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是探索未知的勇敢旅者。今天,让我们走进APASL 2025 BEIJ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APASL青年研究者奖)获得者——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曹竹君的故事。
在全球耐药菌感染愈发严峻的形势下,曹竹君医生团队在肝硬化感染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对中国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多耐药菌感染已经高度流行,占所有菌株的2/5,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近3/4的感染患者未能获得菌株和药敏信息,这意味着临床上对于肝硬化感染患者的抗生素选用很大程度上基于经验选择,一旦选择有误,会显著增加短期死亡风险。
曹竹君医生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肝硬化感染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让我们一起为他这股子钻研精神点赞,也期待他在医学路上越走越远,带来更多惊喜!

在全球耐药菌感染威胁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作为人口基数庞大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其感染防控体系的特殊性尤为重要。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破解感染类型与耐药性演变的深层密码,成为医学研究的关键命题。
曹竹君博士师从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他在导师的指导下,长期聚焦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及脏器衰竭诱发因素的探索。就在去年,他和谢青教授与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Jasmohan S. Bajaj教授协作,在《柳叶刀•胃肠病与肝病学》合作发表2021至2022年间全球肝硬化住院患者细菌及真菌感染流调数据研究(CLEARED)。该研究指出,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难题,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病原学诊断和抗生素可及性以及患者结局的重要因素,存在区域差异。
其实早在2019年前,曹竹君所在团队就已经关注中国地区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问题并在谢青教授的指导下组建了SONIC研究联盟,该研究团队在2018年-2019年间从全国14个省份及自治区的23家医疗中心共纳入约130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并在本次APASL大会分享了研究数据。
数据显示,患者中细菌或真菌感染总体发生率达26.4%,其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肺部感染,其次是自发性腹膜炎。尽管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感染的典型表现,但此次研究发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可能与肝硬化患者院内暴露风险增加及免疫脆弱性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研究已提示肺部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其预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感染更差,提示需对此类感染给予更多关注。
区域分析显示,感染类型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例如,北方医疗中心肺炎病例占比更高,可能与当地气候、空气质量或吸烟率等环境因素相关。然而,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大部分确诊感染的患者并未获得具体的病原体和药敏信息,总体感染培养阳性率不足 30%,部分地区甚至低于 10%。这一情况极大地限制了抗生素治疗的后续调整。
当前临床实践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是主要手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该团队证实,若经验性治疗无效,肝硬化感染患者的28天和90天死亡风险将分别升高7.3倍与3.9倍。这一结果凸显临床困境,即在缺乏精准病原学信息时被迫使用广谱抗生素,与全球及我国遏制微生物耐药的计划相悖。队列研究进一步显示,全国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已达40%,提示未来抗生素选择将愈发受限。
此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历时近5年,整合了23家医疗机构的协作成果。在谢青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克服了新冠疫情的艰苦时期、区域性研究能力差异及人员流动等挑战,最终完成数据整合与分析。该研究不仅为揭示我国肝硬化感染诊治现状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后续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
曹竹君医生指出,尽管研究设计与执行阶段已有明确目标,但数据暴露出的诊治困境超出了团队预期。这一发现成为推动其持续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核心驱动力。
荣誉传递科研火炬曹竹君医生对于此次获得APASL青年研究者奖感到十分欣喜。他强调,在肝病研究领域,国际学术组织的奖项对青年研究者具有特殊意义,相较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欧洲肝病学会(EASL),APASL为亚太地区学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与发展平台。
他指出,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奖主要源于成员间的协作努力。该奖项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成长的激励,更是对团队整体科研价值的认可。他坦言,研究过程中虽面临压力,但团队始终将其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
关于未来规划,他透露,团队计划将研究摘要扩展为完整论文并发表于领域内权威期刊,以此提升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吸引更多学者关注中国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诊治的现存挑战。此外,该团队也将以此研究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
研究者简介
曹竹君
上海瑞金医院
研究员、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从事肝病和传染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聚焦病原感染的重症防治。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EJM、BMJ、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J Hepat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先后入选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晨光学者”。主持国自然、上海市委“东方英才”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应急项目等多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