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泽东看望恩师,塞给师母500元钱遭质问:你哪来那么多钱?

定哥讲历史 2024-10-10 15:04:33

1955年初夏,毛主席回湖南视察,湖南省委特意安排了省教育厅副厅长周世钊陪同。周世钊是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好友,更是同住一个寝室的好兄弟。

老同学相见,不免说起湖南话,聊起少年时。毛主席向周世钊打听旧日师生的近况,周世钊眉头一皱,告诉毛主席,大家都好,只是杨先生现在重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了,医生说,他可能时候不多了。

他们口中的杨先生,是毛主席的恩师杨树达,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只比毛主席大八岁,回想当年师生们在一师的时光,杨先生何等意气风发,奈何岁月不饶人,如今杨先生已是个七旬的病弱老人了。

毛主席马上调整了行程,第二天便和周世钊一起去了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学院。不等卫士敲门,毛主席动情地用湘潭话喊了起来:“杨先生!杨师母!”

杨先生患的是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见到“润之”来了,激动得呼吸越发急促吃力。毛主席问候了杨氏夫妇后,将一个小包裹递给了师母,里面是治支气管炎的新药和500块钱。

杨师母推辞不收,卧榻上的杨先生却奋力地撑起身子,严厉地问毛主席:“你哪来的这么多钱?”当时全国刚实行工资制,杨先生知道,按毛主席的行政级别,工资也就400出头,500块钱在当时对全国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毛主席马上像个学生一样诚恳地解释,这钱是自己的稿费,送给先生治病用的,药也是国家新研制的特效药。周世钊也在旁边帮忙劝,杨先生才授意杨师母收下,情绪也好了起来,还当场就打开那包药吃了。

但是由于这一起一伏的情绪波动,杨树达呼吸急促起来,咽喉里发出拉风箱一样的声音,继而剧烈地咳嗽。周世钊忙去帮杨先生拍背,毛主席弯腰拿起痰盂,去给老师接痰。

杨先生咳得说不出话,只能冲毛主席摆手。卫士见状,要去接毛主席的痰盂。毛主席却说:“杨先生是我的老师,不是你们的老师。我给我的老师倒痰盂,这是我们祖宗规定的原则问题哩!”

1936年,毛主席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曾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

一师的岁月,是毛主席毕生难忘的时光。那里有他毕生尊敬的老师: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还有教他文字学的杨树达。

当年,毛主席与杨树达,是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毛主席十分敬仰杨树达的学识,杨树达也欣赏勤奋好学的少年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胸襟。杨树达在那时还送给毛主席一个雅号,毛逸仙。逸仙是孙中山的字,由此可见,杨树达对毛主席有多高的评价和期望。

在杨树达的课堂上,毛主席是最积极最认真的一个。但有一次,毛主席却一直趴在课桌上,杨树达走过去一摸额头,发现他在发高烧。当时毛主席已经患重感冒多天了,舍不得看病,一直硬挺着。

下课后,杨树达将毛主席带回自己的家,杨师母马上去请来了医生,又亲自煎药端到他跟前。他们如兄嫂般的关怀,让毛主席铭记一生。

1919年,毛主席在湖南发起了“驱张运动”,被军阀张敬尧欺压祸害或的湘民纷纷响应。为了将声势扩大到全国范围,毛主席等人组成了代表团,到北平、上海、武汉、广州和本省的重要城市去争取支持。

杨树达第一个加入了他的代表团,并参与组织了一师教师罢课。代表们分头去各大城市奔走,杨树达和罗教铎,选择了当时形势最复杂的北平。

到北平后,杨树达和毛泽东等人向总统府、总理府递交状纸,控诉张敬尧为祸湖南的累累罪行,但北洋政府是军阀的政府,对师生“闹事”不予理睬。

“驱张运动”耗时近一年,毛主席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故——父母先后病逝,但他依旧没有退缩,更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1920年初,代表团成员和在京的湖南学生发起最后一次请愿,北洋政府派出军警,在新华门前与游行师生相持了三个多小时,最终决定选出几个学生、教师、公民代表进入国务院请愿。

毛泽东和杨树达都在其中,杨树达率先发声,痛斥政府对民声民意置之不理。经过不懈努力和坚决抵抗,张敬尧在当年年中被驱逐出湘,毛主席组织的“驱张运动”取得了胜利。在这次胜利中,毛主席与杨树达的情谊得到了并肩战斗的升华。

但从此后,二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杨树达留在北平任教,毛主席回湖南进行革命活动。杨树达关心革命,也关心毛主席,每天看报纸,去寻找与他的动向。知道了他领导起义,上了井冈山、率领着红军长征。战火中锦书难托,他只能到处打听毛主席的动向和安危,时刻为他担心。

抗战胜利后,杨树达回到湖南大学任教,刚一到任就向校长打听毛主席的情况。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他从广播里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高兴得当场赋诗相贺。

毛主席也从解放后就开始打听老师的情况,五十年代初,二人开始通信。毛主席给杨树达的每封信,都尊称他为“遇夫先生”,遇夫是杨树达的字。

1954年,毛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一同到长沙视察,趁此机会将杨树达接来同住。这一次相见,他们已阔别34年,毛主席握着恩师的手用湘潭话说:“尚相识否?得君二信,曾作一复。”

杨树达热泪盈眶,他明白,毛主席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他没有忘记家乡,也没有忘记当初跟他学习古文的点点滴滴。

1955年,毛主席和周世钊探望病重的杨树达,临走前还跟杨树达说:“下次来长沙,我再来看您”。但杨树达没有等到下次,几个月后,他病逝于岳麓山下。

参考文献:

《人文杂志》1993(05)《毛泽东与杨树达》

202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