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内心惶恐如惊弓之鸟,《卜算子》完美诠释

执笔读春秋 2024-08-11 23:05:07

众所周知,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自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诗词风格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原本忠诚坦率、直言不讳的苏轼,再也没有创作出《吴中田妇叹》那般直抒胸臆、针砭时弊的诗篇,而是将全部心力投入到了曾经被他视为“小道”的“词”的创作之中。

由此可知,“乌台诗案”给苏轼造成了严重的精神重创。尽管正史、野史对这段往事均有详尽记载,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苏轼,在被贬后内心真的情感反应,究竟是如何的呢?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堂堂男子汉,苏轼自然不可能轻易地将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消极的一面付诸笔端。

不过这些情感,却在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之后,创作的一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首词名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大意描绘的是:定慧院的夜晚,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沙漏已经滴尽,四周一片静穆。

此时房间外有一个“幽人”,正在院落中禹禹独行,细看之下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孤鸿掠过窗户时留下的身影。

孤鸿的出现,让词人心中一震。他起身欲探究竟,却很快就坐了回去。因为他深知,自己心中之的愤恨,无人能解。

他觉得自己就如同那一只孤鸿,因为嫌树枝的冷硬而不肯栖息在上面。最终,只能孤独地跌落在冷清的沙洲之上。

这首词融合了许多古诗词的意象,在词里,“缺月”虽非直接表达相思,但也巧妙地构建了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

“梧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为凤凰所栖,“孤鸿”既是志向远大的君子之象征,也是苏轼自我形象的写照。

词开的篇,描绘了作者深夜独坐于定慧寺禅房的情形。当时他因言获罪,被贬黄州。事业遭遇重挫,生活也陷入了困顿,一系列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令他苦闷难眠。

夜半时分,他于怔忡之间,时常见到一个影子在门窗之间掠过,起初以为是隐居于寺院的“幽人(隐士高人)”,后来才发现,那是一只徘徊在窗边的落单鸿雁。

鸿雁本来是群居之鸟,而今却形单影只,徘徊于寺庙的窗前,于是更为这夜晚增添了几分凄清。词人欲近观之,却又恐惊飞鸿雁,这一细节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此时,他想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烦恼。他深知自己所苦恼的东西,在这个世上无人能够真正理解,于是又推己及人地想到,窗外那一只孤鸿的心中,肯定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烦恼吧。

要不然,它为何一直在梧桐树枝上左右徘徊,死活不肯挑一个枝头落脚 ,最后只能孤零零地落到一个沙丘之上呢?

二、苏轼被贬时的心理状态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刚被贬到黄州之时,那种既渴望与人亲近,又不敢轻易敞开心扉的心理状态。他借孤鸿的情态与遭遇,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是北宋时期“双科折桂”的第一人,年仅二十一岁便已名扬天下。

当时,不仅大宋的皇室、文坛领袖对苏轼青睐有加,宋朝的老百姓也爱戴他,甚至连邻国的金人也对他仰慕不已。因此,那时的他内心充满了骄傲。

制科夺魁之后,苏轼被朝廷外派到凤翔任职。他自诩清正廉洁,对衙门里正常的人际往来感到非常不屑。

逢年过节之时,苏轼的上级请客,他也常常不予理睬。谁曾想,“乌台诗案”时他却被当成罪人,打入了死牢。

据宋代野史《孔氏谈苑》记载,苏轼是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于湖州任上被捕的。

当时,差官们冲进衙署,在众衙吏面前将苏轼五花大绑,不容分说便押往京城受审。苏轼因受不了精神打击,沿途几次想要投水自尽。

被押解到京城,投入天牢之后,苏轼深感自己此次恐怕九死一生。于是他嘱咐弟弟苏辙,借着日常送饭的机会,通过饭菜来告知自己案情的进展。

双方约定,平时送饭时只送菜和肉;若已定下死罪,则当天送饭时送鱼。然而,某次苏辙因故外出,托了一个亲戚前去送饭。

这位亲戚考虑到苏轼平时爱吃鱼,如今又身陷囹圄,便给他送了一大碗鱼肉,吓得他当场写下了两首绝命诗。

在第一首绝命诗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身后的担忧。他写道,“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又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这表达了苏轼对身后家中十口人生计的忧虑,以及对兄弟苏辙将来在夜雨声中独自黯然神伤的担忧。

在第二首绝命诗中,苏轼又写道,“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这是将抚养儿子的重任托付给了妻子。同时,他还简要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

由于时间很紧迫,苏轼在这两首诗中直接表达悲伤、惊恐情绪的部分,仅有“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两句。

直到逃出生天,隐居到黄州禅寺之后,苏轼才有时间细细回味这段经历,将内心的真实情感剖析出来,于是就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千古名篇。

结语

说苏轼的“乌台诗案”是受到了当时北宋“新党”的陷害,但是事实上,他既反对“新党”的政治主张,也不完全属于“旧党”的阵营。

苏轼就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那只孤鸿一样,一直盘桓在梧桐树梢头,不知该在何处落脚。

梧桐虽然是凤凰的栖息地,但是却非孤鸿的久居之所。这里,苏轼是在暗喻自己不适合久居朝堂。

“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一直被夹在北宋新、旧两党之间,因为看不上这两方的主张,才有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

“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苏轼更加不敢随意站队了,所以他只能选择落在寂寞的沙洲上。

多年以后,北宋旧党得势,新党没落。苏轼被调回京中任职,旧党成员当时试图拉拢他,这一次他又因为拒绝“站队”,再一次被新、旧两党成员联手打击,贬官至海南。

最终,这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宋朝第一才子,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做人原则,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结局。

参考资料: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论东坡词中的“孤鸿”意象——以<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艾茂莉、王斌,2009.03.2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北宋;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