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在“俄界会议”后毅然决定挥师北上。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川西北的班佑、阿西一带,准备经由“腊子口”北上甘肃。
“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南部的重要关隘,也是当时两省间唯一的通道。该地地势险峻,峡谷深邃,中间流淌着一条湍急的河流。当地人常说:“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
可想而知,红军当年要从这里通过,是何等艰险。然而,与自然的天堑相比,更为致命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转移与跋涉,红一方面军的战士们已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战斗力急剧下降。
蒋介石得知红军的动向,立即决定趁红军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之际,在“腊子口”设下埋伏。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致电驻扎在当地的藏族土司杨积庆,命令其:
固守腊子口天险,从后路夹击红军。要坚壁清野,将缺衣少食的红军消灭在山道之中,以绝后患。
所谓“坚壁清野”,“坚壁”即加强防御系统,如碉楼、堡垒,使对方难以攻入;“清野”则是将防御工事外的粮食、物资和房屋等能运走的运走,不能运走的则予以破坏,不给对方留下补给。
这样一来,对方在郊外就无法得到补给,作战时自然胜算大增。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有料到,他这封关于“坚壁清野”的电报刚发到甘南,就被迅速送到了红一方面军负责人的手中。
送电报的人正是接收电报的卓尼土司、同时也是蒋介石的“洮岷路保安司令”杨积庆。
不仅如此,杨积庆后来还直接放红军过境,并慷慨地打开了粮仓。将四十余万斤粮食和三千斤酥油拱手相送。不过,红军后来只取了粮食,没有接受藏民的酥油。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杨积庆在红军长征经过“腊子口”时,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出钱出力,支持红军北上。这位善良的土司后来也因这件事,在一九三七年被地方军阀发动兵变所杀害。
要知道,一九三五年长征时的红军,在政治与军事上正处于历史的低谷。旁人避之不及,但是杨积庆却主动站出来帮助红军,实属难能可贵。
借用林伯渠的话来说,杨积庆是一位拥有五百多年历史、传承了十九代的封建土司。像他这样的人,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济红军呢?
一九九四年十月,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又过了大约四年,当地政府又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他为红军长征作出的重大贡献。走进这座纪念馆,有专门的解说人员向游客们讲述杨积庆一生的光荣事迹。
杨积庆生于1889年,藏族名字为罗桑丹增南杰道吉,13岁即位土司,在任35年。他的先祖从明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起受封于卓尼,传承至他已是第十九代,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杨积庆生性聪明,精通汉藏双语,热爱摄影。尽管他一生没有离开过甘南,但是他经常通过阅读报纸和收听收音机来了解国家大事。
杨积庆与吉鸿昌、宣侠父等共产党人士早就有交往,耳濡目染之下,也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1922年时,他还在藏区创办了一所现代小学,希望教授自己管辖下的10万藏民新知识。
一九三五年红军到达腊子口前,有一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路过当地,与杨积庆见过面。据他所述,杨积庆“经常读报,对国内政局、中日关系等事件知之甚详”。
因此,当红一方面军九月到达当地时,杨积庆知道红军要北上抗日。杨积庆与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是貌合神离的。因为三十年代蒋介石正在推行“改土归流”,预备收回土司手上的权力。
杨积庆家族已经统治了甘南一带五百多年,自然不甘心失去权力。再加上地方军阀鲁大昌经常前来挑衅,而临夏一带的土匪又时常前来劫掠。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杨积庆急需为自己治下的族人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于是,他凭借过去对共产党人的了解,勇敢地向光明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红一方面军进入藏区后,经过白龙江的然尕村,进入一个叫崔谷仓的村落,在那里找到了杨积庆特意让人留下的20万斤粮食。
尤为难得的是,当时杨积庆让人留下的粮食主要还是小麦,而在青藏高原主产青稞,小麦是珍贵的食物。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腊子口里面有一条河,那就是湍急的白龙江。江上原本有一座小桥被国民党破坏了,但是在红军到来之前,杨积庆专门将其修复了。
后来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当红二、红四方面军路过腊子口时,杨积庆又派人打开了曹日仓,将另外20万斤粮食全部送给了红军。
除了粮食,杨积庆原本还打算送给红军三千斤酥油。但是由于酥油存放在藏族寺庙里,而红军有规定不能随意进入寺庙,因此没有接受酥油,这些事都被林伯渠记录在了《长征日记》中。
其实,杨积庆第一次开仓送粮时,还只敢躲在暗处悄悄观察。直到一九三六年红二、红四方面军路过时,他才放心大胆出来,公开欢迎红军,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并送上马匹、羊羔给红军。
杨积庆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早已厌倦了国民党和军阀的横行霸道,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这个乱世,让人民安居乐业。
不幸的是,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地方军阀鲁大昌勾结卓尼衙门的方秉义、姬从周,半夜发动兵变,枪杀了杨积庆一家七口。
这件事当地的藏民一开始并不知情,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知道,所有人都异常愤慨。杨积庆及其妻子、长子等七人遇害后,幸存的小儿子杨复兴继位,成为卓尼第二十代,也是最后一代土司。
后来在一九四九年九月,杨复兴响应号召,率领全境人民起义。解放以后,杨复兴在当地基层人民政府工作。
杨积庆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勤奋善良,成年之后阅历丰富,是一位思想进步且具有远见卓识的卓尼。这一点从他1922年在卓尼创办现代小学一事便可见一斑。
蒋介石推行“改土归流”,意图撤销杨积庆土司一职,一旦失去权力,临夏土匪马仲英和地方军阀鲁大昌将对卓尼大举进犯。
更何况,当时中国正面临日本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主张一致抗日,而蒋介石却坚持打内战。这一切都足以让杨积庆看清蒋介石的真面目——一个不顾民族大义、只顾内战的军阀。
虽然这一举动让杨积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杨积庆的幼子杨复兴,在父亲牺牲后的十四年里,始终铭记着父亲的遗志。
1949年,杨复兴率众起义,成功带领卓尼及全境人民走进了改天换地的新时代。杨积庆土司一生深明大义,富有远见,他“红色土司”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
《纪录片<长征>——第五集<民心所向>》——《央视网》,2016.10.15;
《为长征红军让道放粮的卓尼土司杨积庆》——《文史春秋》,2023.07.10;
《关于卓尼土司杨积庆暗中开仓济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甘肃高师学报》,2023.12.15;
《杨积庆:红色土司 革命烈士》——《甘肃日报》,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