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长子刘肥,本人胆小怕事,为何生的儿子却个个都是野心家?

小小彤儿 2025-04-23 16:07:08

在汉朝皇宫的一次宴会上,刘盈正准备举杯饮酒,突然,吕后猛地一甩袖子,将他手中的酒杯打翻。酒杯落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碎片四散。

刘肥看到这一幕,顿时吓得浑身冒汗,心跳加速,双腿不停颤抖。幸好当时没有椅子,否则他早就从上面摔下来了。

这场宴会其实是汉惠帝专门为刘肥举办的洗尘宴。当时刘盈摔在地上的那杯酒,里面其实下了毒。汉惠帝表面上是在款待刘肥,暗地里却安排了这场毒酒计。刘盈不慎打翻的这杯酒,原本是准备给刘肥喝的。这场宴会的真实目的,就是要置刘肥于死地。

刘肥,汉高祖刘邦的大儿子,日子过得挺窝囊。作为皇长子,他本应享有尊荣,但实际境遇却颇为尴尬。刘肥虽是刘邦亲生,但因母亲身份低微,加上刘邦对他并不重视,导致他在宫廷中地位不高。刘邦去世后,刘肥的处境更加艰难。吕后掌权,对刘邦的其他儿子多有打压,刘肥自然也难逃此劫。他虽然被封为齐王,但实际权力被大大削弱,处处受制于人。刘肥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无奈与压抑,作为皇长子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地位,实在令人唏嘘。

按照传统,皇帝的长子通常被视为太子,理所当然地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但刘肥的命运却不太走运,他的母亲并非正室,而是刘邦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寡妇。

刘邦的行为堪称无德之极,他频繁骚扰寡妇曹氏,用甜言蜜语引诱她陷入感情漩涡。曹氏被他的虚情假意所迷惑,毫无保留地委身于他,期待与他共度余生。然而刘邦从未真正打算娶她为妻,在曹氏怀孕生子后,他便无情地抛弃了她,断绝了所有联系。这种始乱终弃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刘邦卑劣的人品。

刘邦虽然让曹寡妇离开了,但把她生的孩子留了下来,毕竟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刘肥是刘邦私生子,生母不详。作为非婚生子,他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辛。

客观来看,吕雉作为继母对刘肥确实尽心尽力,她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成功将他抚养成人。

尽管他们并非亲生母子,但彼此间依然存在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吕后当时的性格还比较温和,没有后来那么心狠手辣。如果她那时就已经变得残忍,刘肥恐怕连活到成年的机会都没有。她的善良让刘肥得以平安成长,这与她后来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性格转变也反映了吕后在权力斗争中逐渐黑化的过程。

在封建时代,继母虐待甚至杀害非亲生子女的事件并不罕见。作为富家千金的吕雉,若非品德高尚,嫁给刘邦时必然会提出明确条件:拒绝抚养刘肥。

刘邦当时只是个无名小卒,根本没有谈判的资本。但吕雉并没有因此排斥刘肥,反而选择接纳他。假如吕雉对刘肥心存芥蒂,哪怕不直接加害,只要稍加冷落或苛待,刘肥的命运恐怕就会截然不同。

刘邦登基后,吕雉被册封为皇后,然而权力的诱惑逐渐侵蚀了她的良知,使她变得冷酷无情,手段狠毒。刘邦去世后,吕雉掌握了朝政大权,随即对刘邦的子嗣展开了血腥的清洗,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

在刘邦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遭遇不幸。首先遭殃的是赵王刘如意,他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戚夫人的孩子。接着,刘邦的第六个儿子、淮阳王刘友也未能幸免。最后,刘邦的第五个儿子、梁王刘恢同样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些事件标志着刘邦后裔在权力斗争中的悲惨结局。

作为刘邦的长子,刘肥没有被吕后除掉,这确实令人疑惑。究其原因,刘邦忙于征战,四处奔波,很少顾家。在这种情况下,刘肥从小就和吕雉生活在一起,两人相处的时间远多于刘邦。这种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让吕后对刘肥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最终选择放过了他。

刘肥自幼丧母,性格机灵懂事,对继母吕雉十分顺从。时间一长,两人相处融洽,逐渐培养出了真挚的母子情谊。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为帝,他的妻子吕雉随即被册封为皇后。刘邦的长子刘肥,由于并非正室所生,未能获得太子之位,而是被赐封为齐王,从此与皇位继承权失之交臂。

