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邂逅路亚软饵之际,我便与 JIG 钓组结下了不解之缘。各路大神对 JIG 的运用早已剖析得淋漓尽致,不过,每个人都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作钓思路。接下来,我将分享的,便是我个人在使用 JIG 钓组时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我个人常用的是较小的 RUBBER JIG 或小 JIG HEAD,更偏向于 finesse 的精细作钓方式,本文也将以此为核心展开讨论。
JIG 钓组主要分为 JIG HEAD 和 RUBBER JIG 两大类型。JIG HEAD,即我们常说的铅头钩,最初是圆形铅头搭配直柄钩,随着路亚运动的发展,其形状不断创新,衍生出了橄榄形、水滴形、鱼形等多种铅头样式。为了让软饵在水中呈现出更自然的状态,同时减少挂底的困扰,带挡针的 JIG HEAD 应运而生。其穿饵方式通常是将钩尖露出软饵,以便在鱼咬饵时能够迅速刺中。
RUBBER JIG 与 JIG HEAD 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在铅头周围增加了一圈胶裙。这圈胶裙不仅让钓组在水下的动作更加生动自然,富有 “呼吸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草的缠绕,降低挂底的几率。在实际作钓中,RUBBER JIG 能模拟出受伤或逃窜的水生生物,更容易吸引鱼儿的攻击。
钓组的搭配绝非简单的饵与钩的组合,而是一个涉及竿、轮、线、饵、钩的完整体系。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钓组在水中的表现。例如,为了达到理想的饵在水下的姿态,我们需要根据饵的重量、形状以及作钓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线。在路亚作钓中,我们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饵在水下的状态,因此,选择一条能够清晰传递鱼讯、切水性好且不易被鱼察觉的线至关重要。
同时,一套合适的竿轮组合能够帮助我们将钓组精准地投放到目标位置,并在操控过程中更好地感知饵的动作和鱼的咬口。在不同的季节、天气、风向和地形条件下,鱼儿的活动规律和栖息位置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灵活调整钓组的搭配,以适应不同的作钓环境。
二、RUBBER JIG 的精妙搭配(一)下沉姿态的奥秘RUBBER JIG 的胶裙会产生一定的阻力,这对整个钓组的下沉趋势有着显著的影响。当我们为其搭配软饵时,软饵的比重和阻力成为了决定钓组下沉姿态的关键因素。
若搭配比重较小、阻力较大的软饵,钓组在下沉过程中,由于软饵受到的阻力较大,且铅头的重力不足以迅速克服这一阻力,钓组就会呈现出直立下沉或小角度斜角下沉的姿态 。这种下沉姿态在一些特定的水域环境中,比如在水草较为密集的区域,能够更好地模拟受伤生物在水中缓慢下沉的状态,从而吸引鱼儿的注意。
相反,当搭配比重较大、阻力较小的软饵时,软饵和铅头的下沉速度会更为接近,钓组能够以一种较为平衡的姿态下沉。这种下沉方式使得钓组在水中的运动更加自然流畅,仿佛是一种正常游动的水生生物。在实际作钓中,我更倾向于选择在不牵动线的情况下,能成 45 度角下沉的软饵与 RUBBER JIG 搭配。这样的搭配不仅能让钓组在下沉过程中呈现出自然的姿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搜索范围,增加中鱼的机会。
(二)软饵的精准选择在选择与 RUBBER JIG 搭配的软饵时,JIG 的钩门宽度及长度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在鱼儿咬饵时能够顺利着钩,我们需要挑选有利于着钩的软饵。
一般来说,当钓组组装完成后,钩子的最长端应位于饵的 1/2 或 2/5 处 。这样的位置能够保证钩子在鱼咬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刺入鱼嘴。对于长条形的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着钩位置,以达到最佳的着钩效果。此外,钩尖和软饵的距离也有讲究,通常为软饵的厚度。这样既能保证软饵在水中能够自然地摆动,又能在鱼咬饵时,让钩尖迅速发挥作用。
目前,我个人比较常用较小的铅头,如搭配 1.5 寸或 2 寸左右的软饵。这种搭配在一些压力场,如鱼群密度较小、鱼口较为谨慎的水域中,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较小的钓组更加隐蔽,不容易引起鱼儿的警觉,从而增加中鱼的几率。
(三)早春作钓的策略早春时节,水温逐渐升高,光照时间也达到了一定程度,浅滩及深浅交界处成为了鱼儿活动的热点区域。此时,一部分较为活跃的鱼已经开始向浅水区域靠近,为即将到来的产卵过程做准备。
