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下面的一组图,是天安门广场在改造前的罕见老照片。民国元年1912年大清门改名“中华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纪念堂。
1959年10月10日,改造后的天安门和长安街。
在空间上,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成为最大胆的空间处理。由天安门起,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
从开国大典的新闻纪录片中,我们大抵还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形貌,长安街上的左右两门也依然完好无损。新北京的建设是从天安门广场开始的,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伴随着原有古建筑的拆除。
主张拆除的理由是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妨碍了交通和妨碍游行队伍。这场争论的结果是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根据大会程序委员集体表决结果被拆除。
原来的长安街很窄,宽度仅15米。为迎接建国1周年大会,首先要拓宽东单至中南海东侧一段。1952年8月,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就拆除天安门旁边两侧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提案,梁思成,与众多的委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华门(清朝时为大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