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画春宫图、写艳诗糊口,唐伯虎一生只有惨,没有风流

亦融正直云朵 2024-08-16 10:16:35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苏州府吴县人,明代画家、文学家,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自小聪颖,二十九岁就考中解元。然而身世坎坷,少年时父母、妻子和妹妹相继离世,只与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中年被牵涉进一场糊里糊涂的科场舞弊案中,入仕无门。晚年丧子,穷困潦倒。一生行为怪诞,近于癫狂。

作者:国馆

明弘治十一年(1498)秋,正是三年一度的乡试举行时间,明南直隶各地寒窗苦读的士子纷纷涌入南京赶考,六朝金粉的南京城,骤然变得异乎寻常的喧闹。

传说当时南京城里有个妓女颇有文才,平常也喜欢和文士结交,有“诗妓”的雅号。

这天“诗妓”正一身锦绣,倚靠在秦淮画舫的栏杆前,抬头看见一个身穿破衣、缩头缩脑的贫寒士子正从河岸边走过,忍不住哂笑出声。

那贫寒士子看见她笑自己,当即对她扬了扬手,出口道:“倚楼何事笑嘻嘻?”

诗妓果然有文采,脱口回他:“笑你寒儒穿布衣。”

士子不甘示弱地接道:“锦绣空包驴马骨,那人骑过这人骑。”吟罢哈哈大笑而去,留下诗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羞怒交加可又无可奈何。

这个贫寒士子并不是别人,正是名满吴越的大才子唐伯虎。

此时的唐伯虎家中也还不贫寒,他只是刻意打扮成寒酸模样戏耍玩闹而已。

这段逸闻趣事真假不可考。但唐伯虎行事怪诞、离经叛道的性格却是真。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

满怀希望的开篇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伯虎出生于苏州吴县。因出生在庚寅年,因此取名唐寅,字伯虎。

唐家本是江南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唐广德经营着一间小酒肆,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是家境殷实。唐家祖上还从没出过了不起的读书人,唐广德因此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考取功名,光大唐家门楣。

而唐伯虎自小极为聪颖,更让唐广德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他延请当时名满天下的大画家周臣教唐伯虎画画,后来周臣自以为再没有什么可教唐伯虎,又把他推荐给了更有名望的大画家沈周。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唐伯虎成名以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画坛“明四家”。

日后将官至宰相的王鏊,则亲自授业教唐伯虎八股,习文作诗。

唐伯虎也不负众望,十五岁时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进入苏州府学,正式成为一名“生员”。而和他一同在苏州府学的同学,大多早就是三四十岁的“老生员”。唐伯虎的天才之名,由此广为人知。

年长唐伯虎一轮的祝枝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就是在此时结识的唐伯虎。祝枝山郑重地持帖来拜访,唐伯虎却连面也懒得露。

然而,祝枝山坚持认为他“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固执地一再登门。唐伯虎随和祝枝山等人结成朋友,相携混迹于市井,出入于勾栏瓦舍。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就在唐伯虎的人生顺风顺水时,命运陡然大转折狠狠地给了他当头一击。

弘治七年(1494),唐伯虎二十四岁。父亲唐广德死了,才没多久,已经出嫁的妹妹又被婆家虐待,郁郁而终,母亲又紧随其后病死。唐伯虎的眼泪还未干,妻子徐氏又难产而死。一年之内,唐伯虎身边至亲至近的人死亡殆尽,只剩下了一个年幼的弟弟。往后十年间,唐伯虎的儿子还将夭折,过继弟弟的儿子唐长民不久也撒手人寰。有人因此说他是白虎星投胎,他索性也就刻了一枚“唐白虎”印章,很多作品后面都以此落款。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唐伯虎不知所措,一夜白头。他干脆自暴自弃,终日委身于烟花之地,纵情于酒色之中,醉生梦死地过着浪荡生活。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在此之前,唐伯虎读书游乐所有的花销都是父亲开酒肆所得,他自己从来没有过问过生计。现在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自己又无力事生产,眼看祖产消耗殆尽,生活很快就要陷入困顿。

他仅有的只剩下一身才情,摆在他眼前的也只剩唯一的出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好友祝枝山也来鼓励他振作,不要浪费了一身才华,辜负了父亲的遗愿。