在这样的季节背景下,我首选的钓点是水温较高、泥沙底结构的缓坡以及缓坡下的深浅交界处。这些地方不仅水温适宜,而且有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着大量的鱼儿前来觅食和栖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我会选择 3.5—5G 左右铅头的 RUBBER JIG 作为主钓组。搭配 3 寸 T 尾、3 寸左右 JACKALL 的虾型饵或常吉 3 寸左右 BIBIBIBUG 等软饵,这些软饵在水中能够呈现出逼真的动作,对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穿饵方式上,如果选择鱼形饵,我会从鱼头位置开始穿,让 T 尾露出胶裙,这样在钓组下沉和拖动过程中,T 尾能够在胶裙的带动下产生自然的摆动,模拟出鱼儿逃窜的姿态。若是虾型饵,则从虾尾开始穿,让虾钳露出,自由活动,使虾型饵在水中更具真实感。
对于线的选择,我会采用 4-6 磅的 sunline 氟碳线。氟碳线具有比重较大、切水性好、隐蔽性强等优点,能够让钓组更快地沉到水底,并且不易被鱼儿察觉。竿则偏向快调的 steez 631,搭配 steez SV 轮,这样的组合能够让钓组更轻,操作起来更加灵活,适合在并不深的水域中,让小 JIG 做出精细自然的动作。
在实际作钓过程中,针对早春时节目标鱼的特性,我主要采用轻跳和慢拖的操作手法。小饵落水后,由于其重量较轻,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进行下沉。为了保证饵的落点和最终触底的位置偏差不大,我会在饵落水之后,让线微微放松,甚至用手将轮子里的线拉出一些,利用氟碳线下沉速度快的特点,让饵准确地落到我想要的水底位置。
饵落水后,通常会落在岸和缓坡的交界处。此时,船上的钓手应将饵从浅水向深水进行引导。轻轻紧线,留出一定的余地,避免动作过大吓跑鱼或者错过鱼的攻击范围。将竿稍放在相对较高的位置,然后轻轻向上挑起竿稍,再迅速归位。这个挑竿动作会牵引钓组离底上窜,而压竿则是去掉钓手对饵的牵引,让饵自然下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作的幅度都不能太大,否则饵会顺着斜坡大跨度移动,形成水下抛物线,错过鱼的攻击。动作的幅度要根据斜坡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目的是让饵沿着斜坡不断上窜、下沉,引起鱼的注意。
当连续进行四到五个小跳底之后,可以稍微让饵在水底停留几秒,给那些犹豫不决的鱼一个攻击的机会。在作钓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已经游到浅滩的鱼,还包括躲藏在深浅交界处的大鱼。当小跳底时,如果遇到松线之后饵仍旧下沉,并且向钓手方向靠拢的情况,这很可能是有大鱼在沟壑内伺机而动。此时,我们要准确做出判断,压低竿稍,放出更多余线,让饵加速下沉,以免错过大鱼的咬口。
除了轻跳底,慢拖或轻抽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慢拖就是以最慢的速度在水底拖动钓组,此时 JIG 会带起一定的泥沙,同时由于水底不平,会产生轻微的跳动。这种动作能够模拟出生物在水底觅食的场景,吸引鱼儿前来攻击。在使用慢拖或轻抽方法时,也需要在一小段时间的动作后进行停顿,让鱼有足够的时间从翻起的泥沙中瞄准拟饵,发起准确的攻击。同时,在使用 JIG 进行触底操作时,钓手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准确判断遭遇的是鱼的攻击,还是铅头碰到硬物的感觉。
三、JIG 的多元作钓经验(一)高低活性季的 JIG 抉择在我的路亚生涯中,power 与 finesse 的界限愈发模糊,饵的大小、重量、动作快慢以及搜索速度,都难以简单地归为某一种特定钓法。一切都需依据当下的钓况以及个人的精准判断来灵活调整。
当鱼处于相对活性较高的季节,且我判断它们会在浅水或深浅交界处觅食时,我通常会选用较重的 RUBBER JIG,其重量一般在 7—15G 之间 。较大的钩子需要搭配尺寸更大的软饵,这样才能在水中呈现出自然而具有吸引力的姿态。
我经常会选择 Jackall 大虾钳的虾型软饵、KETECH 的 T 尾软饵以及常吉新推出的 BIBIBIBUG 等,这些软饵的尾部动作明显,能够在胶裙的带动下,模拟出生物在水中逃窜或游动的姿态,激发鱼儿的捕食欲望。优质的 RUBBER JIG 钓组在水中就像有生命一般,呈现出动态呼吸的状态,胶裙不仅不会影响饵的表现,反而能增强其在水中的自然感和吸引力。
而在鱼活性较低的季节,如冬季,我则会偏向使用较小的 JIG。冬季水温低,鱼的新陈代谢减缓,活性和开口欲望都较低。此时,较小的 JIG 搭配精细的软饵,能够更自然地呈现出缓慢、微弱的动作,符合冬季鱼儿对食物的偏好 。例如,我会使用 1.5 寸或 2 寸左右的小型软饵搭配 3.5—5 克的小铅头钩,这种搭配在冬季的压力场中,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鱼的注意,提高中鱼的几率。
