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蒋军闹笑话:黄百韬和刘峙琢磨出的战法,名字有多难听?

优雅的奶酪 2025-02-19 12:55:05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儿,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好多在淮海战役里被俘虏的蒋军中将又碰面了呢。这里面有不少咱们都挺熟悉的人物哦,像杜聿明、黄维、杨伯涛,还有陈士章等等。这些人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那可是戏份相当足的。另外呢,还有个叫刘安国的,在剧里他可有两下子,两番话就把王耀武和杜聿明给说得没话说了。其实呢,这个刘安国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在淮海战役当中被俘虏的那位,当时担任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副参谋长,后来还当了代参谋长的文强啦。

我方潜伏在老蒋“国防部”第三厅担任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当时可高兴了。为啥高兴呢?原来,那时蒋军内部对此事议论纷纷呢,大家都说:“徐州可是南京的大门,怎么着也得派一员虎将去把守才对;就算不派虎将,那好歹也得派一只狗去看看门吧。可如今呢,却派了一只猪去,这大门恐怕是守不住喽。”郭汝瑰听闻这些议论,心里自然是挺高兴的状态。

淮海战役当中,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重大胜利,那就是成功歼灭了黄百韬所率领的第七兵团。在这之后啊,刘峙呢,为了能够稳住军心,同时也是想着糊弄一下蒋介石,对于黄百韬已经战死的这个消息,那是能瞒就瞒,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后来蒋介石打电话过来询问相关情况呢,刘峙他们这些人啊,就互相推脱责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把真实的情况如实地汇报上去。您说这事儿要是黄百韬在黄泉之下知道了,估计得气得够呛,恨不得一下子从地下跳出来呢。他肯定想一把揪住刘峙的衣领,然后狠狠地又骂又打地说:“想当初,我那会儿完全是有机会采用‘乌龟战术’来设法从那困境当中逃脱出去,保住性命的。可你倒好,偏偏弄出来个什么‘猪论’,就因为你这一番折腾,搞得我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无奈地选择饮弹自尽啦!你说说,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黄百韬最后死不瞑目这一情况,和刘峙那极为愚蠢的指挥有着直接的关联呢。而且,郭汝瑰似乎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给整个事情添了几分状况,这也就导致了黄百韬落得那样一个死不瞑目的结局。

在当时的战局当中啊,郭汝瑰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因为有他在,能够及时地把相关情报传递出来。这下可好,刘峙、杜聿明、黄百韬等这些人的作战计划以及他们的行动,在解放军这边就如同是单向透明一般。啥意思呢?就是说解放军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那是了解得清清楚楚,每次都能够提前预料到敌军的动向,然后做出精准的应对。结果呢,在战场上把蒋军打得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蒋军自己呢,一时半会儿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为啥自己的行动老是被对方提前知晓并且处处受挫呢。

据第七兵团二十五军中将军长陈士章在《第七兵团的毁灭》这篇文章里的回忆内容,时间得追溯到1948年10月的时候。当时呢,黄百韬所率领的第七兵团侦察台通过相关侦察工作就已经了解到一个情况,那就是陈粟大军的主力部队已然在鲁南地区完成了集结,而且,刘邓大军也正在朝着徐州这个方向进行运动呢。

见情况变得很不妙,黄百韬赶忙找到了徐州“剿总”的上将总司令刘峙,向他详细说明了当时所面临的危险情形。黄百韬说道:“总司令啊,现在的形势是这样的。其一呢,陈毅所率领的部队主力,将会和他们在苏北的三个纵队联合起来,从两边一起夹击我所带领的部队。这里我得用个谦称,就是咱蒋军下属的我这一部啦。与此同时呢,刘伯承所部会从西南方向对您所指挥的主力各兵团进行牵制,让他们没办法赶来支援我这边。很明显啊,对方就是打算先把我这一部给击破了,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去击破其他的各个兵团呢。其二,现在四面八方到处都有敌人的情况出现。要是防备左边吧,右边的兵力就显得少了;防备前面呢,后面的兵力又不够了;要是想着处处都防备周全吧,那结果就是处处兵力都显得不足啦。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只有效仿拿破仑的团式集中法才行。就是把各个兵团都集结在徐州的四周,然后瞅准战机,赶在陈毅和刘伯承的大军还没有会合到一起之前,去把他们逐个击破。”