此时的唐伯虎虽遭不测,但壮心犹在,随即振作起来发奋读书,准备科考。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唐寅《白发》

在明朝正式参加科考之前,先要通过录科考试,第二年唐伯虎就报了名。他的文章原本有望夺得第一,但他却在考试期间狎妓,直接被主考官除名。苏州知府曹凤出于爱才之心出面求情,他才又被“补遗”的方式勉强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弘治十一年(1498)唐伯虎到南京参加乡试。这次他取得了榜首的成绩,摘得南京解元的桂冠。这是唐伯虎一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这一年,唐伯虎二十八岁。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放榜之后,南京家家户户都知晓了唐伯虎的大名。当地的士绅争相邀请他到府中欢宴。在这一段时期内,唐伯虎所作诗词都充满了明快、志得意满的情绪

高中解元之后,唐伯虎在写给当时的主考官梁储的答谢诗中,踌躇满志,自以为锦绣前程就在眼前。

壮心未宜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

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唐寅《领解后谢主司》

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当时梁储看到唐伯虎的考卷后惊为天人,当即点他为解元。还特意将唐伯虎的试卷带回北京给多人传阅。看了唐伯虎试卷的人中就有程敏政,下一次会试的主考官。

也因此,唐伯虎人还没到京师,盛名已满京城。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无比悲凉的结局

盛名之下,唐伯虎自以为科举功名都已是囊中之物,越发张狂轻浮,浸淫烟花之地。好友祝枝山、文徵明都苦心来劝,他不仅不领情,在给文徵明的信中非常嚣张地表示:老子生来如此,你要看不惯,朋友就别做了。差点就绝交。

第二年,弘治十二年(1499),唐伯虎和同乡徐经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徐经是江南地区的富户,家财殷实,和江南士子多有结交,和唐伯虎的交往尤其过密。徐霞客就是他的后人。

进京的途中,徐经包下了一艘满载歌姬、舞伎和美酒的大船,两人一路赏玩风景,莺歌燕舞地到了京师。

到了京城以后,徐经又广施金银,打通关节,带着唐伯虎拜访了很多在京师为官的显贵。其中就有本科会试的主考官程敏政。

程敏政是南直隶徽州府人,算得是唐伯虎和徐经的半个同乡。在此之前,唐伯虎早已明动京城,故而程敏政有心结识,纳为门生。这种做法在明朝的官场非常普遍。官场中的后进想要在朝中找到依靠,往往就投到其门下;而朝中权贵为了培植自己的有生力量,也求之不得。

像唐伯虎这种名满天下的才子,更是很多人争相招徕的对象。因为近水楼台,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先将人才笼络到自己名下,主考这个职位在当时也成了香饽饽。可见徐经的钱也不是白出的,唐伯虎的名气正好是他可以借用的进身之资。

但就现在看来,程敏政明显是一个政治嗅觉不太灵敏的人,他不仅毫不避嫌接待了唐伯虎和徐经二人,好酒好茶招待,谈得十分投契,在关键时刻的言谈也丝毫不懂得有所掩藏。

当年的考题出得很难,但难不倒唐伯虎。据说程敏政在阅卷时看到了一份很不错的答卷,当场拍案而呼:“这肯定是唐伯虎!只有唐伯虎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唐伯虎自己也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刚考试完还没张榜公布,逢人就吹嘘自己是此次会试的会员。不仅如此,他还声称在接下来的殿试他还会中状元。从解元,到会员、状元,连中三元。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程敏政和唐伯虎的话刚好有互相印证的效果。说者无心,却引起了别有用心之人的留意。科考的举子有人嫉妒唐伯虎,更看不惯他张狂的样子,朝中也有人想趁机打击程敏政。

时任给事中的华昶上书弹劾程敏政卖考题给唐伯虎和徐经。还说在开考之前,唐伯虎就已经拿着考题到处炫耀,徐经则拿着到处问人。

“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

——《明孝宗实录·卷一四七》

此事真假有待推敲。唐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蠢到将事先得到的考题逢人就拿出来显摆炫耀。那可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大罪。唐伯虎确实狂,更有狂的资本,金榜题名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应该不用也不至于还冒险去偷买考题。在他的心中,凭自己的才华,区区考题不在话下,根本不屑与走旁门左道。

