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2001年,2009年,2011年,2013年应邀多次赴美国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2013年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七届 AAC艺术中国海外邀请展。
出版有:
1991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杨吉魁画集》(常书鸿题签)
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杨吉魁画集》
2015年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吉魁诗词》集。
2016年《名作欣赏》出版品石斋一一杨吉魁,别册。
201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吉魁写意花鸟画法》,
2021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师恩永怀》
人品决定画品
作者:山西教育学院院长陈茂林
我任山西省教育学院院长时,急需一位学识、品行兼优的领头人筹建并担任由美术、音乐两个专业组成的艺术系主任。由书法大家赵望进推荐、感谢山西师范大学同意放行,杨吉魁当了这个系的系主任。他是国画大家,我本喜爱书画,有时候他到我的办公室,有时候我到他的画室,聊聊天,看看画,接触的多了,便也了解的深了。
傅山先生说“作字先作人”。那作画呢?自然也是作画先作人。杨吉魁努力践行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他这个人生性平和而又饱含激情,说话总是不紧不慢,声音也是不高不低,从来不说过头话、赌气话。无论和谁说话,眼睛总是看着对方,脸上常常带着微笑。他的为人和他的说话一样,平淡中有真诚,细微处显大气。他是学文出身的画家,集文学艺术与国画艺术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的修养。这种修养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担当,对艺术的追求,对文明的颂扬,对丑陋的愤慨。在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他生性平和而又饱含激情的个性。赏他的画,让人安心,舒心,犹如和一个性情平和的人聊天,享受着恬静的美与纯洁的真。
在画作上,他一直坚持着既朴实无华又豪爽大气的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他作画的题材中,民间的鸡鸭鱼虾、花草飞鸟,甚至白莱、罗卜、南瓜、葡萄、茄子、莲藕、桃子等等,都在他的画作里精彩登场。其中,除了与齐派艺术有关外(他是齐白石女弟子杨秀珍教授的学生),我想与他来自农村,不忘百姓有关。豪放大气在他的画作里也有明显体现。《长春》是一幅很精致的画作一一一个普通的瓶子,插着一束普通的鲜花,瓶子旁边随便放着两个桃子、两条藕根和一些水果。多么简单朴实!空白处的题词显示了画家的心声:“丹青能益寿,境界见高风。不可求名利,容颜老亦红”。这就是画家的心境,一颗静如止水的平常心。
画家杨吉魁:花鸟鱼虫 灼灼其华
周俊芳撰文 记者,作家,爱画画
杨吉魁爱画花鸟,其写意花鸟画受教于齐白石女弟子杨秀珍;杨吉魁爱写诗词,其诗词文章曾受教于国学大师姚奠中;杨吉魁满肚子学问,其学识积淀也源于杨秀珍丈夫靳极苍的点拨、熏陶……
初识杨吉魁,惊讶于一个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却成为美术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惊讶于他画花鸟写意,却撰写了大量绘画理论著作;更惊讶于他虽耄耋,仍气色红润,童心未泯。画画的人长寿,不是简单是岁数的增长,而是心态的年轻,接地气,有干不完的事,有对未来无限的希冀和向往。
机缘巧合 结识名师
我去见杨吉魁老师那天,已经是夏日,新冠疫情影响的整个冬天和春日,我们只微信往来了几次,我期待向先生学习久矣。
前一年,杨吉魁在晋中图书馆办画展,我们曾约定要见一面。他的大幅牡丹令观者驻足惊叹,小品斗方花鸟更耐人寻味,紫莹莹的紫藤,活泼泼的蝴蝶,黄灿灿的葫芦,水灵灵的荷花……在他笔下呈现出空灵意境和人间烟火气息,有一种让人轻松的减压效果。寻常的柴米油盐原本也可以这样美好,一蔬一饭其实都是生活的底色,温暖、温馨、温煦、温存,简单自然,一派祥和。
看过齐白石画作的人,总难以想象那些小花小虫是出自九旬老者。除却用笔老道,其情至真,其心至纯当是人们喜爱的源泉。杨老师的画中能看到齐白石的影子,因为其师传自齐白石弟子杨秀珍。说起如何拜杨秀珍为师,要从国学大师姚奠中说起。
杨吉魁所画荷花金鱼
1961年,23岁,刚考上山西大学中文系的杨吉魁,就有幸由恩师姚奠中引荐,拜齐白石“四大女弟子”之首的杨秀珍为师。
