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宣传部长,晚年官至副国级,长子是院士,次子是博导

首席熵业智慧 2024-09-30 17:31:03

世人总是习惯批判贫富差距下的分配不公,然而倒退百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在孜孜以求一个理想的中国。

因为,少年的肩膀上,不仅有清风朗月,更有家国担当。

陆定一,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宣传部长,他的人生,似乎恰恰告诉了我们,在那个路遥马急的年代,信仰不因出身而动摇。

出身名门,却终身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的革命斗争,几乎都是围绕维护底层人民的利益而展开的,无论是一开始的工人阶级,亦或是后来的农民,乃至后来广阔意义上的无产阶级。

因此,大部分人或许有这样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参加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部分都是无产阶级,然而事实是,当时代面临觉醒,各个阶级中都涌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国之栋梁。

陆定一的祖上出身官僚阶级,祖父是清朝大官,民国时,父亲也曾担任政府重要职务,而陆定一,作为出身名门的贵公子,他却成为了最先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那批人。

1925年,在马克思无产阶级主义的影响下,陆定一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他年仅19岁。

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少爷会毅然决然地与自己的家庭阶级背离,坚定地选择了另一种信仰。

但是大家能看到的是,成为共产党的陆定一在校园中开始了他的工作计划,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中来。

那段时间,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除了白天需要和同学们一样正常上课,放学后,他还要处理手中的编辑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文章。

在同龄人还在享受年轻的欢愉时,他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先觉醒的这批人,他不愿浪费一分一秒,因为他比很多人都要清楚,国家已经身处风雨飘摇之际。

次年,陆定一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毕业后的陆定一拒绝了父亲让他承继家业的要求,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路。

因为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因此毕业之后的陆定一被调到了团中央宣传部,参与编辑《中国青年》的工作。

在当时的中国,《中国青年》是党内非常重要的发表报刊,发表的内容不仅紧跟国际形势,而且全方面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的优越性。

陆定一在这段时期,不仅彻夜通宵的主持编辑工作,而且对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

也正因如此,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而后,他更是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革命道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曾一度因为位置暴露而置身于危险之中,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定一依然坚持创作,他用犀利的文笔狠狠地斥责了反革命分子的邪恶动机,并且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他们伪善的一面,翟秋白同志也曾经公开称陆定一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无产主义革命者”。

红军长征开始以后,陆定一跟随部队一起进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途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用来赞叹红军战士在面对磨难时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而陆定一的贡献还远不止如此,长征行军途中,需要经过彝族地区,然而彝族这个少数民族地处偏僻,加之连年的战火,因此彝族人民对外界的人和事始终都保持着戒备和敌对状态。

因此,红军长征想要从彝族的土地上经过,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在众人眉头不展之时,陆定一提出了“文化宣传”的方案,他在会议上说:

“彝族人之所以不愿意让我们过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记恨过去的汉族人对他们的伤害,而另一方面还是怕我们再次伤害他们,我们如果想要和平的借道,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明白我们不会伤害他们。”

陆定一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是经过多方讨论,红军决定通过张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布告来向彝族人民解释他们的来意。

这份布告由陆定一组织撰写,其中着重说明了红军士兵从上至下绝对不会欺压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且在借道过程中,愿意一切以彝族人民的风俗来行事,绝对以礼相待。

这份布告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当时与外界沟通甚少的彝族人民来说,显得更加有诚意,最终经由朱德总司令的首肯,这份布告被广为张贴和传诵。

布告很快在彝族人中流传开来,并且很快得到了彝族人民的回应,他们同意了红军的借道要求,并且因此对共产党产生了很大的好感。

彝族人民这才了解到原来不是所有的汉族人都像之前的人一样会欺负平民百姓,他们开始积极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外界局势,而这也成为彝族人民寻求改变的开始。

不仅如此,在红军过境之后,彝族族中有很多的年轻小伙子也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加入红军,随之一起参与了革命运动,为后来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陆定一也因成功解决此次“借道”的难题,一度成为红军内部的名人。

长征结束之后,陆定一调转各个地区主持红色报刊的编辑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曾发表数篇观点鲜明的文章,一度引起热议。