科场舞弊事关重大,明孝宗下令彻查。

唐伯虎和徐经被锦衣卫下昭狱。面对严刑拷打,唐伯虎抵死不认。徐经吃不消,承认有送金币给程敏政的家奴,随后又翻供说自己是屈打成招。

程敏政也被捕下狱。程敏政不服气,要求和华昶等人在朝堂上当面对质,对方却在朝堂争辩时语塞,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不清。

大家各有各的说法,真假难辨。事关重大的科场舞弊案成了糊涂官司。最终的处理也稀里糊涂,各方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唐伯虎和徐经被革去功名,贬为小吏,并且终生禁止再参加科举考试;华昶因为诬告大臣被贬黜;程敏政则被强制性退休,抑郁难平,出狱后才四天就身长毒疮而死,被追封吏部尚书头衔。

看似是每个人都受到了惩罚,谁也没捞到便宜,但最冤最惨的其实是唐伯虎。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徐经回家后一把火烧了家里的四书五经,还告诫子孙们永远不要再走科考入仕的路,继续做一个富家子弟。可空有一身才华的唐伯虎却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唐伯虎在锦衣卫的昭狱中身心均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后来写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提到当时的惨状:“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而后崑山焚如,玉石皆毁。”

整整四个月后才获得自由,可外面的世界早已物非人也非。

唐伯虎身上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精神颓丧得回到老家苏州。进京赶考之前,他志在必得,满心指望能高中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可现在迎接他的却是无尽的嘲讽和讥刺。家里的仆人都嫌弃他丢人,报以冷眼。

唐伯虎后来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连家中的狗都再也看不起他,只对着他狂叫,追着他咬。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为此,唐伯虎画了一幅《败荷鹡鸰图》。在《诗经·棠棣》一篇本来赞颂的是兄弟亲朋之间患难与共、相亲相爱的情谊。

唐伯虎在画中加入了破败的荷叶,旨在表达自己沦落窘迫时,昔日的兄弟亲朋只会冷眼旁观的世态炎凉。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唐寅《败荷鹡鸰图》

身无长技的唐伯虎本来指望考取功名安身立命,现在这条路也被堵死了,穷困随之而来。续娶的妻子在一哭二闹三上吊折腾一阵后,选择了跟别人跑路。唐伯虎想起来自己是“白虎星”,怕再连累了弟弟,兄弟两人干脆分了家,把父亲留下来的酒店留给了弟弟,自己另建了住所——桃花庵。

孤家寡人的唐伯虎破罐子破摔,彻底堕落,过上了浪荡狂放的生活。常年流连于花街柳巷中,终日买醉。

桃花庵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图 |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以甘于清贫的仙人自比,看似勘破了世俗名利,落得了逍遥快活。但其实对自己遭遇的委屈一直都念念不忘,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唐寅《叹世·之二》

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唐伯虎看似什么都看得明白想得通透,他的梦早就醒了。但他又无处可去,连谋一日三餐得温饱都很艰难。

礼拜弥陀,也难凭信他;惧怕阎罗,也难回避他。枉自苦奔波,回头才是可:口似悬河,也须牢闭呵!

手似挥戈,也须牢袖呵!越不聪明越快活,省了些闲灾祸。家私那用多?官爵何须大?我笑别人人笑我。

——唐寅《对玉环带清江引·叹世词》

他本想知足而常乐,奈何他一直以来都在失去,从未获得,“知足”无从说起。他只好以一种近乎荒诞,醉生梦死的直观快感的来麻木自己内心深处的酸楚和不平。贫穷和饥饿实实在在地在折磨着他的肉体和灵魂。

他既不会务农耕地,又不会经商做生意,将家里的财物典当殆尽后,只能靠卖画为生,可很多时候都“无人来买扇头诗”,饥饿难耐时甚至只能去野外采摘桑葚充饥。

或许是被生活所迫,或许是对现实彻底绝望,唐伯虎似乎完全没有了任何思想包袱。在最窘迫的时候,他请来他在风月场里认识的红颜知己们做模特,画了大量的春宫图,艳而不淫,拿到大街上售卖,聊以度日。

正是彻底堕落完全放开了的唐伯虎,似乎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他的诗词书画都完全摆脱了规则的约束,独成一格,特别是他的人物画的艺术成就,堪称空前绝后。

▲ 唐寅 绘 仕女画作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

0 阅读:1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