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晴隆二十四道拐”,这条小众的公路,90%以上的人没去过!

旅途风景客 2024-05-16 20:12:38

你是否曾想象过,穿越历史的尘埃,踏上一条见证中外合作与英勇抗战的传奇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位于北京平谷的“北京版史迪威公路”,感受它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史迪威公路又称为“滇黔公路”,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抗战公路,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

滇黔公路在贵州的晴隆县有一段著名的二十四道拐,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派遣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保持运输畅通,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

1945年,将滇黔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也成了“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

在北京平谷的玻璃台村和东指壶景区之间,也有这么一段公路,从玻璃台村东的牌楼算起,到达景区停车场,全程4.8公里,垂直上升465米,山路徘徊曲折,快速提升,经过十八拐,抵达山顶的停车场,堪比“史迪威公路”的睛隆二十四道拐。

东指壶位于平谷区与河北兴隆县交界线附近,是平谷第一高峰,海拔1234米,山脊上还有著名的玻璃台长城。

玻璃台长城大约三公里长,西止于张家台村前东侧山墙,东抵料峭山峰上,是人工城墙与峻峭山脊结合的典范。

穿越这条公路,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与顽强。而在这条公路上,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发展。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自然的热爱,一起踏上这段秘境之旅,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与自然之间的奥秘吧!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