杨秀珍原名牛岭先,山东青州人氏,自幼喜欢绘画。1934年,考取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国立艺专国画系。师从齐白石,因画艺精到,被齐白石赞扬为“齐门第一”。1952年,杨秀珍随丈夫靳极苍调入山西大学,一个在中文系,一个在艺术系。1957年,靳极苍惨遭厄运,被下放到阳曲县农村劳动改造。杨秀珍被迫离开艺术系,到生物系当了个绘图员……杨吉魁正是在这个阶段,拜杨秀珍为师,在课余就悄悄去学画。一个倾囊教授,一个潜心学习,为那段压抑的日子,平添了一抹光亮。
有一段时间,靳极苍出狱归来,闲来无事。就对杨吉魁说,“你跟着杨秀珍学画画,不如跟着我学诗词吧。”这位国学大师,曾就读北师大、北大国学研究所,师从梁启超、胡适、鲁迅、钱玄同诸名家。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山西大学任中文系教授。靳极苍虽一生坎坷,但不屈不挠,出版了数十部著作,教学相当出色,他知识渊博,讲述动情,常赢得学生暴雷般的掌声,甚至窗台、过道也挤满了仰慕的学子。
杨吉魁回忆,靳教授讲李煜诗词,讲到深处情难自已,不免落泪唏嘘。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政治环境下,这样无私无偿的教学,只能偷偷摸摸,提防着被人发现。杨吉魁和一个同乡两年时间,天天晚上去听课,相当于研究生的待遇了。打下了深厚的诗词功底,为他之后格律诗写作夯实了基础,亦对他绘画创作大有裨益。
跟着杨秀珍学了一年画,杨吉魁有机会与老师合作,创作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入选了太原市美术展览。一时之间,杨吉魁在学校名声大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文系学生,成了具有艺术天分的绘画新秀。令他的自信心暴增,学习和创作热情高涨。杨秀珍与丈夫靳极苍皆百岁而终,乃人生之大福。
人的一生,除了努力坚持,还要一点点运气,一丢丢天分,一缕缕缘分吧。
他初中毕业,在当地无学可上,正好有个叫扆耀荣的同学,有个大哥扆耀光(曾任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在省城工作,于是几个好友翻过中条山,坐了一夜火车到了太原。两眼一抹黑,就这样懵懵懂懂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杨吉魁考中了太原六中(现进山中学),扆耀荣考入太原三中,后考入武汉一所军校,曾任甘肃军区政委。
杨吉魁的绘画老师杨秀珍
在太原六中,杨吉魁遇到了语文老师徐崇寿,194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法律系,历任阎锡山的秘书及侍从室少将主任。五台徐家,远可追溯清代“一门三杰”:徐敬儒、徐润第、徐继畲,民国时期有徐一清、徐一鉴、徐士瑚,更不必说开国元帅徐向前……
门里出生自会三分,徐崇寿对古典文化颇有研究,言谈举止之间的审美修养,深刻影响了杨吉魁。他练习书法异常勤奋,对中国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坚定了他要从事艺术,报考大学的美术专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那一年是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临时取消艺术专业招生……无奈之下报考山西大学中文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轰动乡邻,光耀门楣。
人常说,祸兮福兮。有时坏事背后蕴藏着好事,只是我们无法预知罢了。
开学第一天,在中文系任教的姚奠中来新生宿舍探察,一眼就看到杨吉魁摊开的画作,惊讶之余,当即决定为其推荐名师,唯恐埋没了一个艺术苗子。大学期间,姚奠中给杨吉魁代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学史课程。有时见到杨吉魁有得意的画作,他就提笔在画上题诗题词。曾为杨吉魁的一幅梅花图题:“白梅比香雪,红梅分外妍,不必山中觅,只从画里看。”对当时尚在学习阶段的杨吉魁鼓舞极大,意义非凡。
“他是一个极好的人,平易近人,总是和颜悦色,谈笑风生。对学生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讲起姚奠中,杨吉魁顿时眼中噙着泪花。“那一年,他被打倒在山大烧锅炉,我从吉县上太原来看他,要给他20斤粮票,他不要推着让我快走,他是怕连累我啊……”
杨吉魁在工作室
等一切恢复如常,杨吉魁调入山西师大中文系,有一年姚奠中先生应邀赴山西师大参加指导学生论文答辩,在杨吉魁家中作客,兴之所至,为其学生杨吉魁书写对联一副: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至今仍挂在杨吉魁家的画室,时时激励着他。写诗二首:其一,九有风雷壮,江湖激浪多,愿君挥健笔,为我颂山河;其二,女帝催花空自绐,黄王宏愿付蒿莱,而今天命为人治,桂菊兰梅一处开。遵姚先生所嘱,杨吉魁把第二首画成一幅画,这就是他画巨制《百花齐放》的缘起。
