控制,现在新兴的微生态制剂调控技术备受关注。这些微生态制剂包含多种有益菌群,它们与海藻共生共荣。比如硝化细菌能分解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为硝酸盐,既净化了水质,又为海藻提供了部分营养物质;芽孢杆菌则具有分解有机质的作用,能改善水体透明度,利于海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繁殖。

水质检测也不仅仅局限于藻类检测。对水质的各种参数,如酸碱度(pH值)、溶氧量、盐度等,也要定期监测。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潮汐、降雨等因素影响,盐度会有所波动。比如梅雨季节,的大量淡水的汇入会降低水体盐度,这就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如果对虾处于幼体阶段,适宜的盐度范围更窄,一旦盐度波动过大,很可能导致幼虾大量死亡。

光照强度和时间同样影响海藻生长和对虾生长。夏季福建光照强、水温高,需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时间过长。通过加设遮阳设施等,调节池内光照强度和时间,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水温与藻类生长状态。而且水质成分比例也需保持合理。例如,适当的碳氮比,有利于构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换水也是门学问。换水的频率、换水量都需要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决定。例如,水质较肥或者对虾生长旺盛时期,适当增加换水量,更新水体,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与过剩的营养盐。然而,换水不能过度或过快,以免引起对虾应激或造成水体理化指标剧烈波动。

不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也对水质调控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福建沿海地区,有池塘养殖、围网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多种模式。池塘养殖面积相对较大,管理相对粗放,但更需重视土质的改良与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围网养殖受海洋环境影响大,要实时监测水温、水位、海流变化等因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则相对可控,但设备维护和运行成本高,需要精细调节水循环与水质参数,确保水质清洁、稳定,满足对虾各个生长阶段对水质的高要求。

还有养殖户朋友分享的经验,就是在养殖池里放养一些水生动物来帮助调节水质。比如,放养一些小型的螺类。螺类可以通过摄食藻类来控制藻类的生长速度,防止藻类过度繁殖而破坏水质。但是这螺类的放养数量也需要严格控制,放得多了,会把有益藻类吃得太多,导致藻类数量过少;放少了呢,又起不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老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之后,他现在对对虾养殖的水质调控那是越来越有心得。他知道藻类的平衡是水质好坏的一个关键标志,并且也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藻类的数量和种类。他的对虾养殖也慢慢走上了正轨,虾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养殖户来说,持续学习和积累水质调控经验至关重要。可以加入当地的养殖交流群,互相分享养殖心得和水产养殖技术资讯;也可以参加行业举办的培训和研讨会,与其他养殖高手、专家学者交流,拓宽视野,获取前沿对虾养殖技术和水质调控方案。

在福建沿海地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为对虾养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养殖户提供了诸多的合作与创新机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科学的方法,福建沿海的对虾养殖才能在保护水域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对虾产品。

这里面的学问真的是太大了。我想问问大家,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水质调控技巧呢?或者说,大家在养殖对虾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水质问题而导致的其他奇特现象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