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几次下决心扣押毛主席,为何最终没有行动?

历史详说官 2025-03-31 21:30:18

1945年8月,蒋介石在14日、20日、23日三次向延安发出邀请,希望能就国内各种问题和毛泽东面商。

期间,斯大林也两次给延安发电,说:“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际国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承担?你到重庆去同蒋会谈,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美国大使赫尔利也两次来电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到延安迎接。在离开延安前,毛泽东对重庆之行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准备做班房……如果是软镜,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情……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所以重庆可以去,必须去……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毛泽东年谱》)

8月28日,毛泽东在赫尔利大使和蒋介石代表张治中陪同下抵达了重庆,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初次谈判结果并不顺利,当时周恩来提出了11条谈判要点,赞成和平建国,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这些蒋介石自然满意,但是其中的第9条和第10条:重选国民大会、各党派参加政府,解放区部队编成48个师,却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尤其是48个师的部队编制,大大超出了蒋介石所提的12个师的目标。周恩来一度把部队的编制缩减到了28个师,蒋介石还不满意,要求最多只能有20个师。此时的谈判陷入了僵持阶段,蒋介石干脆带着夫人宋美龄去了西昌疗养。在前往西昌的飞机上,蒋介石读到了一篇路透社采访毛泽东的报道,其中毛泽东提到如今的解放区已经拥有120万以上的部队和220万的民兵,分布于中国各省,意思大概是只给20个师的编制实在过于苛刻。

蒋介石看到这篇报道后,联想起解放区的部队如此之多,不禁怒火中烧,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政府一再劝导退让,总不能餍其无穷之欲壑,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看得出来,蒋介石真的生气了,“审治”二字,更是透露出他使用“非常规办法”解决谈判问题的心思。让蒋介石陷入犹豫的是美苏两国的态度。他在日记本的“注意”栏下写道:一、赫尔利有保证毛泽东安全的函电,美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应该加以研究;二,俄国的表示如何,也应该切实研究。时间来到10月1日,共方提交的文件中提到了毛泽东来重庆的安全问题以及赫尔利的安全保证,蒋介石看后在日记中写道:本国商谈,却要外人保证。赫尔利“即使为其保证,亦已失效也”,“此为内政问题,无论任何外人,不能干涉我政府对内乱犯之处治”。此时的蒋介石,甚至想到了不顾美国人的面子,强行扣押之类。因为就在这一时期,蒋介石成功地软禁了龙云。龙云,人称“云南王”,长期统治云南,蒋介石在这一年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重庆,担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闲职。为了防止龙云不肯赴任,10月3日,蒋介石下令让杜聿明的军队包围了云南政府,控制了昆明,几天之后,龙云果然乖乖到了重庆上任。

龙云事件的解决,给了蒋介石更大的信心,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时不必在意苏俄的态度,整顿内政,巩固统一才是第一要务。如果苏联以此为借口,强占我东北,扰乱我新疆,此乃其一贯政策,“不有此事(注:指强行扣押),亦必不免也。”他甚至说,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新疆暂失,东北未复而已,而本部之内,只少可以统一矣,此乃天予之时也。”然而,到了10月6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后悔了,他说:“对共问题,慎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借口,或因此再起纷扰……”很显然,蒋介石还是忌惮美苏两国的态度,也忌惮解放区的部队和国统区的各党派。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变,之前的谋划一下子全部放弃。当天中午,蒋介石在和部下讨论毛泽东离开重庆的时间问题时表示:“立允其速行,以免其疑虑。”10月11日,蒋介石派陈诚到九龙坡机场为毛泽东送行。10月1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断定其人(注:指毛泽东)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蒋介石的这段话有多么好笑。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