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上海人,嫁德国老公,公婆64岁还未退休,没婆媳矛盾

真实人物采访 2024-11-21 20:32:15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023位真人故事

我叫 Audrey,90后,上海女孩。我的性格很双面,恰似黄浦江畔的晨雾与夜灯,静谧与热烈并存。既能静也能动,喜欢独处又热爱社交;非常心细又酷爱探索和刺激。我能静静地作画、烘焙,享受一个人的宁静时光;又能瞬间转换角色,成为派对上的活跃分子,户外徒步、冲浪潜水,都是我的最爱。

我有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从小就是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也是长辈心里的乖乖女。不过,我也有叛逆淘气的时候,曾经和数学老师打过“游击战”,声东击西。不过,高考还是进入了上海交大。

一次次偶然的邂逅,我遇见了来自德国的他,那份异国情缘,如同春日里不经意间绽放的花朵,绚烂而温馨。婚后,我随他远赴德国,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我们一家四口)

我的童年,宛若一颗被幸福紧紧包着的糖果,那滋味,就如同老上海石库门缝隙中透出的光芒,温暖而甜蜜。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我自幼便在父母的羽翼下茁壮成长,他们的性格,如同调色盘上的色彩,完美融合在我的血脉之中。父亲以他的细心与稳重,为我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后盾;母亲则以她的善良与锋芒,教会了我如何温柔而坚定地面对世界。

从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我旅行。那时,出国或长途旅行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他们坚持每到节假日,就带我去一个新的城市,见识不同城市的风景与文化。这份对旅行的热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我在苏黎世)

若有人问起,我究竟偏爱热闹还是宁静,我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而又矛盾——两者皆爱,皆能沉醉其中。

我可以独自一人,沉浸在画布的斑斓与烘焙的香气中,数小时而不觉枯燥;同样,那些派对上的欢声笑语,音乐节的狂热与自由,周末集市的熙攘与热闹,以及户外运动中徒步的坚韧、潜水的神秘、冲浪的刺激,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

从小,我便在学习上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律,无需外界推动,便能自觉学习,因此,我早早地便被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然而,在这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叛逆之心。

(我与老公在采耳马斯特旅行)

步入小学,这份叛逆逐渐崭露头角。对于那些对学生态度不好的老师,我会进行无声的抵抗,——不好好学习他们教的课程。不过,我会在考试前迅速弥补,确保成绩单上的数字依旧亮眼。

到了高中,我遇到了一个让我们全班都感到头疼的数学老师。他上课毫无章法,完全不顾及我们的感受。我索性放弃了听课,结果自然是与大家一样,成绩一落千丈。就这样,一次测试后,他在课堂上公开念出了所有低分学生的成绩,那份轻蔑与不屑,让我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当他念到我的名字时,还伴随着摇头和啧啧声,我忍无可忍,冲上讲台,一把抢过自己的试卷,甩下一句“Whatever(无所谓)”,便潇洒地回到座位,大大方方地做起了英语作业。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脸上泛起的红晕,心中竟有一丝快感。

(大宝七个月时我们在西班牙海岛度假)

之后,我还找了个机会“报复”了他。那是一次体育课,我趁他教另一个班级时,和同学溜到那个教室的后门,狠狠地砸了几下门,又迅速躲到柱子后。他开门后未发现我们,只好悻悻地回去。我们故技重施,连续砸了三四遍,搞得他那堂课根本无法进行,最后直接向我们的班主任告状了。

当然,他并不知道“罪魁祸首”是我,毕竟,在大家眼里,我可是个文静的好学生。

尽管我暗地里是个捣蛋鬼,但好在高考前我及时把成绩补了回来,最终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门。在大学期间,我专攻商务英语,并兼修了高级口译,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父母终其一生都在托举孩子)

步入职场后,尽管几次跳槽,但我始终坚守在500强企业的销售部与市场部,因我深爱这份能与各界精英交流、充分运用口译与同声传译技能的工作。

在管理团队时,我秉持“先礼后兵”的原则,赢得了广泛尊重。25岁那年,我有幸晋升为项目经理,深受老板赏识,并与大多数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而,团队中总有一两位同事,因我年纪较轻而心存不甘,时常对我分配的任务和要求提出异议。

一次电话会议中,当我们正就项目细节进行深入讨论时,一位项目执行员竟以极不礼貌的言辞对我进行顶撞。

(在自然中放飞)