1988年2月,听说杨吉魁要赴日本办画展,姚奠中先生便书写了“杨吉魁画展”几个字,亲自寄到山西师大。2000年,杨吉魁即将在山西美术馆举办画展,姚先生再次欣然题写“杨吉魁花鸟画”。 2005年,为祝贺《杨吉魁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姚奠中以诗相和,称赞学生:“学文基础好,作画自成家,笔下丹青灿,嗣承杨子华”。
有幸与这些大家相识,是杨吉魁之幸。许是名字中有个吉字,杨吉魁是个幸运的人,一生遇到过许多贵人。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候,都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一路走到耄耋之年,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
杨吉魁精心撰写的《师恩永怀》一书,即将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他对恩师姚奠中、杨秀珍、赵延绪、王绍尊、朱焰等人的思念和追忆。“这算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吧。”书中还收录了与杨吉魁有交谊的大家陈笳咏、力群、董寿平、常书鸿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师者,人之模范也。提携后辈,教书育人,本就是为人师者的职责。所幸,杨吉魁一生也奋斗在教育战线,三十多年,培养的众多文化大家,有学生三千,弟子无数的美誉。
1965年秋,杨吉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临汾地区吉县中学。跨过年“文革”就开始了,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原本代语文课的杨吉魁无课可上,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去画画。
有一回得了感冒,县城一个老中医三下两下给治好了,便成了忘年之交。感激之下,杨吉魁就送了大夫一幅自己的画。大夫很高兴,就装裱后挂在中堂。此人因是富农成份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抄家时搜出这幅画,一看题款:一唱雄鸡天下白。“你要天下白,不要天下红?”当时可流行“红海洋”,“这不是反革命吗?”于是,转而围攻批斗杨吉魁。“……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杨吉魁不慌不忙,从容地背诵毛泽东诗词。让一群不学无术的造反派目瞪口呆,铩羽而归。
没了干扰,杨吉魁关起门来,专心画画,开解苦闷的情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如果真爱,就不会放弃。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那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
1966年底,一个在陕西画坛鼎鼎大名的书画家陈笳咏,被遣送回原籍山西吉县。此人是中国美协西安分会(陕西美协前身)的创始人之一,曾师从和辅助赵望云和石鲁先生,在“长安画派”崛起和发展中贡献卓著。代表作品有《笳咏书画集》《笳咏中国画集》,作为美术理论家,著有《书法的审美特征》《花鸟画功能散想》《关于长安画派》等。
与陈笳咏的相识,让杨吉魁在画技、画理、画论上得以提升,绘画功底更加扎实厚重。为了避嫌,杨吉魁往往晚上悄悄去陈笳咏所住的窑洞,在灰黄飘摇的煤油灯下,两个人谈天说地,评书论画。陈笳咏也是在这一时期转而画国画,与杨吉魁的国画创作不谋而合,十分投契。
那些艰苦寂寥的岁月,杨吉魁有书画相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期间,杨吉魁的国画作品入选山西中国画展。临汾地区一个主管宣传的领导一看,山里头还有这样的人才,于是一句话,杨吉魁就被借调到临汾地区展览馆,成为专职画画的美术师。那一年是1974年,“没有画画,我说不定就老死在吉县了。”在吉县一待就是9年,而立之年,杨吉魁终于靠一支画笔,为自己博出一方天地。
是画画让他走上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1978年,拨乱反正,要求“教师归队”。杨吉魁思谋能调入临汾一中就好了,起码不必回吉县大山里了。另一个讯息传来,他有个机会调入临汾师大(即今山西师范大学,简称“山西师大”),到中文系教写作课。
