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题材随着《山海情》、《人世间》等剧的火热,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电视剧题材,因为极具回忆杀的场景布置,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于几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细腻刻画,深入人心,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讲述平凡的烟火,却蕴含无数的哲理,成为了年代剧的独特魅力。
《人世间》虽然已经过好久,但是周家人的故事还在被津津乐道。之前将镜头对准改革开放浪潮下北京青年命运的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传出可能定档第一季度播出后,引得了不少观众的期待。
最近一直以主旋律高品质著称的“央妈”先播出了一部年代剧《我们的日子》,首播就取得了收视率破1.6,全部频道黄金档收视第一这样的成绩。如今整部剧已经播完,观众的口碑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我感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年代经历的观众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与转变,因为年代剧一般都需要跨越两代人,几十年。
《我们的日子》是由王雷执导,刘畅、傅子恩联合执导,李小冉、李乃文、周依然、周奇领衔主演,宋春丽特别主演,孙浩、齐欢、任帅、王维唯、张衣、吴思雨、许淇杰、张奕聪、王子桥、葛晓凤、李洛伊主演的年代都市剧。
首先这是一部制作还不错的电视剧
年代剧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还原年代感,这就要求在服化道具,场景布置上下足功夫。平板车、大棉帽子、留声机,满满的回忆扑面而来,也难怪获得观众认可,制作确实用心了。
还有就如李小冉在剧中扮演的小资角色,知识女性,文艺范,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是那个时候可能在东北就是“矫情”。
东方家的大嗓门,直肠子,没啥文化,脾气火爆,都是那一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既有对于老一辈人生活情感、邻里关系的写照,有着对新一代人思想观念变化的细致刻画,内容更加丰满,同时又不会很沉闷无趣,把生活片段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格外有喜感。
正是由于这些真实的写照,让很多有过相同生活经历的人瞬间讲记忆拉回到几十年前,一波回忆杀,将这一部分观众带入共鸣。
这也是正是年代剧很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原因,因为看的不仅仅是电视剧,也是对自己青春的回忆和写照。
其实网上对于这部剧的吐糟真的也不少,更多是集中在剧中台词和里面的价值观,我想提出这些问题的,应该都是新时代的年轻人。
第一个问题关于很多人会觉得剧中的男性在家庭中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有点“父权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拿现在的观念来看确实是这样,但是要将剧情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可能就是合理的。
比如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剧中女主刘淑霞母亲身上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女人吗,总得过生孩子这关”,“先生儿,再生两个女儿做装饰”,“女儿吗,总得出嫁”这样恶毒的台词,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但是你回想一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初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存在这种观念吧,放在时代背景下这也没有什么不妥,刻意的去改变美化,迎合现代的价值观,那就做不到对时代的还原。
老婆在生产前想要洗个头,毕竟坐月子期间就无法洗头了,可王宪平死活不同意。这样充满大男子主义和封建的思维肯定也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你想想,上一辈或者上上辈的人,他们真的不大男子主义吗?观念真的不封建吗?
所以对于里面很多在现在看来非常教条的东西,其实确实存在过,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层面也随之与时俱进。
关于这方面的争论更多的是折射出现在年轻观众与上一代观众之间的观念冲突,虽然这些可谓是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摒弃,但是对于电视剧结合时代背景中,也是合理的。当然编剧如果做一些更符合时代背景的美化,效果会更好。
当然也并不是说这部剧有多好,除了那些回忆杀的情怀观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也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首先关于剧情桥段的生硬融合,就是高光预告片中关于“咖啡”的那个桥段,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电视剧《父母爱情》。
《父母爱情》中“咖啡”作为安杰和江德福爱情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线索在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家的小姐安杰就像味道醇厚的咖啡,一开始江德福嫌弃咖啡苦涩难喝,在和安杰的朝夕相处中,渐渐接受了咖啡,这也象征了他们感情的日渐深厚。
编剧将这个“咖啡”融入《我们的日子》确实有点生硬,前后的衔接立意也有点脱节。
还有最后雪花多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最后却因为偷看日记让所有怨恨消散,这个转折有点弱。这样多年积压的情感、情绪凭借这一个简单的剧情是完全扛不起的。
你们喜欢看年代剧吗?觉得《我们的日子》怎么样,打多少分?
豆瓣现在评分是7.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