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好词:
望风而靡、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朋比为奸
好句: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赏析:这句词描绘出长江滚滚流去,英雄像浪花般消逝,一切成败转眼成空,只有青山和夕阳依旧,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
(2)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刻画了白发渔翁在江上看惯四季变化,与朋友喝酒谈论古今事,体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
(3)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赏析: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性格、志向描写出来,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个人物。
(4)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赏析:通过刘备小时候的语言,表现出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
(5)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赏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张飞的外貌和气势,让张飞勇猛的形象跃然纸上。
(6)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赏析:细致描绘出关羽的长相,展现出关羽威风、不凡的模样
阅读感悟:
读了《三国演义》第一回,我认识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刘备虽家境贫寒却有大志,关羽、张飞勇猛豪爽,他们在桃园结义,决心干一番大事。他们面对黄巾军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书中描绘的历史故事波澜壮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也被英雄们的豪情壮志所打动。我要学习他们的勇敢和义气,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不退缩,对朋友真诚相待。同时,我也期待继续阅读,了解更多精彩的故事和英雄人物。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好词:
秋毫无犯、喏喏连声、咬碎钢牙、悬首南郊、欺君罔上、诛之、结党、矫诏
好句:
(1)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安喜县中到任。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赏析:此句展现刘备治理有方,注重与民为善,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为塑造其宽厚爱民的形象奠定基础。
(2)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
赏析: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张飞嫉恶如仇、暴躁冲动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
赏析:关羽用 “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 的比喻,表明他们不应屈居于此受辱,体现出关羽的眼界与志向。
(4)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
赏析:将百姓对十常侍的痛恨与皇帝对他们的尊崇作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朝政的腐败与昏庸。
(5)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
赏析:短短几句,揭示出残暴统治不得人心的道理,反映了民众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
(6)何后亦怒曰:“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 董后曰:“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
赏析:简洁的对白,将两宫太后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宫廷斗争的激烈。
阅读感悟:
读完《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感慨万千。这一回中,既有张飞怒鞭督邮的畅快,又有宫廷斗争的复杂。刘备的仁厚、张飞的鲁莽、关羽的见识,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十常侍的弄权,让朝政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示了乱世的根源。书中人物的命运,因时代的动荡而起伏,让我看到在权力斗争面前,人性的善恶美丑尽显。这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让我懂得要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明白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好词:
飞扬跋扈、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横行街市、惶惶不安、见利忘义、擎天驾海、择木而栖
好句:
(1)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
赏析:“徐徐”“带剑” 等词,生动刻画了董卓傲慢、嚣张的神态,暗示其对百官的威慑与对权力的掌控欲望。
(2)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
赏析:通过对丁原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展现出他刚正不阿、敢于直面董卓恶行的性格,突出其忠义与果敢。
(3)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赏析:简短有力的话语,将董卓的专横跋扈、凶狠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其独裁的丑恶嘴脸。
(4)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劝说吕布选择贤主,体现出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揭示了当时乱世中人们寻求明主的心态。
(5)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赏析:细致描绘赤兔马的毛色、身形、气势,生动展现出宝马的神骏不凡,为后文吕布心动埋下伏笔。
(6)布提刀径入丁原帐中。原正秉烛观书,见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 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
赏析:简洁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将吕布的背叛刻画得突然而鲜明,凸显其见利忘义的性格特点。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 3 回描绘了一幅权力争夺的残酷画卷。董卓的专横、丁原的忠义、吕布的见利忘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董卓妄图废立皇帝,彰显其野心;丁原挺身而出却惨遭杀害;吕布为宝马金珠背叛丁原,尽显其人品之低劣。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人性的善恶美丑暴露无遗。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应坚守原则与道义,不可为一时之利而丧失本心。同时,也让我看到乱世之中,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如此激烈。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好词:
欺天废主、跋扈、罪恶盈天、画影图形、屈身事卓、心多、狼心之徒、骁骑校尉
好句:
(1)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丁管在满朝畏惧董卓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怒斥董卓,高度赞扬了丁管的忠义与勇敢。
(2)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赏析:少帝悲歌,生动地表达出他被董卓逼迫、无奈退位的悲怆,尽显其身为帝王却无力回天的悲哀与凄凉。
(3)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赏析:曹操的话展现出他的果敢与担当,与其他只会哭泣的大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曹操欲挺身而出、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
(4)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赏析:细腻地描写曹操的心理活动,将他欲刺杀董卓又有所顾虑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5)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赏析:曹操以 “燕雀”“鸿鹄” 自比,表明自己志向远大,不甘于平凡,体现出他的自信与抱负。
(6)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赏析:这句话直白地展现了曹操极端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他在乱世中的生存哲学,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 4 回中,董卓的专横残暴令人愤慨,他肆意废立皇帝,荼毒生灵。而丁管、伍孚的忠义之举,为黑暗的朝堂增添了一抹亮色。曹操起初试图刺杀董卓,展现出勇敢的一面,但因行刺失败后误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的话,其自私冷酷的一面也暴露无遗。陈宫因曹操的行为对他失望,这一系列情节让我看到乱世中人性的复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坚守正义与善良,不被利益蒙蔽双眼。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好词:
疏财仗义、如雨骈集、弓马熟娴、歃血为盟、慷慨激昂、虎体狼腰、力穷寻路、遮拦架隔。
好句:
(1)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赏析:简洁有力地指出当时的政治乱象,体现出董卓的罪恶滔天,令人愤慨。
(2)坚愿为前部。
赏析:短短五个字,尽显孙坚的勇敢无畏和担当精神。
(3)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赏析:生动地描绘出战场的激烈和紧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4)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赏析:细致地刻画了吕布的外貌,突出他的英姿飒爽和威武不凡。
(5)擒贼定须擒贼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赏析:富有哲理,点明了做事要抓住关键,成功往往需要有能力的人。
(6)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
赏析:以形象的比喻暗示汉朝的衰落,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五回让我见识到了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孙坚等诸侯为了正义和国家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关羽温酒斩华雄,尽显其武艺高强和自信豪迈。三英战吕布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战斗,张飞、关羽、刘备三人联手对抗天下第一猛将吕布,让人热血沸腾。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励着我,在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对困难,有担当,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懈奋斗。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好词:
抱头鼠窜、气数已衰、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无礼、惶恐、星夜、粉骨碎身
好句:
(1)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赏析:此句通过孙坚之口,简洁有力地描绘出当时国家混乱、百姓遭殃的局面,表达出对贼臣乱政的愤慨。
(2)是夜星月交辉,乃按剑露坐,仰观天文。
赏析:描绘孙坚在星月照耀下按剑露天而坐观天文的场景,展现其心事重重、胸怀大志的形象。
(3)孙坚飞奔洛阳,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
赏析:生动地写出洛阳被董卓破坏后的凄惨荒芜之景,侧面突出董卓暴行。
(4)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赏析:体现董卓的自私残暴,为达目的不顾百姓死活,尽显其丑恶嘴脸。
(5)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赏析:曹洪的这句话,凸显他对曹操的忠诚,愿意舍己救主,情义深重。
(6)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
赏析:总结玉玺引发纷争,点明宝物有时非但不能带来好处,反而会引发祸端的道理。
阅读感悟:
读《三国演义》第六回,我感慨万千。董卓的残暴无道令人发指,他迁都长安,焚烧宫室,残害百姓,尽显乱世奸雄的丑恶。而各路诸侯,面对董卓恶行,却各怀私心,错失追袭良机,实在令人失望。孙坚得玉玺欲私藏,引发与袁绍等的矛盾,可见利益面前,人心易变。曹操虽积极追董却战败,其兴大义的勇气值得敬佩。这一回让我看到乱世的复杂与残酷,人物在权力、利益与道义间的挣扎,也让我明白,唯有坚守正义与初心,才能在困境中保持清醒。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好词:
背义之徒、狼心狗行、威风凛凛、骤马厉声、披发纵马、横尸遍野、深沟高垒、束手待毙
好句:
(1)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赏析:通过对赵云外貌和战斗表现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赵云的英武不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袁绍以兜鍪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赏析:此句体现出袁绍的英勇豪迈和不甘退缩的精神,凸显出大丈夫应有的气概。
(3)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
赏析:简洁有力地描绘出战斗的惨烈,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的血腥场景。
(4)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赏析:生动地写出赵云出场时的英气和果敢,充满了画面感。
(5)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赏析:细腻地刻画了刘备和赵云之间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6)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
