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贝勒阿敏之死:皇太极“整顿八旗”,阿敏无路可退

豪仔看历史 2025-02-24 13:03:10

在1630年的时候,二贝勒从永平那个地方回到了盛京。这可把皇太极给惹得大发雷霆啊,一怒之下就直接下令要把二贝勒给处死呢。不过呢,当时众多将领都纷纷出面为二贝勒求情。或许是看在众将的面子上吧,皇太极最后改变了主意,没有将其处死,而是改为把二贝勒软禁起来了。不仅如此哦,还把二贝勒麾下的所有兵马都给剥夺掉了,转而交给了他的弟弟济尔哈朗来掌管。就这样过了好些年,到了1640年的时候,二贝勒阿敏一直处在被软禁的状态下,心情那是相当的郁闷,最后就这么郁郁而终了。至此呢,皇太极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阿敏,他可是满洲镶蓝旗的旗主呢,身份不一般哦。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的父亲是舒尔哈齐。在161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册封,就是册封了“四大贝勒”。这四位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这里面有个情况得注意一下,除了阿敏之外,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这三位可都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呢。从阿敏能够被册封为一级贝勒这件事来看,就足以说明阿敏这个人是相当有能力的啦,不然也不会获得这样的册封。

在1613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去征讨女真的乌拉部啦,随后便和乌拉部的布占泰展开了对战局面。当时乌拉部可是有着足足3万的兵马呢,而且都已经摆好了严严实实的阵势,就等着和努尔哈赤这边一较高下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努尔哈赤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觉得自己这边好像没什么十足的底气去和对方交战,于是就动了撤兵返回的念头。可这个时候呢,阿敏却站出来表示反对撤兵啦,他很直白地讲,一旦选择撤兵的话,那就等同于溃败,这往后带来的后果那可就严重得没法想象啦。

在当时的情形下,阿敏的态度十分主战,而且还非常积极主动地向努尔哈赤请缨,要求充当前锋去作战。努尔哈赤得知阿敏的这一请求后,心里十分高兴,觉得阿敏勇气可嘉,于是便下达了进攻的命令。随后,战斗正式打响。只见战场上一番激烈的厮杀展开了,阿敏带领着部队从正面朝着乌拉部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攻势极为迅猛,让乌拉部的布占泰根本就难以招架得住。就在这个时候,代善、莽古尔泰等人抓住这有利的战机,乘势出兵从两侧进行夹击。在几方的协同作战下,乌拉部的营垒最终被一举摧毁了,这场战斗以努尔哈赤取得胜利而告终。

在征讨乌拉部的那场战役当中啊,阿敏可是立下了首屈一指的大功呢。就因为这个,到了1616年进行“四大贝勒”册封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把阿敏给列入到其中啦。不过呢,这阿敏心里头其实有着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哦。他对待努尔哈赤倒是挺顺从的,可要是说到对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那就不一定会是这样的态度啦。

咱们来说说舒尔哈齐,他可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呢,并且还是明朝着重去栽培的一个人物哦。当时努尔哈赤在东北那一片地方渐渐崛起啦,然后就派舒尔哈齐去入朝觐见。这明朝呢,对舒尔哈齐可真是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还授予了他建州右卫指挥使这么一个职务呢。这里得讲讲建州卫啦,它是明朝用来管理辽东地区相关事务的一个军事机构哦。这个机构,是由当地的部族首领来负责掌管的呢。像努尔哈赤,还有他弟弟舒尔哈齐呢,在当时可都是明朝的将领哦,都是在明朝的这种军事管理体系下担当着相应职责的呢。

