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向毛主席推荐了一位猛将,毛主席说:此人不能重用

史在没有弦 2024-11-27 07:22: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36年春,刚刚指挥完一场激烈战斗的徐海东,疲惫不堪地躺在藤椅上,享受片刻的安静。就在这时毛主席的笑声传入耳中,打破了沉寂。毛主席走进来,徐海东立即起身敬礼,推荐了自己麾下的张绍东,称其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毛主席却冷静地表示,张绍东并非可重用之才,且背后藏有隐情。那么为何毛主席对这位亲自推荐的将领如此看重,却又提出了警惕?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徐海东原名徐为东,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徐海东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将领。他参与了大部分战斗,并因负伤多次,成为红军将领中受伤最多的之一。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反革命政变,发动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员。徐海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决定回到家乡,组织力量对抗蒋介石的反动军队。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徐海东成功集合了当地的农民,组建起一支农民自卫军。次年腊月三十,徐海东策划并发动了黄陂县的“年关暴动”,意图在这一天发动起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

由于武装力量过于薄弱且装备简陋,暴动的规模和作战能力远不足以对抗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很快暴动便遭到了严厉镇压。徐海东等人被迫暂时撤离,躲避敌人的追捕,他们的家乡却因此遭遇了更为惨烈的报复。

在没有抓到徐海东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派的报复更加肆虐,他们对徐海东的家人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徐家族人无论老幼,男性女性,全部遭遇了残忍的命运。敌人先是将徐家房屋焚烧殆尽,接着对家族成员实施屠戮。徐海东的家族中共有83人,其中66人被杀害,39人是远亲,27人是近亲。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婴儿,甚至是孕妇,都没能逃过这一劫。

对于这一残酷的报复,徐海东心如刀割,但他没有屈服于恐惧和仇恨。相反,这更加坚定了他要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的决心。毛主席后来曾深情地提到徐海东时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尽管遭遇了家族的惨痛失落,徐海东并没有因此变得软弱或退缩,反而愈发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执着。由于他屡战屡胜,敌人称他为“徐老虎”。

1935年9月,红25军在徐海东的指挥下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军成功会师,经过会师,部队得到了整编,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被任命为军团长。

陕北虽然地势险要,但它也有着贫瘠的自然环境。这里缺乏矿产资源、缺水且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养活一支军队成了极大的挑战。徐海东很快意识到,军团的生存问题亟需解决,但他也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松应对。尽管如此徐海东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始终带领着他的部队,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索前行。

不久后1935年11月2日,中央红军也终于抵达了安塞县下寺湾,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在此次长征中的历尽艰辛后,终于和红十五军团汇合。当天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毛主席的衣衫单薄,身上显得相当落魄。见到徐海东时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便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海东同志,实在抱歉,我想向你借2500元大洋,士兵们没有棉衣,实在是太冷了,这样下去会有很多人因寒冷而冻死。

此时的红十五军团,也正处在极为困难的境地,生活条件艰苦,连基本的保暖物资都匮乏。尽管徐海东的部队也面临着类似困境,很多士兵衣衫单薄,部队内部的资源也相当紧张,但徐海东一直保持着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们过去常常盼着中央能来,为了迎接你们,我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现在中央来了,遇到困难,难道我们能袖手旁观吗?支援党中央,是我们的责任。

说罢徐海东立即从仅有的7000元家当中拿出5000元大洋,毫不迟疑地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曾和身边的同志提到,当年中央刚到陕北时,面对困境时的关键一刻,多亏了徐海东的5000元大洋,才使得他们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时光。毛主席在评价他时说:“徐海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旗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功臣。

尽管毛主席对徐海东的忠诚和勇敢给予了高度评价,可当徐海东提到张绍东表现出色时,毛主席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告诉徐海东:“此人作战勇猛,但千万不可过度依赖他,他的性格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张绍东出生于1907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年轻时便投身革命事业。1930年,他加入了红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红军的早期岁月里,张绍东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崭露头角。

特别是在红25军成立后,张绍东担任班长,带领着一个小小的班级,他的勇猛和智慧很快让他成为了部队的核心人物。在一次战斗中他指挥班级成功消灭了敌人一个连,威名远扬。

对于张绍东的使用,毛主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毛主席在与徐海东的沟通中曾提到,虽然张绍东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他的人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毛主席深知指挥官要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更要具备坚强的党性和良好的领导作风。他警告徐海东不应对张绍东过于依赖,特别是在战略和指挥方面的决策上,应该更加谨慎。

1937年10月,徐海东带领着115师344旅到达平型关时,已是带病前行。多次负伤让他体力透支,身上十七处伤痕,左腿也因伤残废,这些身体上的创伤并未削弱他的指挥能力,反而使他更加坚韧。此时的他已然是战斗中的老兵,却仍紧紧抓住每一次战斗机会,毫不放松。

