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福田戴姆勒的一则声明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卡车圈激起千层浪。行业媒体卡车之家发布的一系列纯电重卡测评视频,瞬间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小编细翻看了这些视频,惊觉这场看似普通的测评背后,实则疑点重重。

首当其冲的便是测评标准的科学性问题。在卡车之家的测评里,对纯电重卡能耗进行了横向对比,然而,测试规则与细节却犹如被一层神秘面纱笼罩,未曾公开示人。不同司机驾驶风格迥异,这无疑是影响测评结果的关键变量,可测评过程中是否对此加以考量?同一路况下,车速哪怕仅有细微差异,都可能对能耗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一点是否被充分纳入测试范畴?再者,随机租赁的纯电重卡,其电池衰减程度各不相同,这一重要因素是否被重视?诸多影响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交织,让人不禁对测评结论能否真实反映车辆性能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跑货运的卡友们对此感触颇深,即便同一台车,在载重、路段、司机均相同的情况下,车速的些许波动,就能让电耗表现大相径庭。学术研究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实际道路工况对电动汽车能耗的影响》一文中,作者借助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电动汽车在三种工况下的能耗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清晰表明,电动汽车在郊区高速路况能耗最高,城市拥堵路况次之,郊区畅通路况最低,速度、加速度分布是能耗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个路况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能耗)

反观卡车之家的测评,驾驶模式、能量回收等级等关键变量未作说明,对于直接影响能耗的测试路段平均车速、加速度区间等核心数据,更是只字未提。当测评现场充斥着载重误差、路线随机性、驾驶习惯差异等 “不可控干扰项”时,所谓的“横向对比”,能否实现科学严谨的变量控制,着实令人存疑。测评方是否有勇气公开原始数据,以证明结论经得起“场景还原性”验证,亟待回应。

其次,测评人员的专业性也饱受质疑。在卡车之家发布的测评视频中,一句“后来通过司机的努力,黄金右脚成功把名次提到了第二”,让人对测评数据对比的准确性与意义产生深深怀疑。

众所周知,司机驾驶习惯对车辆能耗影响巨大,车速是否一致、车辆能量回馈、电机过载等因素都与能耗紧密相关。在相同工况和路线下,同一位司机能在短短几十公里测试中扭转排名,那么不同司机测试得出的电耗数据,其对比价值不言而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33卷第2期《驾驶员的驾驶品质对纯电动汽车能耗的影响》一文深入分析了不同司机驾车能耗差别及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实验计算表明,优化司机驾车习惯后,能耗降低最高可达34.94%。如此看来,卡车之家的能耗测评数据,确实缺乏对比研究的基础。

再者,评测产品的可比性同样存在严重问题。在卡车之家测评系列视频中,四款产品详细介绍难寻踪迹。从外观造型看,四款产品就不尽相同,宇通为高顶产品,风阻相对较小,能耗自然更占优势,而其他三款为平顶产品。从网友评论得知,四款产品车龄、电池、电机功率均有差异。若情况属实,产品的巨大差异性使得测评失去了对比基础,毫无意义可言。
卡车之家开展测评,本意或许是为消费者提供购车参考,但倘若因方法不严谨或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导致结论有失偏颇,无疑会加剧行业信任危机。福田欧曼的强硬回应,既彰显了对自身产品质量的自信,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未来,测评机构、车企与用户需携手共建透明、客观的评价体系,这才是推动新能源重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消费者而言,切不可盲目相信单一测评结果,而应综合品牌技术沉淀、市场口碑与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毕竟,卡友们依靠车辆谋生,任何不切实际的测评结论,都可能对他们的生计造成影响,容不得半点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