话说在那个时期,舒尔哈赤心里头有着自己的盘算呢,他可不甘心一直屈居于兄长之下,就琢磨着要自立门户,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而他所选择依靠的对象呢,就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明朝,想着凭借明朝的支持,好和兄长努尔哈赤来一番抗衡呢。只是呢,这舒尔哈赤做事太过于着急啦,自身的实力还没发展到足够强大,就好比那鸟儿的翅膀还没长丰满呢,就急急忙忙地和努尔哈赤闹起了别扭,彻底闹翻了。这么一来,后果可就严重咯,最后他被努尔哈赤给软禁起来了,而且就这么在软禁的状态下丢掉了性命。不光是舒尔哈赤自己落得如此下场,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尔通阿,另一个叫扎萨克图,也没能逃过厄运,都被处死了呢。这一家子的命运,也真是让人不禁感叹。

在当时,有一个人叫阿敏,他是舒尔哈齐的次子。而他呢,也被列入到了一份特殊的“名单”之中,这名单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就是努尔哈赤心里盘算着要顺带处理掉的一些人。不过这时候啊,皇太极站了出来,他依据道理全力争辩。皇太极觉得阿敏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而且再怎么说,阿敏那可是亲侄子呢,哪有必要对自家亲侄子下这样的狠手呢?不仅皇太极如此,代善和莽古尔泰也一起表明了态度。他们都恳切地希望父亲努尔哈赤能够放过阿敏一马,给阿敏留一条生路。在他们几人的极力争取之下,努尔哈赤最后还是同意了,决定不再追究阿敏,放他一条生路了。

努尔哈赤那可是威望极高,在他面前,阿敏可不敢把心里头的不满情绪给表露出来呢。不过呢,这阿敏对待皇太极的态度可就完全不一样啦。皇太极虽说之前也有帮过阿敏的忙,可他俩之间,矛盾还是存在的,而且这种矛盾还没办法避免掉。要说这阿敏呢,那可是相当骁勇善战的,手底下掌管着众多的兵马呢。就因为这样,他对于皇太极想要强化大汗权力这件事儿来说,可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阻碍啦。

在162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可是率领了多达13万人的庞大队伍呢,这里面包含了八旗的将士,还有蒙古的兵勇以及土蛮的人马,他们浩浩荡荡地朝着宁远城进发,准备展开一场大战。而当时宁远城的守将袁崇焕呢,那可是有自己的应对之策。他指挥着城中的守军,运用起了密集的火力来保卫城池。只见各种火器纷纷登场,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枚枚炮弹朝着敌军飞去;火铳也不断喷吐着火舌,在近距离给敌人以打击;还有那一排排的火枪,交替着进行射击,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就在这场激烈的攻防战当中,努尔哈赤不幸受了极为严重的伤。要知道,努尔哈赤可是一方豪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宁远城前,被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袁崇焕给打败了。这事儿对他的打击可不小呢,打这以后,他就一直心里憋着一股气,最终郁郁寡欢,带着满心的不甘就这么离世了。

在努尔哈赤离世之后呢,八旗议事会经过商议,共同推举皇太极为大汗。而与此同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按照当时的规矩殉葬了。皇太极在继位之后,就立刻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强化大汗手中的权力。其中一项重要的行动就是对八旗进行全面的整顿。要说这努尔哈赤当初创业的时候,建州那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程度是相当低的。在那种情况下呢,大汗可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哦。当时但凡涉及军国方面的重大事务,都是由八旗议事会来做最终决定的呢。

咱们来说说八旗议事会啊,这议事会里的主要成员呢,有14位贝勒,除此之外,还有高级武将以及各部的酋长。这14位贝勒呢,是可以分成两类的,一类是被称作“四大贝勒”的,另一类就是10位“小贝勒”啦。在这些当中,“四大贝勒”的权力那可是最大的哦。就拿皇太极继位的时候来说吧,他当时是同意了和其他的三大贝勒一起,朝着面南的方向而坐呢。

