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底,周恩来弥留之际心念台湾,颤抖着写下四个字,令人泪目

文学小新 2023-03-26 22:06:39

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周恩来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在围绕台湾问题与美国展开的长期复杂的斗争中,周恩来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周恩来生命的最后阶段,当他被病痛折磨得时常昏迷之际,心中最牵挂的就是台湾。周恩来在弥留之际,曾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并且颤抖着在一份《内部参考》》上作了最后的批示,内容正是关于台湾的。而那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在周恩来建议下特赦的国军战犯……

周恩来在弥留之际做出了什么批示?对于台湾做了什么交代?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1972年5月,医生在为周恩来作常规体格检查时,发现并确诊周恩来患膀胧癌。1973年3月10日,周恩来在玉泉山做了第一次膀胧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此后,周恩来经受了大小手术13次。但即使是卧病在床,周恩来依旧为国为民日夜操劳。

1975年1月,第四届人大召开之前,周恩来已经病得很重,连走路都已经很困难。但周恩来仍然关心着台湾问题,关心着远在台湾的同胞,希望能为解决台湾问题再出一份力。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抱病到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且提出要释放仍在押的一批国军战犯,为的是恢复两岸的交流,为和平统一做必要铺垫。

从长沙回京后,周恩来指示中央调查部与统战部、公安部配合,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清理在押战犯名单。工作人员接到周恩来的指示后,马上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他们知道,周总理要在生命的最后,尽可能地为解决台湾问题多做些事。工作小组很快整理出了293名在押战犯名单,并拟好《关于第七批特赦问题的报告》。

1975年2月27日,毛泽东看完《报告》,并且作出批示。毛泽东说:放战犯的时候要开欢送会,请他们吃顿饭,要多吃点鱼、肉。每人发100元零用钱,每人都有公民权,不要强迫改造……年老有病的要给治病,跟我们的干部一样治。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1975年3月20日,《关于安置特赦释放人员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第6条规定:凡愿意回台湾的,报统战部、公安部办理。公安部宣布:获释人员愿意回台湾的,给足路费,提供方便,去了以后愿意回来的,我们欢迎。

但是,很多在台湾有亲属的获释人员,却因为担心回台湾会受到歧视或陷害,最终没有选择去台湾。只有王秉钺、陈士章、蔡省三、周养浩、王云沛、段克文、杨南村、赵一雪、张铁石、张海商10人申请回台湾,被立即批准。

而当蔡省三等人离京赴港之前,周恩来正在做第三次大手术。手术后生命垂危的周恩来,最牵挂的是台湾问题。早在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就曾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郑重宣布:爱国不分先后,既往不咎,来去自由。

对于大陆的善意举动,台湾当局却认为是阴谋,不肯批准被释放人员赴台,致使王秉钺等10人一直滞留香港。最终,张铁石因回台无望而被迫自缢身亡,后有赵一雪、杨南村、张海商重回大陆,王秉钺、段克文、陈士章、周养浩则远赴美国,只剩下蔡省三一个人仍留在香港。

蔡省三为谋生而从事写作,每天为香港《新报》特辟的《蔡省三专栏》写时事评述。1975年9月,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刊载《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新华社的《内部参考》连续四期全文刊载了这篇作品,因为蔡省三在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台湾的看法和分析,病危中的周恩来每期必读。

在生命垂危之际,周恩来最关心的就是台湾问题,不仅密切关注跟台湾有关的消息,还用颤抖的手在《内部参考》上为处理台湾问题写下了最后一次批示。

1975年12月20日早晨,从昏迷中醒来的周恩来迫切提出要见罗青长。当时,罗青长是中央调查部部长、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赶到医院时,周恩来又陷入了昏迷状态。罗青长在外面等着,眼泪直流,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生命担心,心想:总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操心着国家大事。

一直等到中午,周恩来才苏醒过来,罗青长这才进入病房。罗青长后来曾回忆说:看得出,总理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凝聚起体内的最后一点精力,顽强地支撑着,听我汇报台湾的有关情况,总理在询问了台湾的近况和在台湾的老朋友后一再嘱咐: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又再次陷入昏迷。

经过医生抢救,周恩来再度苏醒过来。周恩来对罗青长抱歉地说:我实在疲倦了,让我休息10分钟再谈。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病到这种程度,心里只装着祖国和人民,没有他自己。

接着,周恩来吃力地用颤抖的手,拿出在病榻旁放着的《内部参考》。罗青长接过来一看,只见在《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一文旁边,有一段周恩来颤抖着手写下的批示:

请罗青长、家栋对蔡省三的4篇评论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最好找王昆仑、于右任的女婿屈武等人,弄清真相,以便xx(两字模糊)。周恩来,托,托,托,托。

当时的周恩来已经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只得将自己一生致力于而又未竟的统一大业托付给后来人,所以才费尽气力连写4个“托”。这4个“托”,是周恩来最后的托付,是周恩来在弥留之际最后的牵挂。

周恩来了询问了台湾的近况和在台湾的老朋友后,一再嘱咐罗青长: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随后,周恩来又再度昏厥过去。罗青长未等向周恩来告辞,便痛苦地离开了医院。而这,竟成了永别。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1月11日,人们聚集在十里长街送总理。吴瑛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之后,周恩来的骨灰安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供各界人士吊唁。14日晚上,邓颖超将总理的骨灰盒移往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暂时存放。邓颖超知道,周恩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台湾,便让他再在这里歇歇脚……

1998年3月5日,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周恩来》在全国播放,第8集《总理与两岸关系》的最后部分说到:身患绝症的周恩来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批示了他一生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最后一份文件。在这份文件的后面,他一连写了几个托字。

观众们看到此处,无不泪目。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谨以此文,向敬爱的周总理致敬!愿周总理的遗愿早日实现!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