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枝花这座“太阳城”的平地镇山谷中,坐落着一座红色的古村落——迤沙拉古村。

迤沙拉古村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派兵在此守关,村寨初成;明朝“洪武平滇”后,留兵军屯的士兵与彝女婚配,入女方族籍,带来江南文化,改变彝村面貌。

迤沙拉是彝语的读音,“迤”,译为汉语是“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连接起来,大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

摄影 | 爪爪
迤沙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汉族与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方净土。这里既传承了古老彝族的民族特性,又融入了汉族的文化元素。

摄影 | LeoTiaN
迤沙拉古村是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寨,这里居住的居民以彝族的支系——俚濮彝族为主。因此,迤沙拉也被被称为“中国彝家第一村”。

摄影 | 丁丁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姊妹节”,家家户户门插索玛花,兄弟姊妹相聚一堂,饮酒、唱歌、打跳要热闹一天;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更是彝族的盛大节日,人们身着彝族服饰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摄影 | LeoTiaN

摄影 | 丁丁
如果刚好碰上节假日来到迤沙拉,还能观赏到古村组织的羊皮鼓舞、谈经古乐、俚颇彝绣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在充满原生态和艺术的古老村落中,窥见当地民族文化的古朴和神秘。


摄影 | 爪爪
迤沙拉古村地处川滇交界处,古村毗邻金沙江大峡谷,108国道纵贯其间,是攀枝花的南大门。

摄影 | 句化劳
站在村庄的红椿树观景台上眺望,便能将迤沙拉古村的景观尽收眼底。

摄影 | 地理趣谈
延绵不绝的山川脚下是星罗棋布的红色房屋,房屋与山顶的白色大风车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小色达”。

摄影 | 地理趣谈
在这里,家家户户的红色外墙,为整个村落披上了惊艳的装束。

摄影 | 丁丁
迤沙拉古村虽处于川滇交界处,但村寨内的建筑完全不是西南地区彝族村寨的布局风格,反而颇具江南风情。

摄影 | 地理趣谈
村子里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多沿用明朝南京先祖来时留下的体例。

摄影 | 爱游小螃谢
沿一条蜿蜒小道进入古村,一排排红墙黑瓦、错落有致的建筑映入眼帘。

摄影 | 想去流浪的猫
迤沙拉古村的民宅均为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的小青瓦楼房,组成一户一个“口”字形的小四合院落。

摄影 | 句化劳
家家修院落,一正两厢,精美的瓦当、工巧的檐牙、透雕的木窗……无不透出江南水乡的灵秀隽永。

摄影 | 地理趣谈
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家家高墙深院,院院紧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纵横交错。

摄影 | LeoTiaN

摄影 | 爪爪
红色的墙上绘制着充满民族风情的墙绘,在朝阳的照射下,彩色的迤沙拉显出静谧又美好的氛围。

摄影 | 爱游小螃谢
漫步在村内的各个巷子,犹如行走在时空的迷宫之中,只见见深院、高墙、深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之势醒目。

摄影 | 想去流浪的猫
高墙小巷,深深延展,户户小院,一墙之隔。幽深的小巷和屋后的百年古树,都无声无息地讲述着古老村寨的沧桑故事。

摄影 | 爪爪
在迤沙拉古村内,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中都种有花草,装点得小院富有生机与诗意。

摄影 | 想去流浪的猫
有的小院里种植多肉植物布置得错落有致,有的如同小巧的莲花,层层叠叠地铺展在精致的陶盆中;有的则是鲜花开出了院墙,从高墙上倾泻而下形成一片热情绚烂的“花瀑布”,远远看去美极了。


摄影 | 想去流浪的猫
迤沙拉古村平均海拔在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8度,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宛如天然的自然空调。

摄影 | 金小萌出游记
在村子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在村口、广场上摆摊售卖着当地的土特产和水果。迤沙拉温暖多阳光的气候条件,促使这片土地种出的水果都格外的甜,水果圆润饱满,色泽诱人。

摄影 | 金小萌出游记
走在村子里,山风徐徐吹来,吹走沉闷的心情,带来云卷云舒、澄明洁净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让人愈发爱这片土地上宁静而古老村寨。

摄影 | 爪爪
眼前的迤沙拉是神秘的。它依山而建,红色院墙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村里巷巷相通,正宛如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渔人所看到的景象“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摄影 | 爱游小螃谢
而生活在迤沙拉古村的村民们,一定也过着桃花源内怡然自乐的生活吧。

摄影 | 爱游小螃谢
再一次遥望山脚下那片热烈的红色,这抹色彩给不了解迤沙拉这片土地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摄影 | 爪爪

古村地址:高铁动车:成都南站——攀枝花南站*到攀枝花市后,去“仁和农村客运站”乘坐“仁和-平地”的小黄车,一般70一个人往返,会等坐满发车,回程可以和司机商量。(信息来源于网络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