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展现出了我的职场风范。我严厉地回应道:“请你保持尊重!若有建议,欢迎提出;若无法胜任,可弃权让贤;若不愿继续,可向你的老板提出辞职,我绝无异议。但请不要因我年纪小就肆意妄为、随意咆哮!我们都是为了项目和公司的利益而努力,请勿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

同时,我也明确向她的老板表示,要么她从此改变态度,要么就考虑更换项目执行人。说完这番话后,我果断结束了会议。这时候,坐在我对面的美国同事立刻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赞赏。

不久,我便接到了那位项目执行人老板的电话,他诚恳地向我道歉,并告诉我他已经对手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劝我不要为此生气。

(我家有了新成员)

我和老公是在一场热闹非凡的聚会上邂逅的。那时,我正沉浸在与几位挚友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何时,他已悄然站在离我一步之遥的地方。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文雅且沉稳,与周遭喧嚣的人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当时,我们的眼神在空中相遇,随即互相问候并做了自我介绍。不过,那次我们的对话并未持续多长时间,在交换了联系方式后,他便离去了,而我则继续与朋友们享受着聚会的乐趣。

后来,他告诉我,当时有人想与他互留联系方式,但网络不给力,都没能成功,而我却出奇地顺利,不得不说缘分真神奇啊。

(大宝一岁三个月,我们在埃及度假)

聚会之后,生活又回到了各自的轨道。直到有一天,他的信息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周末的闲暇。他提议一起出去走走,我欣然应允,心里还隐隐有些期待。

那天,我们漫步在街头巷尾,从日常琐事聊到了遥远的梦想,话题跳跃,笑声不断,那份轻松和自在,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悄然升温。虽然那时我们还只是朋友,但那份默契和快乐,已经悄然种下了情感的种子。

此后,我们便以朋友的名义,相约参加了许多活动,当然也包括一起共进晚餐。在这些相处中,我们逐渐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从我们初次见面算起,大约三个月之后,我们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在上海结婚后,我随着他去了德国。

(带着孩子看世界)

跨国婚姻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但我和我的老公相对来说还算合得来。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饮食习惯了。

我这个地道的江南女子,对那些汤汤水水、热气腾腾的食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汤面、汤馄饨,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还有那生煎、小笼包,外皮酥脆,内馅鲜美,再加上臭豆腐的独特风味,鸡爪的嚼劲十足,都是我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一日三餐,我都渴望那一份温暖从胃蔓延至心。

而我的德国老公,他的味蕾则适应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在他的家乡,一天中通常只有一顿热餐,或是午餐,或是晚餐,早餐则是简单的面包配黄油,或是牛奶与麦片的清爽组合。

这样的饮食习惯,对我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难以适应。想象一下,清晨醒来,面对的不是热腾腾的粥或是面条,而是冷冰冰的面包,心里多少有些落差。

(小孩儿不怕冷)

但爱情嘛,总是充满了包容与妥协。我开始尝试在他的早餐中加入一些“中式元素”,比如偶尔用豆浆替换牛奶,或是将面包烤得微微焦黄,搭配一点自制的辣酱,让他的早晨也能感受到一丝来自东方的温暖。

而他,虽然不是特别爱喝汤,但为了我,也开始慢慢接受,偶尔还会主动要求我煮一锅汤,尽管他更多时候只是享受里面的食材。至于那些“重口味”如臭豆腐和鸡爪,他尝试过几次后,就打死都不吃了。但每当看到我吃得津津有味,他也会笑着陪我一起,那份愿意尝试和陪伴的心,比任何美食都要珍贵。

就这样,我们在餐桌上,用一次次的尝试和妥协,编织出了属于我们两人的独特风味,让这份跨国的爱情,在味蕾的碰撞中,更加甜蜜而深刻。

(看山看水看世界)

在我与老公的生活中,我特别注意到了中德两国家庭观念的不同。其实,中国和德国都很重视家庭,但是,中国人注重大家庭的团聚,而德国人则更倾向于小家庭的紧密与独立。

在中国家庭的画卷里,那是一幅热闹非凡、亲情满满的场景。逢年过节,大家族聚在一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坐一堂,小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忙着准备丰盛的菜肴。

