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连载:鄱阳湖,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故事(三)

书童读史 2023-04-26 20:44:32

鄱阳湖的战争还在继续,陈友谅还在努力争取胜利。

陈友谅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知道了朱元璋所在的船只是白色桅杆,准备采用斩首行动,但是朱元璋也发现了这事,于是,命令所有的船的桅杆都涂上了白色,这样,众多的船只中,就很难辨认出哪个是朱元璋的船。陈友谅的计策又落空了。

战争就是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虽然陈友谅因为火烧,损失了数百艘战船,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让士兵重整旗鼓。

陈友谅能成为元末一方割据势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陈友谅的战船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是宽阔的鄱阳湖,都显得活动困难,甚至朱元璋的船队联合起来围攻,把船上的士兵都杀完了,操作战船的陈友谅的士兵都不知道。

正是这一次次的攻击,让陈友谅的士兵们更加沮丧。这时候的张定边,原本想护着陈友谅离开,但是未曾想,他的计谋早就被看穿,被朱元璋的士兵们拦截。

与陈友谅那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元璋这边在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返回后,朱元璋慰劳他们,夸赞他们神勇,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战争的优势。

至此,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已经向朱元璋倾斜,陈友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损失惨重。

这天下午,朱元璋的士兵们转移到泊柴棚,这时候距离陈友谅大概5里地左右,双方距离这么近,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

朱元璋想和陈友谅短兵交接,趁着陈友谅军队士气低落,一鼓作气拿下陈友谅,但是陈友谅没有迎战。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的将领们提议,是否暂时撤退,让自己的将士们也暂做休息。

朱元璋说,现在的情况是两军对垒,如果我们撤退,陈友谅会以为我们胆怯了,可能会来追我们,得不偿失。先移舟出湖,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朱元璋在移舟出湖的时候,河道狭窄,舟不能并行,怕被陈友谅偷袭,到了晚上每个船上都安置了灯,这样不仅能看清河道,还能看清自己的船的具体位置。

这边小心翼翼,陈友谅那边则是举棋不定,不知道该怎么办。

右金吾将军劝他,现在出湖也难,我们把舟焚烧了,直接抢滩登陆去湖南,然后再做打算。

左金吾将军则认为,现在虽然形势困难,但是还没到焚舟逃跑的时候。现在还有一战的能力,继续打下去,我们还有胜利的机会,而且,万一抢滩登陆的时候,敌人用步兵断了我们的后路,到时候我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那时候我们就更惨了。

各有各的道理,看来上次龙湾之战,抢滩登陆遭遇埋伏这事,让陈友谅的将士们心有余悸。

陈友谅犹豫不决,最后他觉得右金吾将军说的有道理。结果,左金吾将军一看,生怕陈友谅怪罪,干脆就投降了朱元璋。

这一投降,引起了连锁反应,没想到右金吾将军也跟着投降了。

陈友谅平日的这种作风,关键时候显示出来,他喜欢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但是暴力不能让人心臣服,当绝对的权力无法压制,当需要面对抉择的时候,他的部下,也很容易弃他而去。

两员大将率部投降,对陈友谅的打击可想而知,估计他还在琢磨,为什么自己就这么不得人心的时候,朱元璋的信件来了。

这封信可以看做是挑衅,大意是你我本来无冤无仇,本想和你和平共处,但是你穷追不放,哪怕我多次挫败你,你仍然不思悔改,又来攻打洪都,两败于康山,你的弟弟也因你而死,并且还有数万人,都因你而亡,这是你违背天理的结果。现在不要做缩头乌龟,赶紧出来决战!

这种信主要是攻心为上,陈友谅看后,果然是火冒三丈,送信员留下,关键是战俘遭殃了,把战俘给杀了。

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你把我军的战俘杀了,我就直接把你们的战俘给放回去,有的人有轻伤,还赠送药品,并且嘱咐部下,以后陈友谅部队的人,抓获了不要杀。

朱元璋还祭祀了陈友谅的弟弟,以及在战争中死去的人。

一来一往,陈友谅那边的士兵们也不是瞎子,更不愿意给陈友谅卖命,两边形成了鲜明对比。

朱元璋把陈友谅的后路截断,陈友谅也不敢贸然出去,朱元璋又发挥了自己的书信天赋,又写了一封信给陈友谅。

这次是封劝降信,除了一些大义凛然的话,主要目的是劝降,天下英雄,就剩下你我了,又何必自相残杀,你的土地,我已经得到,就算你再来进攻,也不可能得到,哪怕你侥幸逃跑,也不能跑哪去了,赶紧去掉自己的帝号,赶紧投降吧,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陈友谅看了这信,生气之余,也没有回复朱元璋。

朱元璋在线等回复,并且还借机赋诗,可见确实是心情舒畅,志得意满。

从这两封信的书信水平看,朱元璋绝对不是草莽之人,他也不是个文盲,相反,根据我看的后来他写的《大明皇陵碑》,那文采还真不错。就算幼年时识字不多,后来经过他的学习,他的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

所以,千万不要被出身困住,也不要对朱元璋的认识,局限于他的出身,他能在元末明初打败诸多敌人,最后成功登顶,那不是偶然的。

陈友谅不肯投降,又打不出去,鄱阳湖之战就进入了相持阶段。但是局势对于陈友谅不利的是,他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就算出去抢粮食,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终于做出决定,还是逃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陈友谅率领着仅剩的百余战船,往南湖觜的方向跑。但是遇到了朱元璋部队的拦截。眼看南湖觜到不了,就往湖口去吧。朱元璋亲自率兵拦截。

两方的船队打着打着,就打到了泾江口。

本来朱元璋还在做持久战的准备,但是没想到,一个大事发生了,直接就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原来,陈友谅悄悄地换船了,本来想缩小目标,结果运气太差,竟然被流矢射中,贯穿眼睛和头颅而死。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没想到,陈友谅的结束方式,竟然是这样的。

而随着陈友谅的死去,群龙无首,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完成了他对陈友谅的使命,他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到了武昌。

随着陈友谅的死去,不仅仅鄱阳湖大战决出了胜负,整个元末明初的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陈友谅的存在,一直让朱元璋如鲠在喉,这也是他决定先和陈友谅打的关键原因,收拾了陈友谅,免得攻打张士诚的时候腹背受敌。

是时候给陈友谅做出一个评价了,他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对于权力的渴望,是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下去的理由。在他的心里,仁义道德是不存在的,他也不懂人心,他认为暴力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士兵。所以,他气极的时候,视人命如草芥,他斩杀战俘,只因为他愤怒。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人心是极其复杂的,当他斩杀战俘的时候,当他杀掉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的时候,命运也在暗中,为他准备好了,只等那一天的到来。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史料参考:《明太祖实录》《明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