在议论军国大事的场合,有这么个情况。皇太极呢,会先恭恭敬敬地向三位兄长行礼拜见,等完成这个礼节之后,他才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而接下来呢,他们就会一起接受众多将领的朝拜行礼啦。从这种情况其实也能看出来,皇太极尽管已经是大汗的身份了,可实际上他所拥有的权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哦。这事儿也不难理解,要知道在皇太极刚刚继承汗位的时候呢,他手底下所统领的兵马数量并不多,仅仅只有正白旗这一支队伍而已呢。

在努尔哈赤临终之际呢,当时八旗各旗的掌握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所掌管的是正白旗,代善呢,他手中掌握着两红旗,阿敏则把控着镶蓝旗,莽古尔泰负责正蓝旗,而镶白旗是由褚英的儿子杜度来掌握的。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他们在当时并非八旗旗主哦。其中阿济格因为年龄相对大一些,在战场上立过战功。但多尔衮和多铎就不一样啦,他俩当时年纪太小了,都还没有上过战场呢,自然也就没有成为八旗旗主啦。

在当时的情况下,八旗旗主所拥有的权力那可是相当大的,这就给大汗对整个局面的统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呢。面对这样的状况,皇太极心里就琢磨着得采取些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啦,于是他决定要对八旗进行一番“整顿”。这整顿的核心目的呢,就是要把原本分散在各大旗主手里的权力都收回到大汗这边来,以此来削弱那些旗主们的力量。在着手进行这件事的时候,有个人就首当其冲地被皇太极盯上了,这人就是二贝勒阿敏。那皇太极为啥会选择先对阿敏动手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呢,阿敏的性格比较桀骜不驯,不太好管束;而另一方面呢,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哦,阿敏可不是努尔哈赤的后裔。这就意味着在对他采取行动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相对来说不会太大,所以皇太极就把他当作了整顿八旗、收归权力的突破口啦。

舒尔哈齐离世这件事,一直让阿敏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始终难以释怀。为啥呢?因为他一心就想着要为自己的父亲讨个说法,讨回那份他认为该有的公道。而且呢,阿敏心里还有个更大的抱负,那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汗国。随着时间推移,阿敏这边的实力是越来越强了。这实力一强,他的心思就更活络了,开始琢磨着要“自立”门户,要和努尔哈赤家族较较劲、抗衡一番呢。而另一边呢,皇太极为了能让大汗的权力更加稳固、更有权威性,心里就立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好好地“整顿八旗”。也巧了,这阿敏在谋求“自立”的当口,正好就撞到了皇太极要“整顿八旗”这个枪口上啦。

在1627年的时候,阿敏带领着兵出发去征伐朝鲜了,而且一同出征的还有阿济格、硕托、济尔哈朗以及杜度呢。这阿敏在战场上那可真是厉害,一路打过去都是所向披靡的,就没有打过败仗,厉害得很呐,还一个劲儿地朝着朝鲜国王李倧那边深入追击过去。不过呢,在出征之前,皇太极可是下了旨意的哦,他说不要对李倧进行深入的追击啦,只要能让李倧表示臣服,这事儿也就行了。可阿敏呢,他压根就没把这旨意当回事儿,他心里想着的是要把那个半岛给征服下来,然后在那儿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呢。

在取得胜利之后,阿敏于华丽的宫殿之中大摆宴席,来款待诸位将领。席间,阿敏十分直白地表达了对这座宫殿的喜爱之情,他感慨宫殿如此的豪华壮观,不禁心生向往,甚至直言想要和大家一起留在这儿生活,而不想再回到那气候寒冷的东北之地了。据相关史料记载,阿敏当时就说道:“我一直以来都特别羡慕明朝皇帝以及朝鲜王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有着高大城郭环绕的宫殿啊。如今既然已经来到了这样的好地方,又何必急着回去呢?我心里琢磨着啊,应当留下一部分兵力在此地进行屯垦耕种,就让杜度和我叔侄二人一同在这儿安居下来吧。”

