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嘉诚卖港口事件,看商业与国家利益的天平。在2025年3月,一则消息如巨石投入舆论的深潭,激起千层浪。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出售给贝莱德-TiL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

此消息一经披露,迅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与热议,其中蕴含的商业、政治、战略等多层面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从商业经营角度来看,李嘉诚这一决策实在令人费解。长和集团的港口业务,过去一直是其重要的营收板块。
在2024年,全球53个港口贡献了近453亿港元收入,较2023年增加11%,吞吐量上升6%,达到8750万个标准货柜。
即便全球海运贸易增速有所放缓,港口业务利润率有下滑趋势,但远未到要壮士断腕、全盘抛售的地步。

从常规商业逻辑出发,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若要出售如此庞大且核心的资产,通常会采用全球招标的方式,吸引众多买家竞价,从而获取最高的出售价格 。
然而,长和集团却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跳过了公开透明的招标程序,这无疑背离了正常的商业操作流程,难以让人信服这仅仅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量。
从行业布局层面分析,这一交易的影响更为深远。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世界桥梁”,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21% 。
长和集团掌控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不仅拥有至2047年的特许经营权,还承担着巴拿马运河两端39%的集装箱吞吐量 。
一旦这些港口被美国企业控制,将对全球海运贸易格局,尤其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往来产生巨大冲击。

中国货轮的通行可能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运输成本可能上升,运输时效难以保障,整个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将遭受严峻挑战 。
这对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的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再将目光放到国家战略与民族利益的高度,这一交易的负面影响愈发凸显。
美国一直对巴拿马运河虎视眈眈,特朗普刚就职美国总统便宣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甚至不惜动用军队 。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和集团将巴拿马港口出售给与美国政府关联紧密的贝莱德财团,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国务院港澳办多次发文强调,这一交易绝非普通商业行为,美国将借此推行霸权,中国在此的航运贸易势必受制于美 。
伟大的企业家,心中必然有民族利益这杆秤,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当以国家利益为先。而李嘉诚此番操作,显然漠视了国家战略利益,让国人深感失望与愤怒。
面对这一备受争议的交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迅速回应,明确表示注意到此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 。
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坚定决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规定,即便交易发生在境外,只要对国内市场竞争产生限制影响,中方有权介入调查 。
这一交易涉及全球6%的海运贸易流量,影响了中国21%的货轮通行权,还涉及约4000万条中国货轮航行数据的移交,无疑对中国市场竞争和国家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
如果市场监管总局认定该交易存在垄断嫌疑或损害国家利益,交易很可能泡汤,长和集团不仅拿不到预期的190多亿美元,还可能面临股价暴跌等严重后果。

值得庆幸的是,各方力量已经开始行动,努力阻止这一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港媒《大公报》连续发文批判,言辞犀利地指出这一交易“助纣为虐”“漠视国家利益” 。
国务院港澳办多次转载相关评论,向李嘉诚提出告诫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也发文批评,强调商人不能误信“商人无祖国”,一切“在商言商” 。
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要求外国政府为企业提供公平环境,反对胁迫施压手段,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回应称,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 。
此外,中方派高官访问巴拿马,就中巴合作把脉定向;接见黑石集团总裁,积极寻求破局之法;中远海运也表态对关乎国家利益的战略资源感兴趣 。
这些行动都表明,国家不会坐视危害国家战略利益的交易发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捍卫国家利益。
在这场商业与国家利益的博弈中,李嘉诚及长和集团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商业利益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
任何试图挑战国家底线、损害民族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希望长和集团能够悬崖勒马,重新审视这一交易,以国家利益和行业稳定为重,做出正确的抉择。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只有在国家的坚实后盾下,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
我们期待着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让国家利益得到维护,让行业发展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