刘肥的日子过得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犯下大错,性命难保。

这次意外纯属我疏忽大意,险些因中毒丧命。

汉惠帝刘盈为了迎接从封地赶来的兄长刘肥,特意在皇宫里安排了一场宴会。两兄弟久别重逢,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气氛十分融洽。见到刘肥一路奔波、略显疲惫的样子,刘盈主动向他敬酒,并且特意让他坐在了主宾的位置上,以示尊重。

刘肥一时失察,未经深思便坐在了主位,坦然接受了弟弟的敬酒。这一行为立刻引起了吕后的强烈不满,她心生除掉刘肥的念头,于是秘密安排人准备了一杯毒酒,意图让刘肥饮下。

就在刘肥准备起身去拿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变化。站在旁边的汉惠帝刘盈,不知是故意还是不小心,竟然比哥哥快了一步,先拿到了那杯下了毒的酒。

吕后见状,心中一紧,立刻站起来,毫不犹豫地伸手一拂,将汉惠帝握着的酒杯打翻在地上。

刘肥瞬间明白过来,吓得脸色苍白,心神不定。但他不敢流露出任何惊讶或不满,反而在众人面前替吕后打圆场:“母后操劳过度,实在辛苦,应该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回到封地后,刘肥仍感到后怕。他听从谋士的提议,将自己富庶的城阳郡作为封地献给吕后最疼爱的女儿鲁元公主。为了进一步讨好吕后,刘肥还将这位异母妹妹尊奉为王太后。

吕后看到刘肥表现得很顺从,这才决定不再为难他。

公元前189年,刘肥在惶恐不安中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年仅32岁。

刘肥这辈子给人印象就是没啥本事,活得挺憋屈。不过老天爷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生的几个儿子可都不得了,个个心气高,干起事来风风火火。

刘肥的处境并非外界猜测的那般糟糕。尽管吕后对他有所打压,但他的生活条件依然优渥。在公元前201年正月,刘肥被册封为齐王,并以临淄作为都城。作为刘邦的长子,加之与吕后之间微妙的关系,刘肥的日常生活相当舒适。

齐国疆域辽阔,涵盖胶东、胶西、临淄等六个郡县,共七十三县。这片土地不仅面积大,而且土壤特别肥沃,农业产出非常丰富,百姓生活富足,经济实力相当强劲。

刘邦在位期间,特别关心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他号召那些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回到齐地,为那里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很快,齐国就发展成为汉初最大、最繁荣的同姓诸侯国。

那时的刘肥,生活可谓顺风顺水,要啥有啥,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他天生性格懦弱,加上刘邦和吕后对他格外照顾,他也就乐得清闲,整天无忧无虑。妻妾众多,他唯一操心的事就是传宗接代,其他一概不管。

刘肥的子嗣相当兴旺,他有十三个儿子被正式记录在案,这个数字比他父亲刘邦还要多出五个。

刘肥在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始终谨慎行事,避免了重大过失,最终得以安享晚年。吕后对他的儿子们也未施加任何压力或迫害。

刘肥去世后,他的长子刘襄继承了齐王的位子,历史上叫他齐哀王。

刘襄继承齐王位后不久,汉惠帝刘盈驾崩,吕后开始掌握朝政。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吕后决定削弱势力过大的刘襄。

公元前187年,吕后执政初期,她采取了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吕后将侄子吕台封为吕王,并将齐国所属的济南郡划归其管辖。这一决策的深层意图在于限制齐王刘襄的势力扩张,防止其可能对吕后政权构成威胁。通过分割齐国领土,吕后有效地削弱了潜在对手的实力,确保自身统治的稳固性。

过了四年,吕后又从齐国划出琅琊郡,封给了汉高祖的远房堂弟、营陵侯刘泽,让他做了琅琊王。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吕后采取了额外措施。她将齐哀王的两位兄弟刘章和刘兴居册封为侯爵,并将他们调往长安。这一举动旨在加强对皇室成员的控制,确保自己的统治不受威胁。通过这样的安排,吕后不仅提升了这两位王子的地位,还将他们置于自己的直接监管之下,从而减少了潜在的政敌。

