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普洱茶区,关于普洱茶,流传着一个奇妙的民间传说。
在巍峨雄浑的无量山间,滔滔奔腾的澜沧江畔,坐落着一座美丽绝伦的古城。这里山水如画,云雾如纱般缭绕,物产极为丰饶,百姓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地出产的茶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声名远扬,乃是茶马古道的起源之地。每年,都有众多茶商驱赶着马帮,纷至沓来,到此地采购茶叶。
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家规模宏大的茶庄,庄主姓濮。濮家祖传数代皆以制茶、售茶为业。因濮民茶庄的各类茶品皆选用上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品质优良且稳定,再加上店主诚实守信,善于经营,故而到老濮庄主这一代时,茶庄的生意已然做得风生水起。濮民茶庄成为藏族茶商频繁光顾之地,且连续数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尤其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和沱茶,更是远销西藏、缅甸等地。
这一年岁贡之际,濮民茶庄的团茶再度被普洱府定为贡品。在清朝时期,制作贡茶绝非易事。其用料需采用春前最先萌发出的芽叶,采摘时极为讲究,需做到“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弃形异”。在制作前,要先行祭茶祖,掌锅师傅需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后,又要蒸压成型,再经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极为复杂繁琐。
历经一百多天的漫长行程,从盎然的春天走到炽热的夏天,总算是在规定的日期前抵达了京城。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客栈安顿下来后,众人不顾一路的鞍马劳顿,兴冲冲地去逛街喝酒了。唯独濮少庄主毫无游玩的心思,留在客栈中,一心挂念着家中的老父以及尚未过门的白小姐。他心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完茶,自己便昼夜兼程赶回去。
想到此处,他便去查看贡茶是否完好无损。他快步来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拿出贡茶,剥开一个个竹箬包裹查看。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变了颜色。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竟变成了褐色。濮少庄主瞬间瘫坐在地:贡品坏了!自己闯下了大祸,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的啊!说不定,还会株连九族。
濮少庄主恍恍惚惚,如同梦游一般回到自己的房中,关上房门。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的老父的谆谆教诲,想到白小姐涕泪交织的娇美容颜以及与之依依惜别的情景,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呼的场景,想到沿途的种种艰辛,想到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这熟悉的一切都将化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即将毁在自己手中。少庄主苏醒过来后,将贡茶被毁的消息告知众人,大家皆满脸愁容,一筹莫展。这时,那个偷茶的店小二恰好路过,说道:“这当真是好茶呢!我做小二,泡茶这么多年,还从未喝过如此好茶。”说着,小二端来了尚未喝完的茶汤。只见那茶汤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令人回味。罗千总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拿着这茶去献给皇上。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汇聚、斗茶赛茶的良辰吉日。乾隆皇帝亲自担任评茶官,只见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一时之间难以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璀璨的红宝石一般,显得格外特别。乾隆命人将其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仿佛绸缎被微风拂过一般,顺滑地直落腹中。
乾隆皇帝大喜,询问此茶之名。罗千总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乾隆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急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乾隆皇帝便以地赐名——普洱茶。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朝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冬饮普洱”成为了一种传统。
普洱茶乃是历史名茶,诞生于世界茶乡——云南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之中,又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实,普洱茶的诞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种历史机缘,更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