1945年,陆定一被委任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了中共中央第一任宣传部长。

在此之后,他开始接触更多的文教宣传工作,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他还开始将目光投向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普及领域。

1958年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就是由他创办,自此之后,职业技能培训也逐步被归纳到教育普及领域,而这也成为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次年,陆定一被推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官至副国级,而这也是党内从上至下的党员对他多年无私奉献的认可。

他用一生来证明他的信仰与选择,与普通人有所不同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大部分的人是无奈之下才走上这条革命之路,而他则是因为内心的觉醒才主动走上了这条路。

他本可以更好地过这一生,然而他却放弃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更为艰难的路,并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动摇,也从未放弃。

1996年,陆定一于北京病逝,享年90岁,而他生前所创作的多篇文章均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中,可见其作品的影响之大。

陆定一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出身如何,我都会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虽有低谷,却信仰不改

陆定一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党的思想理念的传播,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多次低谷时期,然而,哪怕身处黑暗,他却始终心向光明。

艰难时期,他曾一度游离在党的工作以外,像一个边缘人物一样存在,然而即使在这种境遇下,他依然坚持创作,哪怕他的作品不再能够登上报纸的任一版面。

后来陆定一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有人问他当时是不是感到委屈时,他也只是说了一句“不委屈,我相信党”,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无数人动容。

儿女都是国之栋梁

陆定一一生共有两位夫人,共育有两女三子。

他与第一位夫人唐义贞是在莫斯科相识的,二人因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走到了一起,感情深厚,婚后两人共育有一子一女。

然而因为时局动荡,女儿出身之后便被夫妻二人交给一户工人家庭寄养,而在儿子出生两个月左右,唐义贞不幸暴露被俘,而后英勇牺牲,儿子的下落也再未可知。

当时,陆定一身处异地,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但是国家尚未统一,他也只能收拾好悲痛的心情,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曾多方打探自己与唐义贞的两个孩子的下落,但是一直没有消息,直到晚年,才终于得知这一子一女的下落。

儿子陆小定与女儿陆叶萍都已有儿有女,虽然未曾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生活安逸,过得也算幸福,而晚年的陆定一才得知这一消息时,也倍觉老怀安慰。

而后,年迈的陆定一收到了女儿陆叶萍寄来的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姑娘穿着一身简单的军装,笑容明朗,意气风发,或许这是女儿希望父亲能够看一看他不曾陪伴她经历过的青春年少。

然而在陆定一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时间,他就怔住了,继而不由地流下眼泪,他口中一直不停地说着,“太像了,太像了……”

毫无疑问,陆定一口中的“太像了”指的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唐义贞,二人于恩爱时天人永隔,这是陆定一心中永远的痛,加之二人所生子女到晚年才被找到,他心中更是遗憾愧疚,如今在看到女儿照片的那一刻,一切的遗憾才终于得以填平。

而陆定一的第二位夫人名为严慰冰,也是一名无产阶级的巾帼战士,二人是经由陈云同志介绍相识的,而后在工作中逐渐熟悉,进而日久生情,最终结成连理,而陆定一和严慰冰共育有两子一女,这三位子女最后均成为后来的国家栋梁。

他们的大儿子陆德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曾在中科院、河南省、中组部、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分析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经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且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甚至被APEC授予“亚洲院士”。

最难能可贵的是,陆德因为分析能力出众,曾经多次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高薪聘请,然而陆德却果断拒绝,终身都选择留在国内工作。

在当时那个崇洋媚外的时代,陆德的这一举动无疑鼓励了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做贡献。

而陆定一与严慰冰的二儿子陆健健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学子,他以突出的成绩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最终取得了理学硕士的学位。

而后,他又留学美国,最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动物与生态学博士学位,而且还得到了美国生物学院等多个部门的高薪聘请。

然而,深受父母影响的陆建健并未选择留在美国,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回到了生养他的国家,开始致力于国内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的研究。

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国内进行了多项生态保护研究项目,为世界生态保护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陆定一与严慰冰的独女陆瑞君虽不及两位哥哥那样引人瞩目,但是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且深受父亲的教导,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三个子女的优秀无一离得开父母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一对信仰坚定的父母,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如斯栋梁之才。

1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