经过一系列频繁的调整和削减,齐国的领地不断缩水,今天减少一个县,明天撤销一个郡,使得刘襄感到极度不安。这种持续的地盘缩减让他感到如坐针毡,压力山大。

刘襄与刘肥不同,他对吕后并没有任何亏欠。他认为,这天下是祖父刘邦打下来的,理所应当由刘家继承。作为刘邦的孙子,他觉得自己分得一部分江山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他根本不在乎吕后的存在,甚至对她不屑一顾。

刘襄对吕后的行为深感不满,但他并非冲动之人,明白自己暂时无法与吕后抗衡,因此选择低调行事,耐心等待合适的反击机会。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这给她的反对者提供了一个反击的绝佳时机。

刘邦去世后,吕后家族势力迅速膨胀。其侄子吕禄担任上将军,吕产出任相国,两人实际掌控了汉朝的军事和政治大权。吕氏兄弟权力欲望极强,暗中策划夺取刘氏皇位。面对这种局面,刘邦的后代,特别是刘肥的子孙们,自然无法坐视不管。他们深知吕氏家族的野心,决心采取行动维护刘氏江山。

率先提出起兵的是齐王刘襄,他是刘肥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也迅速加入了这一行动。刘章和刘兴居分别担任重要职位,他们共同支持刘襄的反叛计划。这一家族内部的联合行动,为后续的局势发展奠定了基础。刘襄的决策得到了兄弟们的全力支持,显示出家族成员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团结一致。

之前提到,吕后为了削弱刘襄的势力,特意把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调到长安。然而,这一招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起了反作用。刘章的媳妇是吕后侄子吕禄的女儿,原本是吕后派去监视刘章的棋子。但刘章这人本事大,又特别有魅力,结果这个卧底不仅没帮吕后,反而站到了刘章这边,给他传递消息,一起跟吕氏家族斗得你死我活。

刘章性格刚烈,行事果断,从不畏惧权势。即便在吕后掌权时期,他也敢于公开对抗。有一次,他借故逃酒,当着吕后的面,直接处决了她的亲属,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刘邦的老部下周勃和陈平,一直看不惯吕家独揽大权,巴不得早点把吕家的势力连根拔起。所以,吕后没能把刘家皇族彻底压制住,这步棋走错了,反而让吕家倒台得更快。

吕后去世后,齐哀王和琅琊王刘泽联合起兵,剑指长安。此时,朱虚侯刘章因早年奉吕后之命驻守长安,暗中与齐哀王、刘泽呼应,成为他们的内线。三方里应外合,意图夺取长安的控制权。

刘肥的几个儿子巧妙地利用了家族内部的矛盾,与外部势力配合,迅速瓦解了吕氏的统治基础。通过内外夹击的策略,他们成功地将吕氏的势力彻底清除。这一行动充分展示了内部瓦解对于外部强敌的有效性,同时也体现了刘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果断。整个过程不仅迅速而且高效,确保了刘氏家族在权力争夺中的最终胜利。

按照继承顺序,本应由地位最高、资历最深的齐哀侯刘襄继位。然而,琅琊王刘泽和一些朝臣却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颇为牵强,认为齐哀王的舅舅性情凶残,担心他将来可能效仿吕后专权,危及刘氏王朝的统治。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吕后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要是再来一个像她那样的人,之前的努力不就全白费了吗?

这种担忧其实站不住脚。历史上,只有当皇帝本人软弱无能,无法掌控朝政时,才会出现皇后或太后专权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吕后执政时期的汉惠帝,以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同治、光绪两朝。这些案例都说明,后宫干政的前提是皇帝缺乏执政能力。

刘襄和刘章都是性格强势、难以驾驭的人物,他们绝不允许出现另一个像吕后那样掌控全局的局面。这两人都有足够的实力和手段,确保权力不会被他人轻易夺取。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杜绝了任何试图效仿吕后专权的可能性。刘襄和刘章的强势作风,使得朝廷内部不可能再出现类似吕后那样独揽大权的局面。

由于之前外戚专权的教训让大臣们心有余悸,他们对外戚势力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朝廷决定另立新君,最终选择了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刘恒是薄姬的儿子,身份合适,能够避免外戚干政的风险,因此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支持。

