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映照着墙上“张冕希望小学”的金色校牌。这已经是第30所以她名字命名的学校了。而她,永远停留在了那个仲夏的夜晚,再也看不到这些孩子们明亮的眼神。
“如果当时没有换座位就好了...”
这句话,胡歌在康复期间反复对自己说过无数遍。那个2006年的8月,23岁的张冕用生命为他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谁能想到,那个在车上还在和同事们谈论着“等会儿去吃什么好吃的”的女孩,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换座位决定,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我其实已经昏迷了,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问他们两个人怎么样了。”胡歌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但所有人都回避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冕冕已经...”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个总是带着爽朗笑容的助理,那个比他小一岁的好朋友,用生命为他挡住了最致命的撞击。
“活下来的人,要带着逝去的人那一份希望好好活着。”这是胡歌给自己定下的信条。
于是,在云南的大山深处,一所又一所“张冕希望小学”拔地而起。每一面黑板,每一张课桌,都是对她最好的纪念。那些孩子们或许不知道张冕是谁,但她的名字,却与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想紧紧相连。
“你看,这些孩子们多可爱啊。”每次胡歌去看望这些学校的学生时,总会这样感慨。他知道,如果张冕还在,一定也会喜欢这些天真烂漫的笑脸。
从横店到上海的那条路,早已修整一新。但在胡歌心里,永远铭记着那个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主动坐到副驾驶的女孩。
生命定格在23岁的张冕,用另一种方式永远活在了大山里。每一个在“张冕希望小学”读书的孩子,都是她留在人间的光。
现在的胡歌,已经走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今天荧幕内外都收获满满的演员。但他从未忘记,是谁用生命为他撑起了重生的希望。
“这些学校,就是我对张冕最好的思念。”胡歌说。在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区教室里,张冕的名字会一直被传颂下去。
也许这就是生命最美的延续。一个23岁女孩的名字,化作了照亮山区孩子们求学路的明灯。
在采访中有记者问胡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学校?”
“因为我欠她一顿饭,这辈子都还不完了。”胡歌轻声说道,“但至少,可以让她的名字一直被人记住。”
生命的离别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但爱与希望却能永远传递下去。在那些大山深处,张冕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永不熄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