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以其简洁明了的叙事和深刻的道理,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学生们所学习和解读。然而,在教材版本中,这篇文章却删去了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很多朋友也没有读到过最后一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从故事的完整性角度来看,没有最后一句,《卖油翁》的故事依旧是完整且清晰的。整个故事围绕着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和卖油翁的酌油技艺展开,通过两者的对比,突出了“熟能生巧”这一核心观点。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卖油翁却以“无他,但手熟尔”回应,最后陈尧咨“笑而遣之”,故事在此处结束,已经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足够的思考空间。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简洁的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让他们快速地领悟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并且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加上最后一句提及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两个典故,反而会使故事的主线变得模糊,学生们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分散,对“熟能生巧”这一主题的理解也可能会被弱化。从典故的理解难度来看,“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和难以理解。“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述的是庖丁在杀牛时因为掌握了牛身体构造的肌理,所以能够轻松地将牛宰杀,强调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轮扁斫轮”的故事则是说春秋时期的轮扁擅长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他认为精湛的技术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并且指出圣人留下的书可能是糟粕,读书不能替代亲身实践。这两个典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理较为深刻,对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教育导向的角度考虑,“轮扁斫轮”中轮扁驳斥齐桓公读书无用的词句,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误导。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轮扁斫轮”的故事本意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其中对于读书的否定观点可能会被学生片面地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工具,需要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因此删去最后一句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潜在的不良影响。此外,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语文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需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文章。《卖油翁》的核心内容已经能够很好地体现“熟能生巧”的道理,删去最后一句可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精简,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朋友,看完全文,你觉得该删除最后一句吗?欢迎各位朋友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