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大家在看古装剧时,尤其是战争场面,将士们身披甲胄,金光闪闪。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将士们的头盔顶上都会有一个类似“避雷针”式样的枪尖。那这个枪尖有什么作用呢?仅仅是一种装饰吗?其实不尽然,了解之后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折服!
头盔的由来——历史悠久古代将士作战时使用的甲胄,其中的“胄”便是头盔,也称作“兜鍪”,辛弃疾在其诗中就曾写“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此处的兜鍪就是头盔,用来代指士兵。
头盔是古代作战时的重要装备,随着工艺的迭代更新,其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可以更好地贴合头部结构,形态各异的造型以及包罗万象的色彩,也颇具有创新与特色。
最早的头盔是用皮革、藤条等各种纤维材料制成的,但是由于皮革的制作工艺较难,并且保护性不强,后来基本上改为金属头盔。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头盔的出土于商代,都是由青铜浇筑的。例如1955年,安阳殷墟出土了商朝140多顶甲胄,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考古发现最早的金属头盔。
头盔的更新迭代——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最初的头盔及所谓的盔枪式样并不是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所看的那样,而是经过漫长的更新迭代的。
商朝时期,头盔由青铜铸造而成,盔体的左右和后部均向下延展,以保护耳朵和颈部,外形大多呈虎头形,有的在正面还铸有兽面纹饰。重量在2.5-3.5kg,厚度在2-3.5mm,外观雄武,制作精良。
西周时期,为了大规模武装军队,头盔就摒弃了繁杂的纹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频繁地战乱使头盔更加具有实战性。
此后便一直在不断优化,例如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盔顶有角的头盔,叫做“冲角盔”,也称作“发髻盔”,算是“盔枪”的早期版本。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兽头兜鍪,并呈现爆发式发展。
宋朝明军的头盔称“明铁盔”。最具特色的有狻猊兜鍪、凤翅兜鍪、陷阵兜鍪。其中,凤翅兜鍪需要丰富的铁矿和更好的冶铁技术,也是我们在古典小说中最常见的描述。
后来流行在头盔顶部装饰红色流苏,盔体多为黑金色,以彰显战士的雄风。这与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头盔及盔枪式样已经很类似了。
到了元朝,已经流行重檐兜鍪,在造型上铁笠帽具有完整的铁帘,整体呈现出白银色,除了面部,其他部分都将战士的头部和颈部保护起来,采用的拼接式铁片提高了活动的灵活性。
明清则继续采用了宋代的凤翅兜鍪。但由于当时火药的兴起,盔甲对战士的保护作用被大大削弱。后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了解完头盔的发展,那战士们头盔顶部的盔枪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头盔+盔枪——保护头部古代将士作战时身披甲胄,有效保护了战士的身体,减轻了来自敌人攻击的伤害。铁质甲胄相对于皮革甲胄来说更加坚固耐用,可以有效抵御敌方的攻击,增强战士的防御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伤。
在保证防御能力的基础上,士兵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毕竟士兵的生命安全是取胜关键,在战斗中,人多气势便强,士兵知道自己的甲胄有防御能力也会信心大增。
而使用头盔的首要目的便是保护头部,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代作战方式多为冷兵器作战。两军交战,双方对垒,近身互搏。头部极易受到伤害,且危险性极高,医治难度极大,因此头盔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战士们的头部不受伤害。
原本头盔并没有顶部的尖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作战方式的演变,人们逐渐发现,即便是最坚固的头盔也很难抵挡来自敌人铁锤与斧头的攻击,倘若直接击中头部,基本上就一命呜呼了。
因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人们在盔顶设置了一个枪尖,用来降低敌人直击头部带来的伤害。甚至在近身作战时还可以直接作为武器上手。
盔顶枪尖——备用武器说到头盔顶上的枪尖,还有一个专有名称“盔枪”。例如在《清代辽宁全史·军事卷》中还有专门记载:盔,以两片铁合成帽形,上尖下平,即兜鍪,高五寸,围圆一尺九寸。
盔由盔梁、遮眉、舞擎、护额、盔枪、护项、护耳、护颈组成。其中盔枪,俗称“状帽顶”,枪长三寸六分,盔枪之上用以垂髦、安顶,且品级不同,顶亦各有品制。
并且最初的盔枪是固定在头盔顶部,用来缩小着力点,降低被击中的概率,以减轻敌人对自己头部的伤害。现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头盔及盔枪的式样是在“明铁盔”与其他头盔式样的杂糅。
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头盔及盔枪式样多为凤翅金冠,正是“明铁盔”的一种。
如《薛刚反唐》中,白文龙被捕后,看到虎皮位上的通城虎薛刚时是这样描述的:面黑如锅底,黑中透亮,亮中透明,生就朱砂眉毛,狮鼻阔口短黑髯;头上戴的是八楞合叶紫金盔,三叉子盔枪,斗大的盔缨....
