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秦和赵是七雄之首,他们杀死武安君白起、李牧,但结果完全不同,秦国一统六国,赵亡,为何结果不同?
首先是将领,秦国是人才最多的国家,而赵却是最缺的。
秦国击杀“杀神”白起,击杀王翦,击杀王贲,击杀蒙恬,击杀李信,击杀蒙骜,击杀蒙武,击杀章邯,甚至可以说,有没有白起,都是一样的。秦国灭亡之时,对人才的优待也很好,所以六国的人才都被他招揽过来,李斯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之下,赵国方面,除李牧外,尚无一人可堪一用,廉颇已被迫流亡,文臣蔺相如又病死,缺兵少将。
白起
其次是秦国的国内形势,赵国则是四面受敌。
秦国后有稳固之地,可与韩赵魏三晋周旋,退可调息,又有函谷关作咸阳之险,万夫莫开之险。那时秦国已将巴、蜀都收服,又将义渠国纳入囊中,后继无忧。而赵国却是四面受敌,北面有林胡、娄烦等少数民族,南面是韩魏,东面是燕国和齐国,西边是强秦。可以说,赵国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因为他们要面对那么多的敌人,还要面对那么多的敌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休息,也没有时间去恢复自己的实力。
第三,秦国的综合实力,比赵国强了一点五倍,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秦孝公时期,秦国实行商鞅改革,实力大涨,击败魏国,称霸一方,不仅大力发展军队,还在农业、商业等各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体系。秦国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在所有国家中,都是最强的。相比之下,赵国最出色的赵武灵王,则以“胡服骑射”为主,以提升军力为主,改革没有“商鞅变法”那么彻底,所以,他的国力,根本无法与秦国相比。秦国的实力,在那个时候,大概是赵国的一点五倍,这个时候,赵国应该团结一致,重视人才的培养,未必没有与秦国一战之力,若是为了杀死武安君李牧,而自毁长城,那就真的是咎由自取了。
李牧之军
最后,他又将白起、李牧这两个武安君,作为对比,来分析一下这一战的效果。
白起,秦国武安君,中国历史上,除了孙武和吴起之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30余年来,先后击败魏韩两国联军,楚国都城郢城沦陷,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大军死伤四十万。白起是秦国四将之首,后来因秦昭襄王猜忌,自刎而死。
李牧是赵国仅存的一员大将,号称李牧死赵国亡。在中国战争史上,他以步兵大队歼灭了大量的骑兵,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使秦国屡屡大败。冯唐对李牧的评价是:“廉颇,李牧耳,是我生平仅见。”
这两个人,都是被自己的君主害死的,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秦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就算没有白起,也有王翦这样的大将。而赵国,在李牧死、赵国亡、李牧已死后,赵国若无人能担此重任,终有一日会为秦国所灭。秦和赵两个人,都把武安君给宰了,结果完全不同。
秦始皇(秦始皇)
由此可见,一国之兴衰,不能系于一人之手,而应着力于培育、吸纳、发展人才,提高国力。否则,一个有才能的人死了,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机。所以秦昭襄王杀死白起,并没有给秦国带来多大的影响,最终秦始皇一统六国,赵王因为杀死李牧,将会面对亡国灭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