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文脉绵延,揭秘秦人发祥地——四角坪遗址探访(下

博辉说趣事 2024-03-30 17:20:34

泱泱秦文化,巍巍“大一统”。

春意盎然的清晨,潺潺西汉水温润着兰仓大地,一个好消息传来,礼县四角坪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破天惊,举世瞩目。

十八年前,与之遥相呼应的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获评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甘肃七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中,竟有两个在礼县,相距不过5公里,充分证明礼县是秦人、秦国、秦文化发祥地的不争事实,彰显着秦从王国到帝国,“大一统”的进取之路,凝聚成影响古今的秦文化内涵,虽尘封千年,但难掩其华,映照后世,福泽兰仓。

近日,记者走进秦皇祖邑——礼县,通过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开启“寻秦”之行,感受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探寻秦人锐意进取、厚积薄发的“精神密码”。

礼县记忆

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世人关注,也让礼县、秦文化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让自信的暖流,传遍礼县、甘肃,乃至全国。

“除了四角坪遗址,目前在礼县发现的还有大堡子山遗址、西山遗址等38处秦文化遗址,他们共同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大遗址群。”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文博馆员赵建牛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自信。

走进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古朴典雅、雄浑壮观的先秦风格扑面而来,依托五千余件丰富的出土文物,向世人重现了早期秦人那段恢弘壮阔的历史。

文物承载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10多年文博工作的经历,让赵建牛对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我们的镇馆之宝是这套秦青铜编钟,是目前发现的秦国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编钟。”赵建牛说,秦青铜编钟在大堡子山出土,其中镈钟3件,甬钟8件,为春秋早期器物。编钟器形精美,音调音色俱佳,至今能奏出美妙音乐。也因为它的发现,大堡子山遗址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游览在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踩着记忆的脚印,追本溯源,秦人恢宏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春秋初期秦公陵墓的抢救性发掘与研究,确证今礼县东北部西汉水上游地区即是《史记》记载的从商末至春秋初期约400年间秦人的先世嬴姓部族与早期秦国的活动中心——西垂(西犬丘)之地,也是秦第一都邑和第一陵区所在地。”多年的潜心研究,让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文博对秦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准确。

古今交融的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中游流域。商周时,这里称西垂,是秦国的发祥地。也是秦国最早都邑所在地。

早在3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祖先在这里牧马狩猎,开化拓土,随之又始国东进,最终雄霸中原一统神州。

2004年以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的考古成果证实,礼县境内有丰富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周秦文化和寺洼文化等遗址与遗存。

秦皇祖邑礼县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绵延传承,而弦歌不绝。

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

礼县记忆

四角坪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发现,揭示了秦人崛起之地的历史真相,填补了嬴秦史研究中的空白。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器、金器、银器和玉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和祭祀文化;

……

走进礼县,仿佛就在阅读一部看得见、摸得到、进得去的秦人历史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对于礼县、对于陇南来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礼县严格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扎实推进各项文物保护工作。累计公布了6批5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和121处一般文物点的文物安全责任主体单位及责任人。

并成立了西汉水上游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开展了西汉水上游二期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工作。支持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等学术社团、地方学者开展文物资源、地域历史文化和文旅融合等学术研究。

“近年来,甘肃秦文化研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对史书记载、学术研究成果与考古成果的搜集整理上,集中在了对出土文物的地点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对接上,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赵文博说,并将其转化为各行各业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文字,力所能及地在各种场合进行宣讲,让秦文化研究成果走出了典籍、走出了教科书、走出了学术圈,走出了领导层,走进了各行各业,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深厚文化的涵养必然孕育出从容自信、大气包容的文化气质。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通过打造流动博物馆的方式,把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送进校园、企业、社区、军营……每年二十多次丰富有趣的的社教活动,不断增强礼县人的文化自信。

秦文化元素文创作品。

礼县记忆

周礼秦制、秦风汉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礼县这片热土的慷慨馈赠。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礼县部分学校、或个人都会带孩子们,来到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寻找历史,了解秦文化和文物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这样的社教活动,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已经举办了十多年。孩子们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汲取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听史寻根,学史明智。

如今的礼县,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让秦文化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秦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

在礼县,一批守正创新的“样本”正脱颖而出——近年来,为了让秦文化历史被更多人熟知,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积极开发文创作品。

继“秦小虎”“秦小兔”之后,今年,文创团队根据馆藏文物创意制作,一个萌态可掬的“秦小龙”公仔全新亮相,进一步传播礼县秦文化。

目前,礼县已经创新研发文化演艺、民俗体验、养生保健、书画艺术等文旅产品10大类160余款。

秦文化是智慧的文化,秦文化是伟大的文化,秦文化是原创性的文化,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没有界限的,秦文化不仅是礼县的,它更是陇南的、甘肃的、全国的。”赵文博说。

“四角坪遗址被全国关注,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秦文化,也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赵建牛说,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也已经开始谋划对馆里展览的改造升级,他期待着更加忙碌的明天。

礼县秦文化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继承发展秦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的责任,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发展和推动秦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我们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将不断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给市民和游客以全新体验。”礼县文旅局局长赵鹏说。

迈步新征程,时光沉淀的这些“宝藏”正赋予礼县无限可能。

来源:陇南发布

0 阅读:0

博辉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