还有在《罗成叫关》中,与罗成交战的苏定方出场时:头戴一顶黄金凤翅帅字盔,金抹额,二龙斗宝三岔盔枪,十三曲簪缨冠顶。
以及《三请樊梨花》中樊梨花的出场:只见她头上戴一顶黄金凤翅帅字盔,上有三叉盔枪朝天压顶。
这些小说大都描写将领头戴凤翅帅字盔,三叉盔枪。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盔枪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然而枪尖毕竟只是个头盔上的辅助,而兵器素有“一寸长一寸强”之说,古代马上作战,长枪发挥显著优势,枪尖可能在作战中脱落或是被削去等情况。
于是为了应对战场上复杂又紧急的局势,盔枪由一开始固定在盔顶逐渐演变为可拆卸的武器,这样既可以作为长枪的备用枪尖,也可作为近身作战时的趁手兵器。
可谓一举多得,也是将士适应战场发展的需要。
盔顶装饰——身份的象征除了战场,和实用性,盔枪还有一定的身份象征,只要体现在盔顶的装饰式样,最早的盔顶装饰始于周代,往往在顶端插上五彩斑斓的鹗鸟的羽毛。因鹗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用来象征勇猛。
宋代的“简袖铠”,盔顶开始装饰各色长缨,其中以红、白两色为主,远远看去鲜艳夺目。
除此之外,护心镜也是比较重要的道具,闪闪发光的铜镜起着迷惑敌人保护自我。同时不同式样的装饰也代表着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将士是不能随意装饰不符合自己品级的饰品的。
之后在火器时代,盔甲对于火器的抵御性大大降低,但是其并没有消逝在时代的长河中,反而更加华丽繁复。火药的兴起,盔甲对战士的保护作用被大大削弱。
清代完全取消了凤翅兜鍪,但在装饰上更为讲究,极善用镂空掐丝装饰,纹样极其精致华贵,盔体上借掐丝工艺刻满满文经文,乾隆皇帝甚至饰以珊瑚珠、珍珠、红蓝宝石等,通体金黄璀璨,做工更是令人咂舌。
不同阵营——区分敌我除了用于区分不同阶级的人群,头盔还可用于区分不同阵营的士兵。在战场上,当双方战士都身着甲胄时,甲胄上的装饰就起到区分敌我阵营的作用。甲胄上的装饰和标志性图案、纹章是各方的标志,可以清晰地区分各方的士兵并提高自身的威慑力,彰显自身军队的实力。
其次,长长的盔枪也可产生心理震慑。甲胄的外形、材料和装饰也起到心理上的威慑效果。穿戴甲胄的战士会给敌人一种强大的印象,使敌人望风而逃或降低斗志,为己方争取更好的战斗机会,也可以增加战士的自信心和勇气。
其次不同的甲胄也展现了双方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倘若双方甲胄水平差距过大,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可带来较强的国力震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概而言之,无论是什么朝代和不同民族,他们戴头盔的共性是起保护作用,而形制的多种多样又反映了头盔的个性,其个性的差异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经济发展、生活地域直接相关,头盔是战争的产物,它的起源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的一个缩影。
而盔枪是头盔适应古代冷兵器战场的一个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代表了古代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参考资料:
头盔的演变——王俊奇
中国古代甲胄——司古
中国古代盔甲的兴衰——储宁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