话说阿敏试图去拉拢杜度呢,可杜度却委婉地拒绝了他。杜度是这么说的,皇太极同样也是自己的叔叔,他可不想离开亲人。这杜度啊,乃是褚英的儿子,那可是相当骁勇善战的。不过呢,就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没办法,只能选择低调地做人啦。想当初,努尔哈赤是有打算册立褚英为太子的。但是呢,开国的那五大臣,再加上褚英的兄弟们,老是多次去挑衅他,这可把褚英给惹得十分恼火。

话说在当时啊,褚英和开国的五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们之间闹得那是不可开交,关系彻底闹翻了。而且啊,褚英还毫不掩饰地直接放话出来,说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把大汗的位置给夺到手呢。这事儿可把努尔哈赤给弄得特别无奈,没办法,最后只好把褚英给囚禁起来了,就这么着对五大臣做出了妥协。就这么过了两年呐,这期间五大臣那边一直还是有压力,努尔哈赤呢,在这种压力之下,最后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把褚英给处死了。随后呢,又册立了代善作为储君。可谁能想到呢,这代善啊,也不知道是太心急了还是怎么着,居然提前就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有了那种不清不楚的关系。就因为这事儿啊,他也就没那个缘分能够继承大汗的位置啦。

大家都知道,杜度可是个明白人。他心里很清楚,父亲褚英那样悲惨的结局,那可绝对不能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呢,当面临一些情况时,杜度很坚决地就婉言拒绝了相关的事情。而且,他的弟弟济尔哈朗同样也是持反对态度的,不赞同自立这种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敏没办法,只好选择撤兵回到沈阳去喽。可这阿敏呢,在撤兵的一路上还不停地进行劫掠,这种行为可把皇太极给惹恼了。皇太极呢,心里就盘算开了,一方面是为了好好收拾一下阿敏,让他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另一方面呢,也是想着借此机会去削弱一下八旗旗主的势力。于是乎,皇太极就又开始谋划起来,再次设下了一个局呢。

在1627年的时候,发生了宁远、锦州之战。当时皇太极做出了一个安排,他让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这几个人去打前锋。要知道,打前锋那可是很危险的,往往会有比较大的兵力损耗,而皇太极这么做呢,其实是让他们去消耗那些并不属于自己的兵马。他的这个举动可把莽古尔泰等人给惹恼了。再看看这次作战的整体情况哦,皇太极这边呢,虽然最后是惨败的结局,但是呢,他直属的那些兵马在这场战役里的消耗其实并不算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能算得上是这场战役中的赢家之一呢。

在1629年的时候,后金国内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呢。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太极琢磨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打算借道蒙古,然后翻越长城进入关内。可对于皇太极的这个决定,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这些人那是强烈地表示反对。他们觉得皇太极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冒险啦,要是真这么干的话,肯定会让众多的兵马遭受损失呢。然而呢,皇太极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很坚决地拒绝了大家的反对声。甚至还直言说,即便没人跟他一起,他也要单独入关去。没办法,众将一看皇太极态度这么强硬,最后也只好选择追随他啦。

在那次入关作战的过程当中啊,皇太极带领着后金的军队与明军展开了激烈交锋。在广渠门以及左安门这两场战斗里,皇太极可是吃了大亏,被袁崇焕给击败了。当时啊,袁崇焕那边的红衣大炮威力可不小,一顿猛烈的射击,后金的军队被打得很惨,死伤的人数那是相当多。在这些后金的部队当中呢,莽古尔泰所带领的那支部队损失是最为惨重的,而且他本人在这场战斗里也没能幸免,受了很重的伤呢。就因为在这一系列的战斗尤其是左安门之战当中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后来啊,莽古尔泰心里憋了一股气,居然直接就跟皇太极叫起板来了,甚至还做出了很过激的举动,他把自己的佩刀都抽出来了,看样子是要和皇太极来一场决战呐,可见这左安门之战在其中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发后续事件的作用。