1978年10月,著名作家张平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杨吉魁的学生,在校期间,其创作成就已然展现。其早期作品《祭妻》《姐姐》在发表之前,杨吉魁都有看过,并给了一些修改意见。
那时节,山西师大还没有艺术系……
2019年,杨吉魁花鸟画展在晋中举办
筹建于1988年的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要从杨吉魁去日本办画展开始说起。
改革开放之初,山西师大每有留学生出国,多半会获赠杨吉魁画作。他们将东方文化的山水写意画作为礼物,带到世界各地。无意中,竟然促成了杨吉魁一次次出国办展和讲学。这真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常常不经意的给予,说不定就是未来不可预知的惊喜呢。
应该说,杨吉魁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赴日本展出交流的少数画家之一,在山西更是头一份。1988年3月,杨吉魁作为齐派传人赴日本茨城县水户市举办个人画展。那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山西师大第一次公派老师交流出访。自上而下都相当重视,早在半年多前,时任师大校长的陶本一就安排杨吉魁停课专心画画,出国手续办完,有关部门还给了一笔置装费……如此礼遇和隆重,杨吉魁身心无比愉悦,创作激情蓬勃而出。
日本之行,获得圆满成功。杨吉魁的画展在当地引发轰动,观者如云。所带的百幅作品,74幅被人购买收藏。那时“万元户”的年代,能够满载而归,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期。学校方面更为振奋,决定筹备艺术系。
校长陶本一就把杨吉魁从中文系调至艺术教研室,让其主持筹备艺术系。1989年,艺术系建成,校长让杨吉魁当系主任。杨吉魁回绝,说:“我不是科班出身,怎么行呢?”校长说:“那当个副教授总可以吧。”杨吉魁虽与艺术系主任一职擦肩而过,却发掘和招揽了一位中国不可多得的油画家。
著名油画家忻东旺,那时任教于大同幼儿师范学校。1989年,忻东旺带两个学生去师大参加考试,他随身带了自己的几幅画作,杨吉魁和老师们都看了,一致赞叹画得好,人才难得。但忻东旺毕业于晋中师范学院(今晋中学院),是个专科生,怎么能招进来教本科生?有些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但是金子就会发光,岂是一张文凭能够阻挡。1990年,忻东旺调入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后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成为中国屈指可数、具有人文情怀的油画大师。
在调入山西师大中文系同时,杨吉魁还兼任《语文教学通讯》(即《语文报》前身)编辑记者。如此说来,杨吉魁也是老《语文报》人了。这张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报纸,承载了70后、80后无数童年的梦想。
鱼虾同戏 潜鳞长须
半路出家,杨吉魁终于名正言顺,归队书画界。1990年,他有幸到北京,为亚运会作画献艺。1991年,他的画册《杨吉魁画集》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1995年,杨吉魁调任山西教育学院艺术系,次年评为教授,任艺术系主任。1999年,为了教育学院教学的需要,他超期一年退休。
2000年,杨吉魁被吸纳为山西省政府文史馆员。
古诗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中学、大学从教生涯,其中有语文、写作的课程,也有美术方面的教授。杨吉魁的学生遍布三晋,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薪火相传(出自《庄子•养生主》: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也正是无数“薪火”,不遗余力,才将中华文明和道术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
杨吉魁弟子无数,学生遍三晋,他却十分谦逊理性,告诫自己的学生:学画不要向我学,要取法乎上,要转益多师。要从传统入手,吸取各家之长,师造化,走新路,一头钻进去,活到老,学到老,永无休止。
杨吉魁所画册页
墙内开花 墙外也香
退休,在一些人而言,是不必工作换一种活法。对一些人而言,不过是生命长河的一个节点,或许,还会是艺术生涯再次绽放的开端。杨吉魁正是后者绝好的例子。