这样的团聚,对孩子们来说,是爱的包围,也是责任的萌芽——学习成绩要好,行为举止要得体,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比较的对象。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承载着家族的期望,肩上沉甸甸的,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一家三口出游)

而切换到德国家庭的视角,那则是一幅更为宽松、自由的画面。父母更像是孩子们的引导者和伙伴,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学习和体验。

在德国家庭,成绩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孩子们的兴趣、创造力和快乐成长才是父母最关心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自己整理房间、做简单的饭菜。

我和老公都深爱着孩子,结婚时就决定最少要两个孩子,让他们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伙伴。并且我们希望是同性别的,这样玩耍才能有共同的兴趣。现在,天遂人愿,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大宝3岁,二宝1岁。大宝的活泼好动与二宝的机灵可爱,为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活力。

(怀二宝八个月我们还去冰岛旅行)

在我与老公的小日子里,育儿成了我们最精彩的“合作项目”,而中德文化的碰撞,则为这份“工作”添上了别样的色彩。

在育儿之路上,我和老公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周一至周五,大宝去托儿所,这给了我与二宝单独相处的时间,也让我有了一丝放松。下午,我和老公会轮流去接大宝放学。如果老公有空,他会直接把大宝带回家,避免我出门淋雨或受风寒。

大宝回来后,虽然我要同时照看两个孩子,还要抽空做饭,但老公只要有空,他下班后就直接接手照顾孩子,让我得以专心准备晚餐。

(我的大宝宝)

晚餐时间,是我们全家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围坐在餐桌旁,边聊天边享用美食,分享一天的趣事与收获。大宝的睡前仪式通常由老公负责,他总能用温柔的话语和温暖的怀抱,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安全与温暖。而我则负责小宝的睡前安抚。

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宝宝都是天使,大宝从10个月起能睡整夜,小宝更是8个月便如此,这让我们得以享受整晚的宁静。尽管偶尔因病或梦醒,老公总是那个起身安抚的人。他的细心与体贴,让我深感幸福与满足。

其实,老公也给我请过育儿嫂,但是不是一整天的,相当于钟点工一样,她每周来几次,帮我照看孩子,让我得以抽身处理一些家务或个人事务。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哥俩好)

谈及育儿嫂,这无疑是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国内,育儿嫂供不应求,价格亲民;而在欧洲,这一概念却几乎不存在。这里的父母,无论年龄与经济条件如何,都习惯独立育儿,很少依赖老人或外人。

这里很常见的情景是,一个宝妈独自带着两三个孩子上街、购物,做任何事,感觉这里的宝妈都是全能型的。所以这里对育儿嫂没需求,理所当然就没了市场。

最关键的是,欧洲人工超级贵,比如维修工、清洁工、建筑工、搬运工,你要家里没点经济基础,就别想请。这也是为什么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小修小补什么都会,什么都亲自上阵的原因。

(爸爸也是带孩子主力军)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叫陆保罗的清华大学MBA来德国做电工。大家都当做笑话来传。陆保罗在国内一直做管理岗位,40多岁,挈妇将雏来德国做电工,真的很好笑吗?其实,这是国人固有的思维,在德国蓝领和白领社会地位差不多,很多职业要求搞的蓝领,工资比白领要高好多。

比如电工,平均时薪75欧元(577元)月薪4000欧元(约合人民币30785元),如果技术好,还会更高。换两个插座,就需要150欧元(1155元)。最关键的是,德国干什么都要预约,如果家里电路突然出了问题,估计要黑灯瞎火半个月。如果加急,需要两到三倍的费用。

当然,德国电工的工作时间也是固定的,早上7点到下午4点,中间有吃饭和休息时间。周末双休,有30天年假。

看了这些,你还笑话陆保罗吗?