大家知道吗,明朝那会儿内部争斗得厉害,就因为这个,崇祯皇帝把袁崇焕给囚禁起来了。这一下可就给了皇太极机会,他就能够安安稳稳地返回东北啦。不过呢,皇太极可没闲着,他早就设下了一个局,就等着阿敏往里面钻呢,打算之后再慢慢去收拾阿敏。当初皇太极入关的时候,占领了好几座城池呢,像永平、滦州、迁安、遵化这四座城都被他给占了,而且还派了兵在那儿镇守着,当时负责的主帅就是阿敏哦。

话说皇太极返回关外的时候,安排镶蓝旗负责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这四座城池,而且这镶蓝旗并不在所谓的“撤退范围”之内,他们肩负的任务就是留下来镇守这些城池。可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有点让人觉得好笑呢。要知道,那四座城池可是在关内,当时明军在那一带大量云集,就凭镶蓝旗要守住这几座城,哪能办得到?

当时阿敏被安排去镇守永平,在那里需要管理四座城池。可摆在阿敏面前的路其实就只有两条,然而很不幸,这两条路都无异于死路啊。先说说第一条路吧,如果他选择和明军进行决战,然后坚守那四座城池,那结局恐怕只能是阵亡在沙场之上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面对明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且更糟糕的是,根本不会有什么援军来帮他的。再看看另一条路呢,要是他放弃那四座城池,直接逃回沈阳的话,皇太极就会以他“丢弃城池”这个理由,去获取八旗议事会的支持,然后对他进行处置,如此一来,阿敏同样也是在劫难逃,躲不过这一劫。

阿敏经过反复思考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和孙承宗所率领的明军进行拼死对抗,同时对于滦州、迁安、遵化等城池,也没有出兵去救援。他的主要考量呢,就是要尽可能地保存自身的实力。而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在这一系列情况发生之后,战场上出现了相应的局面。那就是八旗军队这边,有一千多人在战斗中战死了,剩下的那些人呢,全都慌乱地溃逃而去。在这样的形势下,阿敏也只好放弃了永平这个地方,然后率领部队回到了山海关之外。

话说皇太极回到沈阳之后,那是怒不可遏啊。在八旗议事会上,他对着阿敏就是一顿痛斥。为啥发这么大的火呢?想必是阿敏做了啥让皇太极极为不满的事儿呗。这一顿斥责之后,皇太极还直接剥夺了阿敏的兵权,然后把镶蓝旗交到了自己弟弟济尔哈朗的手里。据史料记载啊,当时对阿敏的处置可不轻呢,是“命幽之”,就是把他给幽禁起来啦。而且呢,只给他留了庄六所、园二所,奴仆就给留了二十个,羊五百只,牛二十头,剩下的那些财产啊,全都归济尔哈朗所有咯。

一开始的时候啊,阿敏心里其实是不甘心就这么听从安排的,还想着要奋起反抗,要和皇太极来一场决战呢。可奈何身边根本就没人支持他,孤掌难鸣的他没办法,最后也只能乖乖就范了。就这样,到了1640年的时候,阿敏一直心情抑郁,最后在这种郁郁寡欢的状态下离世了,如此一来,皇太极也就算是赢得了这场权力争斗的胜利。再说济尔哈朗,他能够掌控镶蓝旗,那心里对皇太极自然是感恩戴德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那都是坚定地支持皇太极的。时间来到1643年,这一年皇太极突然病逝了,这时候就面临着皇位的继承问题啦。郑亲王济尔哈朗呢,大力推举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来继承皇位。这么一来,原本对皇位也有所觊觎的豪格以及多尔衮,在这场皇位争夺的博弈当中,就都成了输家啦。

这里提到的是《清史稿》。这部书在研究清史相关内容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呢,它是记载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很多学者在探究清朝时期的各类事件、人物、制度等诸多方面时,常常会以《清史稿》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0 阅读: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