郭汝瑰做了一番报告,那内容可把刘峙给吓得够呛,直冒虚汗呢。报告里说,苏联把沈阳兵工厂的机器都搬走了,而且,日本关东军四十个师的那些武器,也都已经到了解放军的手里啦。这还不算完,解放军又从沈阳缴获了多达一百二十万发的炮弹呢。当下的情况是,陈毅、粟裕他们打算全力以赴去攻打第七兵团了。所以呢,刘峙这边应该赶紧考虑往运河以东增派兵力,而第七兵团呢,也得马上集结兵力,做好应战的准备才行呢。

当时的情况可把刘峙吓得不知所措,那真是慌了神儿了。而黄百韬呢,心里更是急得像着了火一样,火烧火燎的。就在当天下午,黄百韬就赶忙向刘峙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乌龟战术”,这里得说明一下,这“乌龟战术”的说法可是从陈士章回忆文章的原文里来的哦。那这个战术具体是怎么个情况呢?就是要集结各个兵团,分别针对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做好战斗准备,还要挖深沟、筑高垒,让各个兵团之间紧密衔接起来。并且,得放弃海州,把第七兵团往徐州那边撤过去。

黄百韬所采用的“乌龟战术”和刘峙的“坐猪战术”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恰好相反的两种战术。在这里呢,很有必要给大家详细说一说刘峙的“坐猪战术”具体是怎么个情况。当面临敌方攻击的时候,刘峙采用的“坐猪战术”就是把自己当成一头“坐猪”,他会紧紧地把屁股靠在类似墙壁这样的依托物上,就好像是藏起了自己的尾巴,让对方根本没办法抓到他的要害之处,拿他没什么好办法。而且,要是一个不小心,他这还可能突然亮出“尖牙利齿”,狠狠地给对方来上一口,一旦咬住了就死不松口,可真是让人头疼呢。

可以想象一下,要是当时王耀武没有被俘虏的话,他大概率会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呢。就说之前的莱芜战役吧,李仙洲带着五万兵力,结果就像五万头猪似的,一夜之间就被人家全部给抓住了。这会儿呢,刘峙可是准备了足足八十万的兵力,王耀武估计心里会琢磨,这八十万兵力,虽说比之前李仙洲的多了那么多,可又不知道得花上几天时间才能被人家全部抓干净呢,就跟之前李仙洲那五万兵力被迅速解决掉一样啊。

刘峙当时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在那种情况下,要他主动放弃海州,那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呢。为啥呢?因为要是这么做了,蒋介石肯定会大发雷霆,张口就骂“娘希匹”的。所以呢,黄百韬就只能按兵不动,没办法做出主动放弃海州的举动喽。

关于撤还是不撤这件事,黄百韬和刘峙、邱清泉可是争论了好长一段时间呢,足足有四天半之久哦。邱清泉心里头担心自己的侧翼会不安全,所以他也是不赞同黄百韬撤离的。就这样,几个人各执一词,争来争去的。一直等到11月8日这一天,刘峙这才终于松了口,允许黄百韬从运河铁桥往徐州那边撤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黄百韬兵团是由好几个军组成的,具体来说呢,有第二十五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四军以及第一〇〇军这四个军。而且,还临时指挥着第四十四军呢。这么一来,五个军要一同从一架运河铁桥上通过,那队伍就被拉得老长啦,绵延开来能有数十里地,就像是一条长长的一字长蛇阵似的。您想啊,这样的队伍布局,要是遇到敌人的袭击,那肯定是前面和后面照应不过来,前面有情况后面不知道,后面出事儿了前面也没法及时帮忙,这情况和黄百韬一贯所采用的“乌龟战术”可完全不一样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黄百韬组织的大撤退,最后演变成了一场类似大搬家的混乱局面。据陈士章回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第四十四军在撤退过程中,由于要拖带着行政机关人员、职业学生,还有地主等,加起来多达十余万人,这就使得他们的行动变得极为迟缓,一直到六日才抵达城头这个地方。而第二十五军呢,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们一直到八日才得以从阿湖开始往西撤退。当他们准备通过铁桥的时候,却发现铁桥已经被堵得死死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第四十四军所拖带的那些非战斗人员,他们带着大车、小轿,还有各种各样的箱笼、行李,把铁桥的通道都给阻塞住了,结果导致第二十五军的部队根本没办法顺利通过铁桥。