在平型关战斗中,徐海东所在的344旅一直处于最前沿,担任助攻和阻敌的重要任务。当部队到达平型关前线,徐海东立刻带着参谋们前往师部,与343旅旅长陈光一起研究地形。徐海东仔细勘察了每一个战斗位置,特别强调了伏击敌人的位置和打法。

他对地形非常兴奋,但也因为688团的迟到而感到遗憾。“这个地形极好,一定能大败敌军,”他对田守尧副团长和兰国清参谋长说道,“我们要打好,还要抓住更多敌军俘虏。”准备过程中,徐海东依旧保持着他直率且严厉的作风。

尽管身体虚弱,徐海东依然亲自查看前线情况。当战斗打响,他不时询问战况,几部电话响个不停。张竭诚回忆道:“战斗最激烈时,我们接到情报,说有一股敌人向3营阵地逼近,威胁较大。徐旅长当即决定派一个连队上去消灭敌人。”此时徐海东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伤痛使他步履蹒跚,但他仍不愿放松指挥。“听到枪声我就坐不住了,非得亲自去看看战况。”他几次来到2营阵地,甚至需要人扶着才勉强爬上山去。

战斗中他和张绍东、田守尧都表现出色,勇敢地带领部队冲锋在前。田守尧也因此受伤,然而徐海东始终没有放弃对战斗的把控。张竭诚表示:“虽然我们最终歼敌不多,但这场战斗中的表现绝对值得肯定。敌人单兵作战能力强,我们虽然瞄得准,但还是没能打得那么精准。战斗中尽管我们没有抓到俘虏,伤亡却是相当惨重。”战后徐海东提出,必须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否则在面对敌人时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

1938年一天,徐海东像往常一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为344旅的旅长,他时常保持着这种带头的位置,习惯了亲自掌握战局。突然687团团长张绍东出现在他的面前,神色略显疲惫,向他报告说:“我们团的士兵已经很累,需稍作休息,我打算走在队伍的最后,确保没有战士掉队。

张绍东是徐海东的老部下,两人因为名字中都有一个“东”字而有着不解之缘。徐海东对张绍东信任有加,尤其是曾经在毛主席面前推举他,说张绍东能打仗,能力出众。毛主席虽然赞同徐海东的看法,但也曾提醒过他,要警惕张绍东的生活作风,并要多加留意,徐海东并未过于放在心上,反而爽快地同意了张绍东的请求,认为他只是想确保战斗力不受损失。

张绍东的请求看似合理,实际上却是他叛逃的第一步。随着687团和主力部队的距离逐渐拉开,张绍东便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步推进。徐海东依然没有察觉出任何异常,完全被他蒙在鼓里。

接下来的事情发生得更加迅速。张绍东与团参谋长兰国清商量好后,以“察看地形”为由,带着武器走出了军营。张绍东的心思早已不在继续和八路军并肩作战上,他与兰国清的计划已经悄然展开。为了确保叛逃计划能够顺利进行,他们并未立即暴露自己,而是先挑选了一部分人,悄悄地带着他们走向远方。

当他们走到半路时,张绍东终于撕下伪装,向跟随的战士们公开表露心迹。他说:“继续跟随八路军已经没有未来,不如投奔国民党,起码能有更好的前途。”然而尽管张绍东声色俱厉,极力劝说,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士们并未全然被他俘获。大多数人对他言辞的背叛充满警觉,只有少数几名士兵心生动摇,跟随张绍东和兰国清离去。

张绍东与兰国清的叛逃事件一经传出,震动了整个八路军。这一幕让徐海东心头大震,面对这场背叛徐海东几乎是当场吐血,身体本就因长期战斗和负伤而虚弱,如今更加难以支撑。

对于他而言叛逃的事情意味着对整个344旅,甚至对八路军的背叛与耻辱,作为旅长,徐海东深知这种事件的严重性。八路军中的其他旅都在为国家浴血奋战,而唯独344旅发生了如此重大的问题。徐海东如何面对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的询问,又该如何向毛主席交代这一丑闻呢?

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愧疚和自责。徐海东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旅长,未能有效地管理好队伍,未能及时察觉出张绍东的意图,在愤怒和自责中,徐海东决定请辞,提出要去延安学习并养病,试图从这场失败中恢复过来。面对徐海东的请求,朱德总司令亲自赶到344旅,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他的请辞。

张绍东的叛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遗憾。关于他之后的下落,众说纷纭。有的说他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击毙,也有说他建国后被捕并处决。不管是哪种说法,叛逃让他与成为开国将军的机会彻底失之交臂。

当时八路军13个团长中有五人被授予上将衔,五人授中将,张绍东本有机会跻身其中。如果他继续效力,战功卓著,他很可能也会获得上将军衔。但叛逃改变了这一切,直接影响了徐海东的军事生涯。张绍东的背叛让徐海东长达十五年未能再掌兵,虽然他是红25军的创始人,并在关键时刻支持了红军,否则他可能无法晋升为开国大将。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