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这电影好意思来提张老师吗

伦伦娱乐汇 2024-12-17 09:37:45

娱乐圈新作《我本是高山》近日上映,本想借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圈钱,没想到却成了今年最大的烂片之一。从剧情到人物塑造,处处是魔改,把一位可敬可爱的人民教师硬生生塑造成了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巫婆"。这部电影不仅辜负了张老师的付出,更是对山区女孩们的严重误读。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部电影到底魔改了哪些地方。   

    

首先,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对张老师信仰的魔改。众所周知,张桂梅老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源于她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可电影非要把这份崇高的信仰,降格成丈夫的遗愿。张老师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回忆起丈夫的话语。这种改编直接降低了张老师的精神境界,把一个为国为民的教育家变成了一个为完成丈夫遗愿的寡妇。这种改编,是对张老师人格的侮辱。          

其次,电影对山区女孩的刻画简直是对她们的污蔑。影片中的女学生们被塑造成了一群不学无术、爱逃学的刺头。在学校嬉戏打闹、逃课上网、集体逃学,这哪里像是渴望知识的山区女孩?真实的山区女孩,从小就要承担大量家务和农活,很多人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她们对于学习机会的珍惜,哪里是编剧笔下这般轻浮?把渴望改变命运的女孩们写成叛逆期少女,编剧是不是从来没去过农村?             

再者,电影还把师生关系搞得剑拔弩张。现实中,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张老师为"妈妈"。可在电影里,学生们却给张老师取外号叫"老巫婆",背后大骂老师。张老师变成了一个动不动就对学生大喊大叫的暴躁老师。这完全颠覆了张老师温柔慈爱的形象。一个会请全校学生喝"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老师,怎么可能是个"老巫婆"?          

不仅如此,电影还篡改了领导对张老师的态度。现实中,当地领导虽然一开始不理解,但最终都大力支持了张老师创办女高的决定。可电影非要加戏,把领导塑造成对张老师大吼大叫、百般阻挠的反面角色。这种无中生有的冲突,除了制造drama,还能有什么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对张老师名言的运用也相当生硬。"一个有知识的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这句名言,在电影里被安排在开学典礼上对着一群漫不经心的学生说出。这种处理方式,既不符合场景逻辑,也无法体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最后,电影还把山区妇女的困境魔改了一番。把现实中酗酒的父亲改成了母亲,这种改编完全无视了山区的真实状况。难道创作团队不知道,在山区,受苦受难、甚至选择喝农药的往往都是妇女吗?             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让人怀疑:创作团队到底有没有深入山区生活过?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如此离谱的魔改,与其说是艺术创作,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扭曲和对观众的愚弄。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部电影被骂不冤,张老师没告这电影已经很给面子了。"确实,这样一部歪曲事实、扭曲人性的电影,不仅辜负了张老师的付出,更是对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的一种伤害。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真实、温暖、有力量的作品,去讲述像张桂梅老师这样可敬的人民教师的故事,去展现山区女孩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而不是为了博眼球、赚票房,去编造一些虚假的戏剧冲突。毕竟,真实的故事,往往比虚构的更富有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