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历史上,有不少高寿的人物,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去世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活了92岁,在近一个世纪的寿命中见证了众多的三国人物去世,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都有哪些人物。
1、公元184年,司马孚4岁,张角去世公元184年,司马孚4岁,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去世。张角是东汉末年太平道的创始人,他最初以传授弟子法术和咒语,后来通过符水治疗病人,在全国八个州聚集了数十万信徒,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号召全国各地的信众一同起义,但不久张角便被北中郎将卢植打败,逼得退守广宗,不久就在广宗病逝。这次起义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动摇了东汉的国本,各地诸侯也开始纷纷自立,东汉开始了灭亡倒计时。
2、公元189年,司马孚9岁,汉灵帝病逝汉灵帝刘宏是东汉第十二位皇帝,上位后采取了诸多措施挽救王朝,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其卖官鬻爵等行为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加上他在位期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的国本被动摇,汉灵帝也开始摆烂,最终于中平六年(189年)病逝,终年33岁。
汉灵帝3、公元192年,司马孚12岁,董卓被杀董卓是凉州人士,东汉末年权臣,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引董卓入京,不料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又杀掉宦官,掌控了朝廷大权,而后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而后董卓更是僭越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后来董卓遭到众多诸侯的讨伐,191年被孙坚击败西逃长安,192年司徒王允设离间计,成功挑拨吕布杀死董卓,董卓全族亦被诛灭。
4、公元199年,司马孚19岁,袁术呕血去世袁术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在汉末也成为一路诸侯,他与自己的哥哥袁绍不对付,后来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公元197年袁术登基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袁术5、公元200年,司马孚20岁,孙策遇刺身亡孙策是孙坚的长子,自小就跟着孙坚南征北战,孙坚被杀后,孙策暂时依附于袁术,不久孙策瞅准时机,以传国玉玺为诱饵,带着几个家将离开袁术回到江东创业,在几年的时间里孙策统一江东地区,公元200年孙策外出打猎时被为其所诛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伤,不治身亡,年仅25岁。
6、公元202年,司马孚22岁,袁绍病逝袁绍是汉末三国前期最大的诸侯,他也是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时他被推举为盟主,后来他更是坐拥冀、并、青、幽四州,天下九州他占其四,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200年,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所败,从此一蹶不振,202年在忧愤中去世。
袁绍7、公元217年,司马孚37岁,司马朗去世司马朗是司马孚的大哥,在曹操的征辟下做过不少官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最终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8、公元219年,司马孚39岁,司马防去世司马防是司马孚的父亲,他耿直公正,颇有威仪,多次赞扬曹操并举荐他,可是他或许也没有想到日后自己的子孙会夺了曹家的天下,是他推荐了曹操,成就曹家日后的天下,而最后也是他的子孙夺了曹家的天下。
9、公元220年,司马孚40岁,曹操病逝曹操是汉末最大的一个权臣,他虽然起点不高,但是在多年的征战中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袁绍等势力,统一 北方地区,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而且他的政治地位也很高,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在出行礼仪上已经是天子的规格。就连汉献帝也只能听从他,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66岁,不久曹丕代汉建魏,结束了大汉四百年的统治。
曹操10、公元223年,司马孚43岁,刘备病逝刘备是一个励志的典型人物,因为自身条件有限,他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执意伐吴,结果被东吴给打败,最终于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终年63岁。
11、公元226年,司马孚46岁,曹丕病逝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和丞相之职,不过曹丕可没有曹操那么有耐心,很快就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代汉建魏,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不过曹丕似乎注定不能长寿,他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12、公元231年,司马孚51岁,曹真病逝曹真是三国曹魏名将,早年丧父,被曹操抚养长大,曹丕继位后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后来又被调到东南抵御东吴,他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的军事将领之一。曹丕去世前遗命曹真为辅政大臣之一。公元231年曹真因病去世。
