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9卷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原文:闵潜还,人无知者。邺中震恐,讹言闵已没。射声校尉张艾请闵亲郊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息。闵支解法饶父子,赠韦謏大司徒。姚襄还还滠头,姚弋仲怒其不擒闵,杖之一百。
事态的结果被王泰精准预测到。冉闵大败,雄心万丈的出去,灰溜溜的悄悄返回邺城。消息是瞒不住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邺城人心惶惶,甚至传言冉闵已经死了。张艾请冉闵出来溜达一圈,让百官们看到,以安定人心。
冉闵羞愤之余想起了出主意的法饶,于是把法饶父子给肢解了。想起来曾经劝说他要防备羯人的韦謏,于是追赠其为大司徒。

这两步可以说是既聪明又糊涂,追赠韦謏是明智的,但是肢解法饶父子,实在是昏招。以后谁还敢跟冉闵出主意?
对于出主意这事,谋臣不说是不尽职,但是领导采纳了谋臣的建议,没有落实好,板子不能打在谋臣的身上。因为执行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没干成,不能只怪主意出的不好。
历史上对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有很多可借鉴的经典案例,我们不一一列举。
总结一下就是,有功让人,有过归己。作为领导,只有这样做,才能凝聚人心,成就大业。曹操,刘邦无一不是如此。反面教材就是袁绍杀田丰。

原文:初,闵之为赵相也,悉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人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想做事就要付出成本和代价,冉闵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利用手中权力,把国库资源散发出去,吸引国人效忠。
赵国境内战争不断,百姓没有活路,只好回归故土。乱世寸步难行,到处劫掠横行,真正能回到故土的十无二三。饥荒,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可怕的是,百姓没有安全的生产环境,土地荒芜,未来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