2000年,甫一退休,省文联就牵头在山西美术馆,为杨吉魁举办画展。到9月,应邀赴美国马萨诸塞州举办画展。自此杨吉魁数度赴美,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州、费城、纽约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2009年,他在曼哈顿画展期间,应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百家讲坛”之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做《画坛巨匠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与绘画艺术》专题讲座。这次画展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文艺领事赵旭出席,也吸引了新华社和中新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文转发了新华社记者通稿。
2011年、2013年,杨吉魁两度赴美开展。并在美国多所大学讲学,弘扬中国花鸟画和齐派绘画艺术。被美国布里奇沃特大学艺术系聘为“特级荣誉教授”,任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麻州布里奇沃特大学美术学院终身名誉教授。
在中外文化传播,特别是弘扬中国写意画方面,杨吉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先后赴美举办4次个人画展,两次讲学。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美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汉斯•古根海姆博士如是评价:……杨吉魁画的鱼虾采用简练明快、酣畅淋漓的笔墨,和斑驳生动的鲜红色,画出了迅速游动的鲜活效果,让观者充分感觉到时间上的飘移,看起来恰是娴熟地一笔而成。他的作品极其重视构图和画中各部分的纵向布局,欣赏起来,由上到下,就像在读中国书法一般。
时隔20年,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采用中英文对照,再次出版《杨吉魁画集》。由姚奠中先生题签,赵望进先生作序,入选其各种形式的花鸟作品116幅,是杨吉魁美术著作的集大成。
现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的赵望进,也是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比杨吉魁高一届。他在序言中写道:中国画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优秀的画家无一不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的高手。画画就是画文化、画修养。” 学文的杨吉魁悟性很高,长于格律声韵,有独特的优势。在他看来,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诗画相得益彰,方为上品。这是他的感受,也是他的追求,所以其得意之作,往往境界高远,神韵无穷,充满诗情画意。
杨吉魁在国外讲学展览
中国资深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论教授薄松年,在此之前与杨吉魁素未谋面,自己购得《杨吉魁画集》,欣然写了长篇评论:杨吉魁画路较宽,花鸟虫鱼、田园蔬果无不形之于笔下。所钟爱的墨荷、雄鸡、牵牛、幽兰、劲竹、秋菊等传统题材,画起来自然不同凡响。画面充满健康奋进的精神情趣,正是他艺术上的独创之处。画法上采取小写意,兼工带写,除了带有齐派风范外,可以看出还从近代京沪两地的花鸟名家中吸收了不少营养,铸成画家独自的特色。作为水族的鱼类也有一些画家擅长,但画金鱼者不多,他采取以神写形舍形取意的写意技巧,寥寥数笔显现金鱼循回游动之态,堪称首创。杨吉魁的水墨雄浑壮美,重彩中艳丽不俗,造型上写实而不拘于表象,更重视作画的立意巧妙,这一点也正是把握住齐派艺术的精髓而加以发展,在变中求新,时变而时新。他的大幅作品也相当出色,寻丈的《百花齐放》,集四季花卉于一图,章法上打破时空的局限,或疏或密,运用水墨、泼彩、勾勒、没骨多种技巧,点缀蜻蜓、蜜蜂飞舞其间,真是万紫千红、生意盎然,彰显出巧妙的艺术手法和坚实的功力。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苏轼可谓全才,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特别推崇唐代诗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足见,中国传统文人画,是相当重视画家的诗词才华,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画作的高低品味。
