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的天气
愁的是人
开心的是“菌菌子”
最近,你们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一波“神秘物种大赏”给刷屏了?就是那种看起来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蘑菇”。近期,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网友晒出自己在山林、草地、公园,甚至墙角发现的各种野生菌类,并发出灵魂二连问:
“这是啥?能吃吗?”
这届网友的求知欲和食欲真是旺盛得跟春天的竹笋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冒尖儿!不过,别急着流口水,咱们今天这篇,可不是来给你种草美食的,而是要来一波紧急提醒:近期这些野生菌类大规模“露头”,但千万别手欠去摘,更别嘴馋去吃,因为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把自己送进了“食物中毒高风险区”,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科普时间到】
说起来,咱们中国的野生菌种类,那真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能有几百上千种,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美味的存在,比如松茸、牛肝菌,想想那滋味,简直是舌尖上的奢华享受。但问题也来了,正因为有这么多种类,咱们普通人很难一一分辨清楚,这就给“误食”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每年因为误食野生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医院急诊室里因此多了不少“好奇宝宝”的身影。为啥?因为这些看似诱人的小东西,背后可能藏着致命的毒性。
野生菌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含有的各种毒素,这些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死亡。例如鹅膏菌素、毒伞毒素:鹅膏菌素是一种强烈的细胞毒素,能够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坏死;毒伞毒素则是一种剧毒物质,少量摄入即可致命。
有人会问:“那我凭经验,或者网上查查资料,不就能避开这些毒蘑菇了吗?”这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首先,经验主义靠不住,因为“菌菌子”家族实在是太庞大了,其成员众多,就连专家有时候都得翻看着书籍和显微镜才能分辨。其次,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你确定你查到的就是权威资料?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把“毒草”当“仙丹”了。
而且,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形上极为相似,且毒性并不会因烹煮等处理而减弱。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避免采摘、食用任何未经鉴定的野生菌类。
【权威发声】
这不,近期随着野生菌的大量生长,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绿化市容部门和行业专家都纷纷发出了紧急提醒:切勿随意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菌,尤其是那些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种类。
为啥这么紧张?因为每年因误食野生菌中毒的人数,可不是个小数目,轻则上吐下泻,重则肝肾损伤,甚至一命呜呼。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2010~2020年,我国共发生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过3.8万人中毒,788人救治无效死亡。
我国野生菌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正是夏季,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大家户外活动增多,容易接触到野生菌的时候。所以,官方这波提醒,真的是很有必要,很及时!
在此,小诺也呼吁广大网友:遇到不明野生菌类,拍照留念可以,但切勿轻易采摘,更不要食用。如果有不慎误食,需立即前往医院就医,并尽量保留食用的菌类样本,以便医生进行毒性分析,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还有,市场上卖的野生菌,虽然大部分经过了筛选和检验,但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所以,购买菌子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认准有资质的商家,别为了贪一时口腹之欲,把自己送进了“危险区”。
大自然虽然馈赠了我们无数美味,但同时也藏着不少未知的风险。在面对这些野生菌的时候,咱们还是得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别让自己的好奇心和食欲,成了健康的“杀手”。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健康的美味等着我们去探索,何必去冒险尝试那些明知不安全的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