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10条经典徒步路线|南京梧桐大道陵园路至灵谷寺

茶道旅游 2024-11-12 09:55:02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为你分享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一期:

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11月的南京是秋季旅行的天花板,乌桕、梧桐、银杏、落羽杉、红枫......绝美金秋转瞬即逝,错过了该有多遗憾。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在这里,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在南京,梧桐是最诗意的存在,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他们守护着南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我们精选南京一条梧桐大道徒步路线分享给大家。秋季去南京旅游的朋友们,这条赏秋路线一定不能错过,一起去六朝古都感受“醉”美秋天吧!

航拍梧桐大道景色

梧桐大道之秋色

梧桐大道的午后阳光

徒步路线安排:梧桐大道(陵园路)一美龄宫(备选)一四方城(备选)一石象路神道一明孝陵一中山陵一音乐台→流徽榭一紫金山探险公园(备选)一灵谷寺一灵谷寺路

‌南京梧桐大道至灵谷寺的徒步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节点‌:

‌起点:苜宿园地铁站‌:从苜宿园地铁站1号口出来往前走,就是陵园路‌。‌陵园路‌:沿着陵园路一直走到第一个弯道,这里是观赏梧桐大道的网红机位‌。‌沿路节点‌:从陵园路左右可以走到四方城和美龄宫,这两次是备选景点。如果不去景点,就从陵园路插到四方城西路,走到石象路入口沿着神道走到明孝陵。如不进明孝陵,则继续往前走紫金山路‌至中山陵。从音乐台出来走水榭路至流徽榭,再回到水榭路插到紫金山路‌的灵谷寺入口,上灵谷寺。‌终点:灵谷寺出来,经南门过立交桥,走到灵谷寺路‌,尽头是中山门大街。

‌这条路线全程约12公里左右,基本在城市街区行走,适合徒步初级小白,难度为轻中度‌。沿途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梧桐大道、四方城、美龄宫、石象路神道、明孝陵、中山陵、音乐台、流徽榭、紫金山探险公园、灵谷寺、灵谷寺路等景点‌。时间计划为一天,早出晚归!

沿途亮点:梧桐大道(陵园路)

其实南京没有梧桐大道这个地名,我们将那些两侧繁茂、高大的梧桐树所沿街而立的路段,统称为“梧桐大道”。泛指陵园路、颐和路、长江路、植物园路、中山东路、灵谷寺路和明孝陵景区。这些街区道路都是南京赏秋之路,也是南京的名片。

陵园路的梧桐大道

梧桐大道

陵园路的梧桐大道

乘坐地铁2号线至苜蓿园站,1号口出来后,往前走一点就是陵园路。左转步行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这一条最美梧桐大道,这段梧桐大道大约3公里左右,可步行或骑行,沿途会经过明孝陵、美龄宫等。从苜宿园地铁站1号口出来,沿着路一直走到第一个弯道就是网红机位了,继续往前走,到紫金山路,最后再绕到灵谷寺路。这就是全程的梧桐大道最美徒步路线了,紫金山路只限徒步,车子一律不让进。

美龄宫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俗称美龄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6号,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在南京的寓所之一。由主楼、警卫室、汽车库、花园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高三层,另有地下室,为仿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是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别墅,是现存较完整的民国别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美龄宫是这条徒步路线上备选景点,入口(北门)位于陵园路和博爱西路交叉口。有时间可以走过去看看!四方城在陵园路西侧,走过去看看驼碑的石龟,在穿到石象路神道,很方便。

航拍美龄宫全景

美龄宫

美龄宫

航拍美龄宫之秋色

四方城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陵区的前部,俗称“四方城”,是陵区正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上盖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这个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驮碑的大乌龟”。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的组成部分,2003年7月,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所在的“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方城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石象路(明孝陵神道)

石象路,位于明孝陵景区内,是明孝陵神道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第一段,长615米。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景点级别为AAAAA级。如去美龄宫,则需要回头走回到石象路神道。

石象路

石象路

石象路

石象路的石象

南京最美的臀部

石象路的秋色

石象路的秋天

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航拍明孝陵

航拍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神道

中山陵

巍巍紫金山,浩浩中山陵,天下为公,赤子之心。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由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

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主要建筑依次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

航拍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牌坊

中山陵

天下为公

中山陵

中山陵

航拍中山陵全景

音乐台

中山陵音乐台(Sun Yat-sen Mausoleum Music Stag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广场东南。中山陵音乐台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动工兴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建成。

中山陵音乐台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音乐台平面为半圆形,半径为56.9米,状似卧睡之山,以半圆展开的阶梯结构形成天然的扩音器,圆心处建造舞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台前边缘有三层波纹形层梯。台下紧围前沿,有一汪月牙形睡莲池。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

2017年12月2日,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中山陵音乐台

中山陵音乐台

中山陵音乐台

流徽榭

流徽榭位于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在中山陵至灵谷寺公路的南边,又名水榭亭。顶为乳白琉璃瓦,绿色立柱; 三面临水,碧水如镜,倒映水榭,别有情趣。流徽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

流徽榭

流徽榭之秋色

流徽榭之秋色

流徽榭之秋色

灵谷寺

灵谷寺古名为开善寺、开善道场、宝公院、太平兴国寺、蒋山寺,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中山陵东约一千米处的灵谷景区内。灵谷寺前身开善寺始建于南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址重建并定名为灵谷寺,初始占地面积达500亩。灵谷寺现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玄奘院等建筑,寺内供奉珍藏有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景区的核心景点。

灵谷塔作为南京最高的塔之一,气势磅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佛塔之一。寺庙与南京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曾是梁朝昭明太子读书处,也是明朝抗倭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灵谷寺,相较于中山陵和明孝陵,这里人流量相对较少,而且环境更为幽静。特别是早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仿佛为这片古老的寺庙带来了生机。

灵谷寺无梁殿

灵谷寺石龟

灵谷塔

灵谷寺之秋色

灵谷寺之秋色

灵谷寺路

灵谷寺路是一条人迹较少的梧桐大道,在众多梧桐大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靠近苜蓿园的陵园路。然而,我最钟情的是灵谷寺路,它的树冠浓密,几乎遮天蔽日。这里人迹罕至,静谧无比。每一步都仿佛一首诗,每个弯道都成为一幅绝美风景。尤其在今天晨雾弥漫的天气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韵味。

灵谷寺路

灵谷寺路

灵谷寺路

从灵谷寺出来,走在幽静的灵谷寺路的梧桐小道上,感觉就是一次古今穿越。这条赏秋之路,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秋日美景,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每一处风景,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南京梧桐大道(陵园路至灵谷寺路)徒步路线示意图

‌最佳徒步时间为清晨6:30至8:30出发,此时人少车少,光线柔和,日出的余晖照在梧桐叶上,树梢枝叶间泛着金色的光,非常美丽‌。此外,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是观赏梧桐树叶的最佳时间,树叶呈现金色,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则是金黄色‌。

‌交通方面‌,可以从苜宿园地铁站出发,步行即可到达起点;也可以从钟灵街地铁站或孝陵卫站换乘公交到达灵谷寺路站‌,反穿这条路线。傍晚从灵谷寺路到老门东步行街、新街口明瓦廊美食街和羊皮巷小吃等地觅食也很方便。

往期回顾: |

#茶有道道# 为你分享和传播旅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秋冬10条经典徒步路线#  申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纠错改正。本文为文旅指南,其初心是分享给大家阅读参考,如引用等有错误请评论区点评。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