传统的中国画非常强调“画外功”,画家的修养(思想的文化的)在作画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品的脱俗和高尚画格多半得力于修养。正如薄松年所说,三晋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杨吉魁兼具两者之所长,画中既有高雅脱俗的笔情墨趣,又借鉴民间美术中质朴明丽的艺术韵致,善于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从事美术出版编审工作的董智敏,与杨吉魁既是芮城同乡,又是美术同行,相识相交多年,他如此评价:对于绘画,杨吉魁不仅仅是对传统艺术程式简单的拾取,而是融汇于中国文化的审美辨证法理中去通达迹化;对笔情墨趣也非浮浅地描摹,而是以生命灵性的诗性体验,寻找其老辣、率真和意趣的鲜活。
印刷出版的各种画册
1938年,杨吉魁出生在山西省芮城县梨园村,距永乐镇永乐宫仅十数里之遥。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杨吉魁生于斯长于斯,少年时期常常流连于此,那时并没有立志做画,但壁画中飞天的飘逸、衣饰的华丽,场面的恢弘,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他绘画的根是来自于故乡这片土地,对绘画的激情亦源自于童年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
永乐宫的壁画是他启蒙的教材。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他能够走远的根源。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沾了文学的光。因为地道的中国画,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绘画艺术上很难出彩。”
杨吉魁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极为推崇,他的画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师法自然。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画面诗情,情趣盎然。画法上,他以写意为主,兼工带写,有齐派之风,又融汇百家之长,遂成自己独特画风。
杨吉魁笔下花鸟丰富精致,气韵浑厚,浓淡之间,趣味昂然。其夏荷亭亭玉立,鲜艳卓然,其牡丹花色绚丽,姿态天然,构图有致,卓尔不群。他擅长画梅花、葫芦、公鸡、桃子、荷花,活灵活现,生活气息浓厚,善于利用色彩渲染气氛,画面感极强。
潜心绘画和美术教育之余,年过八旬的杨吉魁,还兼任诸多社会职务,致力于传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邀创研员、中国高校美育研究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顾问等。
我最爱的葫芦图
恩师姚奠中曾为杨吉魁题诗:学文基础好,作画自成家。笔下丹青灿,嗣承杨子华。诗中杨子华是北齐画家,时称画圣,传说其画在墙壁上的马,夜里作各种声音如索水草;画在绢里的龙,开卷就有云气萦集。
“我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画中国文化。”杨吉魁有一句话极为精彩,中国文化的情趣、气节、喜好,以及在精微之处发现天然之美、自然之博大,用一枝画笔,透过画家的情绪和修养,汩汩流出。梅兰竹菊、瓜果菜蔬、鸡鸭鹰雀、虫鱼虾蟹,令并不新鲜的题材,另有了一番景象、样貌。
诚然,底蕴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会使用多少,能创新多少。杨吉魁深刻地意识到:“创造是艺术家的生命,要有出新的意识,方能以新的心态去审视引起自己兴趣的客观对象,从而创造描绘出不同于他人的艺术作品”所谓艺术,不是雷同和复制,而是超越和新奇。如此,才能称之为创造、创新。
2015年,《杨吉魁诗词》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他对中华文化潜心学习的一种记录,更是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大力作。无论画画还是写诗写文,杨吉魁都以继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甘之如饴,矢志不移。
如今,耄耋之年,杨吉魁仍笔耕不辍,潜心作画,“画画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人生须臾不可离的事情。”画画,是描自然万物,是绘生灵百态,更是写胸中情绪,人生况味。杨吉魁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皆凝结成一幅幅画作,奉献给爱的土地和人民。其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等。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