(二)浅滩产卵季的实战技巧在产卵季,泥沙底的浅滩是我重点关注的标点之一。然而,浅滩的地形复杂多样,长短不一,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来应对。
我通常会将船尽量远离岸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对浅滩生态环境的惊扰,避免吓跑鱼群;二是在不确定深浅交界位置或水下存在陡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扩大搜索范围,增加发现鱼群的机会。
在抛投落点的选择上,我会尽量将钓组落在岸和水的交界处。这样即使在抛投时难以完全控制饵落水的动静,其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不会对整个浅滩区域的鱼群造成过大的惊扰。由于浅滩水浅,饵落水后很快就会触底,此时操作节奏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关键。
饵落水沉底后,我会先将余线收至能够清晰感知鱼口的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要钓组搭配得当,竿、轮、线的性能良好,即便线不是完全绷紧,也能够敏锐地感觉到鱼的咬口。接着,让饵在水底静待几秒,因为此时我们并不清楚鱼的活性状态,给它们一些时间来发现和攻击饵是很有必要的。
在适当等待后,我会轻轻抽动竿稍,抽动的幅度不宜过大。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浅滩,所在位置相对较深,如果饵跳动的距离过大,在斜坡上就会形成较大的动作跨度,这可能会使饵快速向钓手靠拢,错过鱼的攻击范围。每次抽动后,我会再次让饵停留几秒,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断刺激鱼的咬饵欲望 。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线的状态。当发现面前的线突然较长时间绷直,并且迅速向自己靠拢时,这很可能意味着遇到了陡降结构。在鲈鱼的产卵期,这样的结构是它们躲藏和栖息的理想场所。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迅速做出反应,顺势压低竿稍,让钓组快速沉降。如果陡降坡度较大,还需要配合适当放线,确保钓组能够准确到达鱼所在的位置。
当钓组完成搜索,需要回收时,我也会格外小心。很多钓友都有过饵在回收出水瞬间,鱼甩尾逃跑的经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会在回收过程中适当停留,或者在感觉饵接近水面时,放慢收线速度,不放过任何一个中鱼的机会。
在对浅滩进行搜索时,我一般不会在同一线路上进行过多的重复抛投。通常,我会将船停在一个位置,以扇形的方式进行 4—6 竿的搜索,确保覆盖一定的区域。然后将船移动到下一个位置,使新位置的第一竿落点与上一个位置最后一竿的落点重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浅滩区域的较为完整的搜索。
(三)极端钓法的运用时机在面对一些警惕性较高的鱼时,我有时会采用比较极端的钓法。比如,当我对某个特定位置的鱼有足够的信心,判断它们会躲藏在某个具体的结构中时,我会选择 1g 左右的 JIGHEAD,搭配 JACKALL 1.5 寸鱼苗软饵进行作钓。
以一条布满乱石的岸边为例,如果我判断鱼会藏在离岸 5 米左右的石堆结构中,就会采用这种钓组。体型较小的饵对于警惕性高的鲈鱼来说,更具欺骗性,能够降低它们的警觉性,从而增加咬饵的可能性。
由于钓组较轻,在装备选择上,我会使用 L 或者 UL 硬度的超快调竿,这种竿子能够更灵敏地感知饵的动作和鱼的咬口。同时,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氟碳线是我的首选。它具有延展性小、感度强、线比重大、切水性好等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饵的影响,让饵在水中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在操作方面,当钓组在岸边 3 - 4 米处落水时,我会从线杯放出更多的线,而不是收线,目的是尽量减少线对饵的牵引和影响,让饵能够自然地沉落到我所判断的标点位置。此时,甚至可以暂时舍弃对鱼口的感度,确保饵能够准确到达目标区域。
当钓组到达水底后,操作手法与在岸边类似。先让饵在水底静待几秒,然后轻轻挑动竿稍。由于饵较小,挑动的动作必须非常轻微,近乎轻颤的程度,以模拟小鱼在水底的自然游动。在重复 3 - 4 次轻挑动作后,我不会再继续搜索这条线路较深的区域,而是直接将饵收回,进行下一竿的搜索。对于较长的岸边区域,这种钓法如果判断准确,往往能够实现连竿上鱼;但如果判断失误,也可能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