黄百韬当时给刘镇湘下达了赶紧行动的命令,可就在这当口,“国防部”却来了个“神操作”,发了封急电,结果完全是在帮倒忙。据估计呢,这封电报大概率又是郭汝瑰起草的,然后由蒋介石或者顾祝同签发出去的。这电报里大致说的内容是,第七兵团都还没顺利通过运河呢,就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了,而且整个兵团的状态十分凌乱。要是继续往西前进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解放军在后面紧紧追赶,最后搞不好就陷入溃散的局面了。所以呢,还是让第七兵团在碾庄圩先稍微整顿一下,要是能把敌人击退了,再接着走那也是可以的嘛。

刘镇湘因为有来自“国防部”的电报作为依靠,心里便有了底气,所以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撤离了。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既然已经接到了作战的命令,那为什么非要撤离不可呢?难道不能先把敌人给彻底打垮了之后再走吗?反正迟早都是要和敌人交战的,又为什么非得要转移到大许家那个地方之后才去打呢?”

在当时的战场上,上面有司令刘峙,底下还有军长刘镇湘呢。这两位,都一门心思地想要采用那种类似猪的战术,也就是只知道一味地守着、扛着,不怎么讲究灵活应变的打法。这么一来,黄百韬原本设想的“乌龟战法”可就没办法实施啦,完全成了泡影,根本没法按照他的想法去打了。黄百韬心里那叫一个无奈,只能对着陈士章,满脸都是那种欲哭无泪的神情。他感慨地说道:“你看看现在这情况,反正不管怎样都是个完啊。去突围又能怎么样呢?到时候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被邱清泉瞧见了,他不定得多得意、多快意呢。还不如就待在这儿,跟对方一个换一个地拼下去,拼到最后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可就算是死,也算是对得起党国,对得起总统,也对得起总长。而且还能让那些黄埔的同学们都看看,给他们做个榜样,也好让他们以后别再整天钩心斗角的,光想着自己那点私利了。说不定,万一运气好,党国还能就此转危为安呢,真要是那样的话,咱们这也算是为党国做出贡献啦。”

话说在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最终的结局是饮弹自尽了。后来杜聿明在其所写的《淮海战役始末》当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在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蒋介石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为啥这么说呢?你看那李弥和邱清泉,在接到救援任务的时候,那表现可真是不咋地,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的状态,就他们这样的做法,那肯定是该受到处罚的。再说说杜聿明自己呢,还有刘峙,他们其实也挺无奈的。为啥无奈呢?因为蒋介石啊,时不时地就会越过他们俩,直接给各个兵团的司令,甚至都直接给军长下达电令呢。这么一来,他们这徐州“剿总”的正副司令,感觉就像是多余的一样,根本没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去指挥作战,整个局势就变得很被动了呢。

暂且先不去探讨杜聿明的说法究竟是否属实。对于熟悉那段历史的各位读者朋友们来说,想必对黄百韬所采用的“乌龟战术”以及关于刘峙的“猪论”,心里都会有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啊,要是刘峙能够早一些舍弃他那种类似“猪的战法”,转而采纳黄百韬的“乌龟战术”,那么黄百韬是不是就有可能不会那么早被歼灭掉?现在就请各位来给刘峙和黄百韬的战略战术水平分别打打分吧,您觉得他们各自能得多少分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