薄姬的表现确实让人放心,她并没有像吕后那样把朝廷搞得一团糟。光武帝刘秀对她的评价是:“她处理政务非常稳重,值得信赖。”薄姬在执政期间,保持了朝廷的稳定,避免了内部纷争,这与吕后时期的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秀的这番评语,也反映了当时朝臣对薄姬的普遍认可。她的执政风格以平和为主,避免了权力斗争的激化,确保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汉文帝刘恒以宽厚著称,他对待刘肥的后代采取了怀柔策略。考虑到这些宗室成员在平定吕氏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予他们相应的封赏合情合理。文帝深知,妥善安置这些功臣不仅体现了朝廷的恩德,也有助于巩固统治根基。通过这种安抚手段,他既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又避免了宗室内部的矛盾激化,从而维护了汉初政局的稳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刚上位,就把之前吕后从齐国划出去的城阳、琅琊、济南三个地方还了回去。这事儿说明汉文帝上台后开始调整之前的政策,把被分割的齐国地盘重新合并。这么做一来可以安抚齐国的贵族势力,二来也能展示新皇帝的政治手腕,为接下来治理国家打好基础。汉文帝这步棋走得挺稳,既照顾了地方利益,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刘襄在当年逝世,被追封为哀王。

刘襄去世后,他的长子刘则继承了王位,成为新的齐文王。

汉文帝时期,朱虚侯刘章获封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被授予齐北王爵位。两年后,刘肥的十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这样一来,齐国的藩王中已有三人称王,十人封侯,他们都得到了朝廷的优厚待遇。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态中,新君即位后,往往会对拥有实权的宗室成员采取压制措施。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皇帝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段削弱藩王的势力,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铲除,以消除潜在的威胁。

当时,手握重权的诸侯王大多难以善终,但汉文帝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对待这些藩王相对宽容,没有采取极端手段。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汉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胸襟和智慧,展现了他独特的统治风格。与其他帝王相比,他更倾向于以和平方式解决权力纷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廷的稳定。

刘襄和刘章表现得非常规矩,尽管他们在铲除吕氏势力中立下大功,但并未因未能登上皇位而产生异心或引发动乱。他们安分守己,对自己的王侯生活感到满足,没有试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

君主宽容大度,臣下识时务,刘襄和刘章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吕氏家族被刘氏宗亲视为共同的威胁,他们认为只要彻底清除吕氏势力,将政权重新交还刘氏家族,就实现了核心目标。在他们眼中,只要是刘邦的后裔,无论是哪位子嗣登上皇位,本质上并无差别。

刘肥的第三个儿子,济北王刘兴居,最终遭遇了不幸的命运。

刘恒登基后,对刘兴居颇为优待。公元前182年,刘恒封他为东牟侯。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8年,刘兴居又被晋升为济北王。

刘兴居的两个哥哥并无谋反之意,按理说他也该安分守己,过自己的安稳生活。然而,刘兴居始终对兄长当年立下大功却未能继承皇位一事心存芥蒂,内心充满怨恨。

令人费解的是,当刘襄和刘章还在世时,他并未采取任何行动。然而,就在两人相继去世,汉文帝继位三年,政权已经稳固之后,他却突然起兵造反。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公元前177年,刘兴居趁着匈奴进犯边境的时机,发动叛乱对抗汉朝。汉文帝立即任命柴武为统帅,率军镇压。最终,刘兴居在战败后被俘,选择自尽,其封地也随之被废除。

总的来说,刘肥的怯懦并非没有缘由。他从小由吕后抚养,两人之间情感深厚。吕后不忍心对他采取严厉手段,而刘肥也因养育之恩无法对吕后采取行动,毕竟养育之情往往比血缘关系更重。相比之下,刘肥的后代们则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他们自视为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对任何试图篡夺权力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反击。这种心态正是他们敢于挑战、无所畏惧的根本原因。

刘肥的子孙们目睹三哥惨死,内心愤恨难平,怨气逐渐滋生。到了公元前154年正月,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联合了其他六个同姓诸侯王,公然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在七位反叛的诸侯王中,有四位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子嗣,包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以及胶东王刘雄渠。

最终,这场起义迅速被镇压,齐地的诸侯王族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势力彻底衰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1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