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周期,万亿沪农商行的“稳”与“韧”

老虎财经 2024-09-09 20:20:45

导语:银行业俯仰皆拾的时代已经过去,沪农商行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与时代价值同步,与实体经济共振,推出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不仅稳住了船舵,更在波涛中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正文:

“找到了最合理的投资逻辑之后,无论周期波动如何剧烈,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泰然自若。”——投资大师理查·芒格。

这是投资之道,亦是经营之道。

当下,银行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时代。伴随着上市银行2024半年报的陆续出炉,净息差承压、中收普遍下滑等趋势愈加明显。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表现可圈可点。这当中,农商行龙头沪农商行就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样本。

作为上海的本土银行,融入上海经济大局的同时,沪农商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2024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达到139.17亿元,净利润达到69.71亿元,实现双增长。

在此基础上,沪农商行首度实施中期分红,提升分红率加大投资者回报力度,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不过,无论经营如何变动,沪农商行始终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奋力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刻内涵,为上海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稳字当头,探寻价值创造新路径

银行业数百年历史的一大启示是,跑得快不重要,关键是能否走得稳、走得远。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银行业进入存量阶段。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以不变应万变,通过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高,实现了“稳中有进”的业绩增长。

具体来看,沪农商行收入与利润实现双增离不开坚定的战略决策。

随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对公业务进入“红海化”,而由于零售业务具备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等优势,成为各家银行竞相抢占的“蓝海”。

当前,沪农商行明确将零售金融作为战略“主战场”,整体推进零售金融“九个体系”建设,打造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零售转型持续深化。

截至6月末,该行零售金融资产余额7735.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6.55亿元,增幅3.71%,储蓄AUM余额5328.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2%。

总的来看,截至6月末,沪农商行资产总额达到1.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为7358.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吸收存款本金为1.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5%。

此外,对于仍以资产负债业务为基本盘的银行业来说,风险控制始终是必须要时刻紧绷的一根弦,可以说资产质量越“硬”,市场信心就越“足”,银行价值就越“高”。

从沪农商行的半年报中关于风险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该行资产规模上台阶并非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而是在保持规模、效益增长的同时,秉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质量稳健提升。

自上市以来,沪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截至6月末,沪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0.97%,远低于1.56%的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以及3.14%的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此外,截至6月末,沪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为17.1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68%,拨备覆盖率为372.42%,均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沪农商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与时代要求相辅相成的经营基本面,同时也体现在非常显著的高分红价值。

该行2024年半年报显示,2024年中期向普通股股东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2.39元(含税),现金分红率达33.07%,较2023年度分红率提升近3个百分点。

待本次分红完成后,沪农商行自2021年8月上市以来便已分红4次,累计分红约146.6亿元(含税),相当于其IPO募集资金总额的1.71倍。

在如今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确定性的资本市场环境中,沪农商行的“高分红、高股息”价值突显,或将继续驱动股价和市值进一步走高。

全程护航,为实体经济“输血补气”

不同于国际上对银行业功能的理解,中国银行业承担着特殊使命,它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推动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成为金融强国的关键力量。

回望过去,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行业“价值核心”伴随时代进程不断焕新的历史,而银行业的发展也与时代价值的实现相辅相成。

在这一背景下,沪农商行以上海为“根据地”,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地区,将“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

截至6月末,该行公司客户融资总量达60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0亿元,增幅5.39%。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914.96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近20%;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400.36亿元,较上年末净增200.09亿元。

不过,实体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方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说的,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而在实现诸多成果的背后,我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之间堵点仍较多。

此外,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首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银行持续贯彻“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服务理念,科技金融业务迈入发展新阶段,实现快速增长,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名片,加强赋能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85.56亿元,突破千亿大关,较上年末增长160.41亿元,增幅17.34%;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3966户,较上年末增加691户,其中,1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93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该行授信客户,授信余额分别为88.76亿元、416.02亿元,贷款余额分别为77.74亿元、358.24亿元,贷款余额位列上海市同业前列。

除了科技金融外,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上升,如何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环保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成为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家将绿色金融摆在重要位置的农商行,沪农商行近年来一直在该领域谋篇布局,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以金融力量推动绿色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然,数据是最好的体现。今年上半年,该行绿色信贷余额747.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70%;表内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34.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60%;表外理财投资绿色债券余额26.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91%;绿色租赁余额138.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11%。

躬身笃行,构筑普惠金融基本盘

回眸沪农商行改制成立的十九年间,从最初的一颗种子到如今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沪农商行经营规模在增长、业务范围在扩大、资产质量在优化、金融科技在升级,唯有以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初心未改。

沪农商行就在这“变”与“不变”的守恒中,牢记姓“农”不忘“农”,始终以“金融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为原则,牢牢扎根基层,实现了对全市郊区100多个乡镇150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截至6月末,沪农商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820亿元,普惠小微客户数超过5万户,涉农贷款余额超670亿元,服务涉农经营主体及农户2.4万户,始终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金融支持把资金精确送到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一线领域至关重要,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只有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才能更大潜力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

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沪农商行聚焦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支持包括“白鹤草莓”“练塘茭白”“亭林雪瓜”等一系列地理标志农产品。

此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广袤沃野”。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介入新质生产力要素、融合新质生产力动能,是实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关键一招,也是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一环。

面对这个“必答题”,沪农商行快速响应,深入研究。从浦东新区“张江种谷”、奉贤区“农业科创谷”、崇明区“农业硅谷”切入,着力打造具有沪农商行特色的“农业科技”品牌。

以上海HC公司为例,据了解,该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应用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提升农业作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自该企业进驻青浦北斗园区,沪农商行便与其展开对接,经过多次走访并了解到该企业的融资需求后,今年上半年,沪农商行针对其农业科技“轻资产、硬科技”的特点,通过信用方式实行综合授信,为HC公司量身定制了一套专属的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这不仅解决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资金瓶颈,还促进了精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2024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沪农商行2023—2025 年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一年。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将继续秉承初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挑战,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迎接新周期,在践行责任中绽放沪农商行之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