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成本相差2元/公斤!猪企降本战役“最后一公里”到底怎么打?

猪好多 2025-04-05 14:18:46

当前养猪业由规模竞争转向了质量竞争,行业成本内卷激烈。公开数据显示,业内头部企业的成本差值或达到2元/公斤。那么养殖企业到底该如何有效降本?

2025年3月27-29日,“2025集团猪企与规模猪场<成本-经营-管理>养猪产业峰会暨生猪产业<种猪&仔猪供需创享>购销对接会”在英雄城南昌盛大召开,资深养猪专家吴俊博士分享了《猪企降本战役的“最后一公里”还能怎么打?》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降本难背后的真相、成本与资源配置的关系、降低成本“最后一公里”怎么走等内容详细展开。

降本难背后的真相:对成本的认知差距

吴俊博士首先对当前生猪产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当前部分大型猪企仍在适度扩张,优秀育肥养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各大猪企成本差异化加剧,养猪企业会持续挤压目标成本。目前来看,优秀的养殖企业仍旧在盈利,但生产和管理逻辑混乱的养猪企业,还是很难摆脱低水平、高成本的困境。因此,2025年“降本”仍是大多数猪企生产经营的主旋律。

吴俊博士将部分养殖企业公布的最新育肥成本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已经到了13元/公斤以下,第二个梯队13-14元/公斤,第三梯队仍旧在14元/公斤以上(甚至15元/公斤以上)。虽然,这些猪企公布的成本统计口径不一,计算方法视角可能有所不同,请大家理性分析和看待,但各个猪企间成本的差异化在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降本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吴俊博士表示,中国养猪业对成本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猪肉紧缺,解决的是市场供给,统购统销,还没有成本的概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18年,这40年间养猪业蓬勃发展,专业化中小养猪蓬勃兴起,产能调整迅速,“猪周期”现象明显,收益较为稳定,成本的最大变量是“发展规模和疫病”;第三阶段则是2019年至今,资本大规模进入行业,养猪巨头数量与规模天翻地覆,地方性养猪小龙也不甘落后,行业生态已彻底改变,成本成为生存的关键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能繁母猪存栏都在4000万头左右,为什么2019年以来成本的内卷会愈演愈烈呢?

这是因为产能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已经从过去的弹性化结构转变为固态化结构。

首先,产业的样态彻底改变了,曾经占据90%的大多数中小养猪在非瘟大势下无力生存,只能关停或归于大型猪企的羽翼之下,短短6年时间养猪业奔跑进入规模化,规模化比例>70%。

其次,行业投资主体和产能提升速度变了。过去养猪企业主要依靠自有和积累资金来提升产能,而在近6年时间里,依靠资本市场、信贷和杠杆,大型猪企的基础投资近万亿,集团猪企产能比重从不到10%急剧上升到40%以上。只要养猪有利润,养猪企业就有“办法”快速上产能。

再次,母猪产能调节的弹性大幅度减弱了。对于高投入的猪企来说,在资本和规模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优化运营成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去产能。

另外,饲料原料和猪价期货的锁定,可以帮助大猪企缓解不确定成本的压力。

因此,当前产能很难适时降下来,养猪业必然要进入微利时代!

降本能力是养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吴俊博士指出,从长期看,降低成本就是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就是降低运营成本或使用低价产品,没有难度壁垒,短期降本显著,且可以模仿;另一条则是间接途径,通过品种+环境+饲料+健康+管理等方面突破创新,提高产出效率,即增加投入产出比来降低单位成本。

从经营端看,猪企之间的采购成本差距会越来越小,但产出效率差距才是猪企间成本差异最根本的原因。

吴俊博士列举了一些管理优秀的猪企数据,并且表示已经看到了一批新型养猪企业降本战役的胜利,未来大家的成本认知或将进入第四阶段,中型地方性养猪企业会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养猪业通过间接途径降低成本的空间巨大

