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历史上的四大宗教

沃唐卡 2024-11-14 00:10:19

在印度正式产生宗教之前,古代的印度人主要信仰的是自然神。这些自然神包括生殖神和动植物的图腾物,尤其是生殖崇拜,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的初期都有这样的一种现象。

由于生产力低下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莫测,人类在早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出于对生命繁衍的关注,人类对生殖的崇拜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男性生殖器官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印度出土了大量的生殖女神雕塑,这些雕塑大多都是丰乳肥臀,表现了较强的生育能力。

印度宗教的正式产生则是在吠陀时代。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中叶之后。雅利安人开始进入恒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战争征服了古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和土著人逐渐融合,婆罗门教建立并且兴盛起来。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最古老的宗教,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的土著居民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就创造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所宣扬的吠陀,就是指雅利安人的宗教文献四部《吠陀》。

吠陀本意是为-知识,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如果要类比的话,大概相当于中国的经或者是经典,著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吠陀经原本篇幅很长,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就渐渐分成了四部。这四部吠陀文献合称"本集" ,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吠陀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甚至是各门学问的基础,他们所宣扬的吠陀,被认为是传自上天之神,由创世之神梵天把火神、风神、日神三个神明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

吠陀是唯一的正确认识,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是世界最高的存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与人的主体阿特曼本性同一,但由于无明人对尘世无比眷恋,为业报所缠覆,业报决定人的轮回 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人若崇尚神明,修行吠陀,死后就能投入天道。人若信修吠陀,但所行次于投天道者,死后就会投入祖道,转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等。

人如果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的义务,死后就会投入兽道,转生为动植物等,若人能够彻底的摒弃尘世生活,修行各种苦行、布施、禁欲等,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本质,清正梵我如一而获得解脱。婆罗门教将人类社会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刹帝利是王族以及武士,吠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等,首陀罗是奴隶,另外还有无种姓的贱民。婆罗门教宣扬四种姓为神,四种姓世袭。婆罗门为世界之首,至上高贵。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经济高速的发展,强国争霸。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新的宗教也建立并且兴起。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宗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称为沙门思潮。此后,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之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耆那教其创始人为该教信徒,称为大雄的尼干子,属于刹帝利种姓。他和释迦牟尼生于同一个时代,传说他创教前也是王子,28岁的时候双亲俱亡 ,30岁出家做沙门,专修苦行,12年后在一棵树下悟道。此后的30年内到处传教,创立耆那教团。

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耆那教主张种姓平等,严禁杀生,主张严格的禁欲主义。耆那教还主张苦行以达到解脱,因此耆那教的修义就是离开家庭,远盾山林,过着各种折磨自身的生活。耆那教认为,宇宙由命与非命组成。命有动和不动两种,动的命是被束缚的,众生轮回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一切存在当中。比如说植物,比如说虫,比如说动物,比如说人,不动的命存在于地、水、风、火四个元素当中,非命分为定形与不定形两种,定形的由最小且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具有色、香、味、触的属性,不定形的非命由时间、空间、法、非法组成,时间为一切存在的延续变化运动提供可能性,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法是运动的条件。比如说水能够帮助鱼游动,非法是静止的条件,比如说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耆那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本性是清净圆满,但为业所缚,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其流入命并且附于命之上。业分为八类:智业决定命的智慧,见业决定正确的直觉 ,受业决定命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决定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的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姓国籍,遮业决定性力,如果要解脱,必须要制御8业。

制御方法需要持五戒:不杀身、不欺骗、不偷窃、不淫欲、不蓄私财,修三宝:正智、正信、正行。耆那教实行各种苦行,利用各种方法来折磨自己一颗无比虔诚的心,祈求神灵的眷顾与饶恕,甚至用饿死自己的方法来了此一生。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 达到静寂,使生命呈现原有的光辉,脱离轮回苦,获得解脱。

佛教与耆那教同时兴起,他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之后所获得的称号 ,意思是释家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位于今天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一个小国的王子,后来离开宫廷,出门修行。当时有志探讨哲理的青年人,往往会采取自行流放的方式进行修行。他们认为人人都可以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脱,被人们称为沙门思潮。

当时许多的新教派都是沙门思潮的产物,根据佛典所述,释迦牟尼追求解脱,经过长期而曲折的历程,终于悟道。他最初问道于婆罗门教的学者,悟出此道以祈祷祭祖等礼仪,求的灵魂得救是无济于事的。于是他就摒弃苦行而专门研究哲理,悟道之后建立了佛教,广收门徒 被门人们奉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由于他宣扬的佛教哲理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受众就越来越多。

佛教是在对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结束了婆罗门教一统天下的历史,标志着吠陀文明的没落,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文明发展阶段的开始。

佛教和耆那教一样,承认生命轮回之说,并且认为信徒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槃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而是主张进行哲理思考,了悟万物姻缘因而悟道,达到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

佛教是作为众多沙门流派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而出现的,它反对婆罗门教的特点最为突出。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宣扬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认为神主宰人的命运,神和人当然不是平等的,种姓之间也没有平等可言。佛教则认为,神与人与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而不是自然如此。从这一点上看,佛教显然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尸体被焚化而得到舍利,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各国发生了争战,最后舍利被分为八份,分别建造佛塔加以供奉。这时候佛教团体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的信徒只要是表示皈依佛法,并且实行不杀身、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即可,这大大的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传播。

而佛教的远波则得益于阿育王,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播,而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了世界性的宗教。后来由于外族的入侵和国内长期的战乱,佛教在印度的传播逐渐减弱。

到目前为止,印度国内信奉佛教的人数已经不是很多了,相反在世界其他地区,佛教却有大批的信托,成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现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论起起源要追溯到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创造的种姓制度之下,四个种姓严格的区分,等级森严,逐渐就引起了各个阶层不满。各种哲学思考,甚至是婆罗门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先后兴起,相互吸收调和。在此基础上,婆罗门教逐渐就演变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吸收了各教派的思想要义,迎合民众,逐渐成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由于印度教是一个综合多种教派形成的宗教体系,没有单一的宗教信仰,崇拜多神,这些神包括吠陀诸神和婆罗门教诸神。该教派有三大主要的神明: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个大神又有各自的配偶以及化身以及变相,故而印度教的神明不计其数。

苦行也可以说是印度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具体的方法包括:断食,长时间的独脚站立等等。至于另一类型的苦行就是瑜伽,瑜伽不单纯是苦修,而是苦行加上静观,不仅在于肉体的痛苦,同时也重视冥想的作用。

印度教显示出强烈的宿命思想,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为存在一种必然性的力量,让自身陷入轮回当中,直到寻求的解脱之路为止。这种牵引自身的力量就是业法,这种法则更认为一个人无论他是何种种姓,唯有尽力完成该种姓所应有的义务,才可能从业的力量中获得解脱。

就业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过去所做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印度教对法的强调,更加维护了种姓制度,印度教徒认为业的力量不仅会影响自身,甚至会影响到祖先。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完成自己的职责且又杀害家族成员的话,他的祖先们都会被重判判入地狱。印度教也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在业和轮回的观念驱使之下,要求人们要忍耐,不杀身和忍耐的观念,使得印度人在后来的伊斯兰教和西方殖民者的压榨下,以超乎想象的容忍力生存,就连甘地后来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对这一教义的直接发扬。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72-819775的曼茶罗唐卡:

1 阅读:18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