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敬礼娃娃感动中国,现在少年长成,记者却在9年前去世

婧婧评娱乐趣事 2024-12-01 05:24:40

谁能想到,2023年北京大学迎来的这位新生,就是当年那个在汶川地震废墟中,向解放军敬礼的"敬礼娃娃"郎铮。

15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被救出时虚弱地举起右手的三岁小男孩,如今已经以637分的高考成绩,成为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走在北大的校园里,郎铮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但和普通学生不同的是,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

在国际关系学院的课堂上,他不仅专注听讲,更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下课后,常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一起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为自己立下的目标不断努力。

"我想成为一名公务员,为人民服务。"面对媒体采访,郎铮的回答朴实而坚定。这个愿望,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内心最深处的感恩。

15年前的那场灾难,让他深深体会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那些不顾危险冲入废墟的解放军战士,那个发现并救助他的记者杨卫华,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服务人民的种子。

在北大的校园里,郎铮经常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活动。国际政治、外交事务,这些专业领域的话题总能让他兴致勃勃。

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个来自地震灾区的男孩选择这样的专业有些意外。但对郎铮来说,这正是他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该有这样的担当。"郎铮常常这样说。确实,从废墟中获救的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

但在这看似平静的求学生涯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感恩与传承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15年前说起,那是一个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日子。而对于郎铮来说,那更是一个注定要铭记一生的时刻,因为正是在那一天,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记者杨卫华。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这个原本平静的春末午后,谁也没想到灾难会来得如此突然。那天,郎铮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幼儿园里度过着普通的一天。

午休过后,孩子们正在户外游乐区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幼儿园的上空。

然而,欢乐的时光戛然而止。地面开始剧烈摇晃,墙壁发出令人心惊的响声。短短几分钟内,幼儿园轰然倒塌,郎铮和其他孩子们被困在了废墟之中。

黑暗中,只有他微弱的哭声在回荡,像是不愿意被命运打败的倔强。

就在这时,记者杨卫华成了改变郎铮命运的关键人物。作为第一批进入灾区的新闻工作者,他带着相机和简单的救援物资,在废墟中穿行。

正是他,第一个听到了郎铮的哭声。

"能不能看见我的灯光?"杨卫华的声音穿透废墟。

"我看见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回应着。

那一刻,杨卫华的手电筒光照到了废墟缝隙中露出的一只小手。他立即呼叫附近的解放军战士前来救援。救援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搬开每一块砖瓦,生怕伤到废墟下的孩子。

终于,当最后一块瓦砾被移开,满身灰尘、左手受伤的郎铮被救了出来。就在医护人员准备为他进行检查时,这个年仅三岁的小男孩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动作——他虚弱地抬起右手,向解放军战士们敬了一个礼。

这个画面,被杨卫华及时按下快门记录下来。这个不标准却真诚的敬礼,瞬间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好样的,小战士!"有战士红着眼眶说道。

这张照片很快传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敬礼娃娃"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汶川地震中最温暖的记忆之一。照片不仅入选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还获得了纪实类金奖。

然而,杨卫华获得的十万元奖金,他一分钱都没留给自己。他把全部奖金捐给了当时正在重建的北川县,用于灾后重建工作。

这个细节,直到多年后郎铮才知道,也让这个故事又多了一份动人的温度。

这个不经意间拍下的瞬间,不仅记录了一个孩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

2015年2月26日,这个注定让郎铮心碎的日子。当父亲把那个噩耗告诉他时,少年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拍下"敬礼娃娃"照片的杨卫华叔叔,因肝癌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

那一刻,郎铮只觉得心里空了一大块,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这成了他心底最深的遗憾。

"杨叔叔走得太突然了。。。"面对这个消息,郎铮久久说不出话来。记忆中那个总是笑呵呵的杨叔叔,那个把他从废墟中发现的人,那个将十万元奖金毫不犹豫捐给北川县的好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天,郎铮依然会红了眼眶。他总是想,如果能再见杨叔叔一面,他要告诉杨叔叔:您放心,当年那个在废墟里哭泣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了,而且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许正是这份遗憾,让郎铮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准时来到杨叔叔的墓前。站在墓碑前,他会一件一件地讲述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仿佛杨叔叔还在听他诉说。

"杨叔叔,我的成绩又进步了。"

"杨叔叔,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杨叔叔,我一定会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这些话语,带着少年对恩人深深的思念和感激,在清明的春风中轻轻飘散。虽然杨叔叔没能等到他考上北京大学的好消息,没能看到他朝着梦想一步步前进,但郎铮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有杨叔叔当年那个瞬间的指引。

生命中有一些遗憾,永远都无法弥补。但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对郎铮来说,杨叔叔不仅是他生命中的救命恩人,更是指引他成长的一盏明灯。

虽然这盏灯过早地熄灭了,但它照亮的方向,却永远指引着郎铮前行的道路。

十五年,足以让一个在废墟中获救的三岁孩童,成长为一个怀抱理想的北大青年。这些年里,郎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年那个稚嫩敬礼的分量。

在校园里,郎铮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那个用637分考入北京大学的高分,不是偶然,而是他多年努力的积累。

对他来说,好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报答曾经救过他的人,报答这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社会。

课堂上的郎铮,总是格外认真。国际关系这个专业,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有些枯燥,但在他眼里却充满了无限可能。

每当参与课堂讨论时,他的发言总能引发同学们的共鸣。课后,他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讨论国际时事。

"我选择国际政治专业,是因为想了解更大的世界。"郎铮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就像当年那些救援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奔着一个目标去救人。

这让我明白,要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与老师、同学的日常交流中,郎铮经常分享自己对公共服务的理解。他说:"当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付出,才让像我这样的灾区孩子有了重生的机会。

现在,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用所学回报社会。

从一个懵懂的"敬礼娃娃",到如今立志成为人民公仆的大学生,郎铮的成长轨迹里写满了坚韧与感恩。那个当年的敬礼,不再只是一个可爱的画面,而是化作了他心中永恒的信念——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就像曾经温暖过他的那些人一样。

"杨叔叔可能不知道,他不仅救了我的命,还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每每说起这些,郎铮的语气里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怀念,"我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延续他的脚步。

也许,这就是生命最美的接力。十五年前的那个敬礼,不仅定格了一个感动的瞬间,更播下了一颗向善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正在郎铮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从2008年的汶川废墟,到2023年的北大校园,郎铮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获救男孩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传承的动人故事。

那个"敬礼娃娃"的照片,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但谁能想到,故事远不止于此。拍下照片的杨卫华把获得的十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北川县,却在2015年悄然离世。

而当年那个被救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立志要成为一名服务人民的公务员。

这段跨越十五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传递。杨卫华用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为这个社会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画面。

而郎铮,则用自己的成长和努力,让这个充满温度的故事继续延伸。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看望永远离去的杨叔叔,诉说着自己的点滴进步,仿佛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从一个稚嫩的敬礼,到立志服务人民的坚定选择。郎铮用实际行动证明,人性的光芒可以代代相传。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郎铮真的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心中还存有善意,就永远有希望。

而这个希望,正在通过郎铮的故事,继续温暖着这个世界。

0 阅读:4

婧婧评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