(幸福的妈妈)

我们经常会带着孩子旅行,只是因为孩子还小,我们会选择那些对孩子友好、易于管理的地点,如城市探索或海岛休闲,旨在让全家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享天伦之乐。尽管旅途中多了几分辛劳,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满满的幸福感,让这一切都变得意义非凡。

在旅行中,老公的表现更是让我感动。他总是那个默默承担重任的人,无论是搬行李、提婴儿车,还是喂奶、换尿布、陪玩、哄睡,他都做得井井有条。他从不抱怨,总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在带孩子做家务方面,我会用现代科技来辅助,比如用扫地机、洗碗机,比如时间管理APP来日常规划APP,甚至笔和记事本,帮助提醒,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育儿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和孩子们一起快快乐乐成长)

在育儿心态上,我尽量保持平和,不给孩子们过多的压力。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路径,没必要盲目攀比。我更注重的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快乐地成长。

总的来说,中国家庭与德国家庭在育儿方面各有千秋。在我们家,我们努力寻找一种平衡,既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支持,又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自主。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既拥有坚实的根基,又拥有飞翔的翅膀。

自踏上为人父母的征途,我深切领悟,“父母”这一角色意味着全天候、无间断的付出,即便是假期,也仅是换了个场景继续陪伴孩子成长。我的个人时光因此变得有限,一切时间和精力都主要围绕着孩子及家庭。

(一拖二出街,这样的场景天天有)

但是,在陪伴两个孩子的日常里,常常是辛苦并快乐着,或者说喜悦抵消了劳累。与他们在一起的那些温馨而又逗趣的瞬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记忆。

虽然养育孩子过程中不乏挑战,但正是这些调皮与活泼的瞬间,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欢笑与温暖,也让“父母”这一角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和公婆关系处得很好,公婆住在德国北边,我们住在南边,每次见面,我们都要跨过整个德国。公婆现在都60岁了,还没有退休。德国男女退休年纪都是65岁,据说2030年要延迟至67岁。

(孩子很小,我们就带他们旅行)

但是,他们会定期来看我们,帮我们带娃做家务;我们每次去公婆家,他们都会带我们一家到处玩,只要我们想去的地方,或他们觉得适合小孩子去的地方,都会不远千里全家出行,并且饮料零食帐篷样样带齐。

公婆也会经常带我们去餐厅吃晚饭,用餐时,他们会让我们先吃饭,他们照看小孩,等我们吃完了他们再吃。公婆知道我偏爱热食,只要我去他们家,就会调整为每天两顿热食——午餐和晚餐,平时他们每天只吃一顿热食。他们也会尝试做亚洲菜肴,照顾我的口味。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有来有往,我待他们也很好。之前我们还在上海时,我就两次邀请他们来中国玩,也带他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江山,尝遍各地美食,他们直夸中国文化了不起。每次去公婆家,我都会带一大箱礼物,有公公爱吃的中国食品,婆婆爱的饰品衣服,他们每次拿到总是乐得像个小孩儿。

(旅途中)

如果遇到公婆生日、纪念日,我总会帮他们庆祝、做蛋糕、带他们去高级的餐厅吃饭等。我公婆60岁生日,那时我们还在上海,我特意请了年假,两次3天往返飞德国,特意为他们庆祝生日,为此他们很感激。

我很幸运,我有一对思想开放并有前瞻性的父母,他们相当开明,当初,我找德国老公,他们都尊重我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我会自己把控方向,只要我幸福,那个男人对我好,国籍无所谓。毕竟好男人坏男人不分国界,嫁给外国人不一定不幸福,嫁给国人也不一定幸福。

但是,作为独生女儿,如何妥善照顾逐渐年迈的父母,却是我终究要面对的课题。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内心充满纠结与无奈。

(老公一直期待孩子们长大了陪他踢球)

我父母会经常来德国与我们一起生活,老公对他们特别好,不仅坚持让他们住满签证允许的最长时限,还慷慨地承担所有费用,更亲自陪伴他们游历四方,让他们尽情享受旅行的乐趣。

我爸妈来时,我老公更是喜上眉梢,因为有人为他制作他最爱的黑芝麻馅馒头。父母来的时候,我就安心地将孩子们交给他们照顾,而我们也能偶尔抽身,享受属于我们的二人时光。

(一家四口快乐出发)

然而,随着父母年岁的增长,我心中的忧虑也日益加重。我渴望能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在他们需要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但现实却很无奈。将父母接来同住,这个念头虽美好却难以实现。他们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没有熟人,没有朋友,那种被隔离于世界之外的感觉,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种折磨。

好在现在父母身体还很硬朗,完全可以自己生活。我渴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既能照顾到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份纠结和无奈,时时萦绕在心头。既然当初选择了远嫁,就要承受这种无可奈何。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在选择,这些选择构成了我们的未来。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口述:Audrey】

【撰文:陌上花开】

【编辑:乌溪雾】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