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草原经济的地方就有游牧部落,汉人跑到了蒙古草原上,从事草原经济,那他们也会变成游牧部落。
注意,本文所说的是草原经济,可不是农耕和商贸经济。在明清时期,有大量汉人跑到内蒙一带,从蒙古封建主那里租赁土地,在当时由于蒙古人对农耕不熟悉,一亩地五升租就是明清时期最普遍的行情(雍正皇帝亲自背书的)。明清时代的晋商更是用商贸手段垄断了草原,晋商的根基可不在草原,从事的也不是草原游牧生产。
如果一群汉人跑到了草原上,没有耕地(内蒙外蒙的粮食产量可是相差百倍)收入,也不能从事商业,他们很可能变成新的游牧民族,或是被原有的草原部落吸收。这是因为游牧经济天然就需要抱团,没有部落组织的草原居民根本救无法生活。
游牧经济最重要的刚需就是草场,这是草原上足以掀起灭国之战的战略资源。冒顿单于当年可以送自己的女人和骏马给东胡王,却绝不允许东胡君主占有匈奴人的草场,直接发动了针对东胡人的灭国之战。草场就是草原居民的命根子,在风调雨顺的年月(也就是降水等于超过15英寸一年时),2.56平方公里的草原可以养100只羊,也就是能供养一户游牧家庭维持中产生活。但要是遇到了旱季,同样面积的草场,甚至就只能放养十分之一的羊群,游牧民就要丧失大半收入。游牧民只有牢牢占据了水源地附近的牧场,在旱季才能保证生存。
天气冷暖也是影响游牧经济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在今天,暖季和寒季的草场承载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在暖季,内蒙草原可以养活5976多万只羊,到了寒季就只能养活3200多万只(这是内蒙去年的调研)。古代游牧民把极寒、风雪天气叫做白灾,一场暴风雨过后,游牧民就会失去半数以上的牧群。中原王朝军队往往会趁着风雪进攻,汉军进攻匈奴,唐军进攻突厥人、追杀西突厥可汗,都利用了大风雪造成的游牧经济危机。那些能躲避风雪的冬季山区牧场,就是草原民族心中的“学区房”。
因此游牧民的牧场有严格的限制,在湖泊和山峰附近有固定草场的部落都是强者,汉人组团到那里游牧,就会遭到他们的袭击。这就是人家用弓箭和马刀划出来的地盘,谁不服,就要迎接他们的物理打击。不知者不怪?没有的事,草原汉子善于用弓箭教育后来者“做人的道理”。就算这群汉人手头硬,打赢了原来的部落,占据了这些风水宝地,甚至打了周围的部落,向他们称臣。遇到大灾之年,周边的部落都活不下去,可是都会红着眼睛抢夺他们的地盘。
我们再给他们一个假设,那就是他们还能在大灾之年守住自己的地盘。周边的邻居也会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俺们知道你们强,但你最好带着俺们去南边抢汉人,俺们抢了南边的粮食,就不和你们打个没完;抢来的东西,你们分大头。你以为这群汉人,能坚持多长时间?
在草原经济模式下,汉人在草原上抱团组成部落,和周边的游牧民混成一体是大概率事件,也会和周边的邻居一起南下。血缘和文化终究还是抵不过现实,当年的草原汉人如此,今天海外的某些人也是如此。
最后一句才是经典
华夏入狄夷则狄夷之!老祖宗早就看透了! 所以,民族是文化传承,种族才是血统区分!汉族的全称是汉民族,不是汉种族!
夏朝:你说的正是在下[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