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3月11日,南宋开始发行纸币交子。
交子,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在宋代的四川地区诞生,并最终影响了全球货币的发展。
它的出现代表了货币形式的重大转变,从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跨越。
交子
北宋时期,由于铁钱体重值小,造成交易不便,商人们为了便利交易,开始发行一种名为“交子”的纸币。
这种纸票最初由成都的富商所发行,用以代替铜钱流通。
当时的交子铺户不仅提供现钱保管业务,还负责印制楮纸券,即交子。
这些楮纸券上印有图案、密码、划押和图章等印记,面额根据存款人所存现金临时填写。
然而,由于一些交子铺户经营不善,无法兑现所发行的交子,政府最终介入管理。
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在成都设立了益州交子务,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官交子的发行,严格监管其印制过程,防止伪造,其形制仿照民间私交,但加盖了官方印章。
随着时间推移,官交子的面额也进行了调整,从初始的临时填写变为固定面额。
官交子设置了明确的流通范围,并规定每三年为一界,届时需兑换新钞。
尽管最初的交子具有一定的准备金支持,但在后来为了应付军费开支而超额发行,交子的价值开始严重贬值。
到了南宋时期,交子停止发行,改以钱引作为新的纸币形式。
钱引和交子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其计量单位,钱引以缗为单位,且没有设置准备金,随意增发导致价值大跌。
交子的流通主要限于四川地区,虽然曾在陕西和河东流行,但并未持久。
进入元代后,纸币制度进一步完善,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记录了中国纸币的情况,引起了欧洲的关注。
受中国纸币概念的影响,欧洲在17世纪也开始尝试发行纸币。
交子
关于“交子”的起源,学术界提出了五种主要说法,每一种都反映了其诞生背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首先,有学者认为“交子”起源于唐代的“飞钱”。
据史料记载,飞钱是一种汇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
《宋史·食货志》也提到:“交子会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这一观点暗示了“交子”可能是从唐代的金融工具演变而来。
第二种说法是“交子”由契券发展而来。
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铁钱的笨重不便,市面上开始使用契券进行交易,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与纸币的性质相似。
彭信威先生指出,这种契券的使用为“交子”的出现提供了直接的背景。
第三种观点认为“交子”起源于柜坊。
柜坊是中唐以后兴起的金融机构,它们发行的票据与现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随着商业的发展,柜坊的票据流通力越来越大,最终为“交子”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种说法与李顺起义有关。
起义后,四川地区停止了铸钱,导致市场上钱币稀缺,民间开始私自使用“交子”作为交易媒介。
这一现象说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交子”的产生是对货币短缺的一种自发反应。
最后,有观点认为“交子”是由于铁钱的不便而产生的。
宋代四川地区主要使用铁钱,其体积大、重量重,给商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纸币的产生于四川并非偶然,而是对铁钱不便利性的一种自然反应。
随着“交子”被广泛采用,商人们联合成立了专门经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机构,并在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这些交子铺严格遵守信用原则,随到随取,印制的“交子”图案精美,难以伪造,因此赢得了高度信誉。
大额交易为了避免搬运铸币的麻烦,也开始直接使用“交子”支付。
在这一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
然而,并非所有交子铺户都守法经营。
一些铺户滥发“交子”后闭门不出,或挪用存款经营失败,导致“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
为此,益州知州张泳在景德年间对交子铺户进行了整顿,把犯罪分子拒之门外,由十六户富裕商人专门经营,使“交子”的发行开始获得政府认可。
北宋交子的印版
总之,“交子”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金融体系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从最初的民间商人发行到政府介入管理,再到后来的贬值和改革,反映了货币发展的复杂性和信用货币初生的挑战。
交子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交易的便利性,也为后世纸币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