吴俊博士认为,当前养猪业通过间接途径降低成本的空间巨大。正确的降本空间是在产出提升中挤压,而不是考虑怎么减少投入。PSY、成活率、料肉比、动保费用等各项指标都是提升的方向。

“在降本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成本是有闭环的:首先对成本要有正确的认知,其次要有资源的配置,然后去提升效率,最后才能够降低成本”,吴俊博士说道。资源配置中,品种、饲料、猪群健康度、管理配置、分工合作模式、疫病防控这6大方面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吴俊博士给出了4个即用的成本与资源配置的建议:

选址、健康和设施配套做好。把猪养在一个好地方,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养猪比的就是生产水平、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二,建设高健康、高性能繁殖群,生产性能的提升极其显著,从屠宰率、瘦肉率、药残等方面提升育肥猪品质。

第三,玉米、豆粕的期货锁定:如果建立科学饲料原料低价位锁定体系,每吨饲料年成本可降低300元左右。与优秀的饲料企业合作,生物安全保障,议价议质代加工,降低经营成本。

第四,重视员工身心健康,营造工作环境、改善固有“囚笼”生活感受,优化机制,激励机制和股份制绩效改革。“人”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可估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就决定了养猪企业的初心和目标最终走多远。

同时,吴俊博士对养猪成本做了拆解,假设一头标猪养到125公斤,目标成本13元/公斤,则需要断奶仔猪成本<300元/头,育肥饲料成本<1000元/头,资产折旧+人工+动保+运营成本+财务成本等<250-300元/头,才能达到目标!

不过,只有管理好的猪场,指标各方面优秀,才能谈降本。那么降本到底该怎么做?

降本没有捷径,只有靠实力!

“降本没有捷径,只有靠实力”。吴俊博士表示,一个养猪企业长时间成本降不下来,天天开会,在指标、措施、执行等等方面抓耳挠腮,砍采购、降薪、减人手、定改善计划…这样并没用,问题一定出在生产经营配置错位或缺失。

那么,养猪企业降本最后一公里到底怎么打?

首先要以“人”为本:不要喊空洞的口号,建立爱岗敬业文化,用机制来激励员工,让广大一线干部真正沉在一线,员工主动把养猪工作当作自己的事,这件事非常难,但不突破,降本增效一定大打折扣。

其次要以“猪”为中心:硬件设施配套要到位,管理要精细化。

最后要以“养”为目标:通过业财数的“大脑”,不断优化和精进流程和实操,把猪的遗传潜力发挥出来。

吴俊博士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效率的产出对降本的重要性!

PSY窝均11头与12头比较:每头出生仔猪成本相差15元,每头母猪全年仔猪落地成本相差可达414元。

料肉比2.6和2.7,相差0.1的料比,每头肉猪饲料平均成本下降47.5元,等于每吨全价料降低成本146.15元。

产房仔猪成活率提高1%,保育猪成活率提高1%,育肥猪成活率提高1%,最终折算每一头育肥猪降低成本17元/头。

“产出效率的提升,对成本的降低是极其显著的,这才真正的蓝海”。最后,吴俊博士也提到,从短期看,降本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系统性工作的优化才能得以实现,千万不要以为请了一大批优秀职业经理人就能高枕无忧,实践证明:中国猪企老板的理念极其影响管理团队,一个降本增效能力强的猪企,首先是老板正确理念与管理团队思维逻辑和执行的高度统一,达到1+1>2的效果,否则降本只会停留在口号上!

实践证明,养猪如果没有“健康”为基础,就要压得住“发横财”的梦想,耐得住“做大做强”的冲动,生产是这样,科技是这样,养猪也是这样!养猪成本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打败你的不是时代,也不是“弯道超车”“新质生产力”,而是你的认知。

吴俊博士的主题报告通过详实的案例及数据,对当前养猪企业的降本痛点、难点进行深度解析,为参会嘉宾带来了高质量经营发展的切实方案,为行业拓宽了实战降本的新路径!

0 阅读:60

猪好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