曹真13、公元234年,司马孚54岁,诸葛亮和刘协病逝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军师,之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234年在五丈原病逝。
刘协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自继位之时起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先后被董卓、曹操等人控制。220年曹丕逼迫刘协禅位,不过刘协也没有被曹丕所杀,反而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在封地内仍然可以祭祀汉朝正朔,由此刘协在封地内度过后半生。
14、公元239年,司马孚59岁,曹叡病逝曹叡是曹魏几个皇帝中能力比较出众的一个,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防御东吴、蜀汉的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使得曹魏王朝达到全盛时期。但是他统治后期也开始变得大兴土木,骄奢淫逸,最终于239年去世,然而因其临终托孤不当,导致日后朝政动荡,最终政权旁落司马氏。
曹叡影视形象15、公元249年,,司马孚69岁,曹爽被杀曹爽也是曹魏名将,曹叡病危时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从此势倾四海,声震天下。有了权势在手,曹爽也开始变得跋扈起来,起居自比皇帝,并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曹爽即被司马懿加以谋反之罪而被屠灭三族。
16、公元251年,司马孚71岁,司马懿去世司马懿是司马孚的二哥,有“狼顾之相”,早在曹操时期就被曹操征辟,但是他先是拒绝了曹操,后来才出来做官,后来他就一直做曹魏的官,最终在曹叡病逝前被任命为托孤大臣,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掌控曹魏大权,两年后司马懿去世,终年72岁。
司马懿影视形象17、252年,司马孚72岁,孙权病逝孙权自18岁执掌江东,统治了江东半个世纪,在几十年的统治生涯中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不过晚年在立太子一事上他摇摆不定,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0岁。
18、公元255年,司马孚75岁,大侄子司马师去世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也是司马懿很好的一个助手,在司马懿死后接管其军政势力,独揽朝廷大权。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48岁。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19、公元260年,司马孚80岁,曹髦被杀应该说曹髦是曹魏历史上很有骨气的一位皇帝,因不满司马昭擅权,欲以武力铲除司马氏,恢复皇权。公元260年,曹髦亲率卫士、奴仆数百人,擂鼓往攻司马昭府中,途中与司马昭心腹贾充所率军队相遇交战,曹髦身先士卒,被贾充麾下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曹髦被杀后,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首枕其股(将曹髦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不知道这是不是司马孚的肺腑之言。
20、公元264年,司马孚84岁,钟会战死钟会是曹魏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是曹魏灭蜀的主要功臣之一,原本钟会与邓艾都是灭蜀的将领,但是钟会妒忌邓艾的功劳,于是诬陷邓艾有反状,使其被捕,于是钟会独平蜀汉,然后就有了造反之意,欲倚姜维割据蜀地,最终部将发动兵变,钟会被乱兵所杀,时年四十岁。
钟会影视形象21、公元265年,司马孚85岁,二侄子司马昭去世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论能力确实不如司马师,在司马师去世后接掌了他手中的权力,260年,魏帝曹髦遇弑后,拥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263年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灭亡蜀汉,受封晋公。264年进爵为晋王,此时司马昭的权力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俨然有取而代之的能力。不过次年司马昭就去世了,终年55岁。
22、公元271年,司马孚91岁,刘禅去世。刘禅是三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一共在位41年。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由诸葛亮辅政,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当了30年的皇帝,在位后期宠信宦官黄皓,不理朝政,使之得以影响朝政,公元263年邓艾、钟会等人带兵灭掉蜀汉,刘禅率众出降,被司马昭安置在洛阳,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5岁。
小结:
自公元180年到公元271年,司马孚历经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魏帝曹芳、魏帝曹髦、魏元帝曹奂、晋武帝司马炎三代九帝,期间去世的名人数不胜数,上述所列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些名人。
结果司马家的作恶最后开启五胡乱华,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了
可惜前期司家的長壽就是為了將來滅族贖罪,天道好輪回[点赞]
还是能力不行,曹操创业初期真是大争之世,如他大哥,二哥出人头地,曹操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他确实废材不堪大用。
司马孚太虚伪
司马孚比司马懿更加是个老乌龟
司马让誓言一文不值,公开弑君自食其果被灭族。
永远不要做第一个开先例的人,如果你承受不起代价的话[得瑟] 业力会报应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