赏析:以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不祥的气氛,为孙坚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七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袁绍用计夺取冀州,展现出他的权谋手段;公孙瓒与袁绍在磐河大战,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赵云的出场令人眼前一亮,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孙坚为报旧仇跨江击刘表,却不幸殒命,令人惋惜。这一回让我感受到了乱世中英雄们的豪情壮志与命运的无常,也让我明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因一时冲动而陷入危机。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好词:
骄横、僭越、魂不附体、目不转睛、秋波送情、色伎俱佳、曲意逢迎、神魂飘荡
好句:
(1)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
赏析:通过具体数字和 “堆积不知其数”,生动写出了董卓的奢靡与贪婪。
(2)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
赏析:简洁地勾勒出貂蝉的年轻美貌和多才多艺,以及王允对她的看重。
(3)蝉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
赏析:体现了貂蝉感恩图报的品质,语言质朴而真诚。
(4)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赏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貂蝉舞姿的轻盈美妙,富有画面感。
(5)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
赏析:细致地写出貂蝉的神态动作,生动展现她的楚楚可怜。
(6)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已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
赏析:表现出貂蝉对王允的感恩和对吕布的倾慕,情感真挚动人。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八回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权谋斗争。王允的连环计尽显其智慧与谋略,貂蝉的深明大义令人敬佩。董卓的骄横残暴、吕布的有勇无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这乱世之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而奔走。此回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明白了在困境中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应对,同时,忠诚、正义等品质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
第九回 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好词:
心怀家国、眉锁庙堂、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跋扈、怀怨、忿怒、逸才
好句:
(1)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貂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车已去运,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
赏析:通过描写貂蝉和吕布相互遥望的动作神态,生动展现出二人此刻复杂的情感,虽未直白表述,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不舍与无奈。
(2)卓入辞其母。母时年九十余矣,问曰:“吾儿何往?” 卓曰:“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 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赏析:这段对话简单却很生动,董卓的野心勃勃与老母亲的忧心忡忡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烘托出董卓此举的不祥之感。
(3)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 “口” 字。
赏析:对道人出现的场景描写神秘兮兮,增添了一种紧张诡异的氛围,仿佛预示着董卓即将面临的厄运。
(4)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将吏皆呼万岁。
赏析:此句通过对吕布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突出了他在诛杀董卓时的正义形象,展现出其果决的一面。
(5)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赏析:从对董卓死后尸体遭遇的描写,可看出百姓对董卓的极度痛恨,侧面反映出董卓生前的作恶多端。
(6)李傕、郭汜纵兵大掠。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
赏析:简洁地描述了乱军入城后的暴行以及诸多官员为国遇难的情形,凸显出当时局势的混乱与残酷。
阅读感悟:
读了这一回,我感受到三国时期局势的复杂多变。董卓专权作恶,最终被诛,本以为天下能太平,可没想到他的余党又兴风作浪,王允为了汉室殚精竭虑,却因不赦李傕等人导致悲剧发生。这让我明白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意气用事。同时,也看到了诸多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吕布的勇猛但有时缺乏谋略,貂蝉的聪慧机智等,真是精彩又令人深思。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好词:
残虐百姓、英勇无敌、望风奔逃、大获胜捷、深沟高垒、克日而破、温厚纯笃、天理循环
好句:
(1)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
赏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马超的英俊潇洒与英姿飒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
赏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暗示董卓的恶行遭天谴。
(3)马腾、韩遂联辔而出,指李蒙、王方骂曰:“反国之贼!谁去擒之?”
赏析:简洁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出马腾、韩遂的正义与愤怒。
(4)操闻之,哭倒于地。众人救起。操切齿曰:“陶谦纵兵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
赏析:细致地刻画了曹操得知父亲遇害后的悲痛与仇恨,使人物情感更真实。
(5)陶谦在徐州,闻曹操起军报仇,杀戮百姓,仰天恸哭曰:“我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
赏析:体现出陶谦的自责和对百姓的愧疚,突出他的仁义。
(6)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军皆乱,各自收兵。
赏析: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战斗的突然变化,增添紧张感。
阅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十回情节跌宕起伏。马腾举义彰显正义,马超英勇无敌令人赞叹。曹操为父报仇,却要屠戮百姓,尽显其残暴。陶谦本想结好曹操,却因张闿之恶引发大祸,令人惋惜。这一回让我看到了乱世中人物的复杂与无奈,也让我明白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被仇恨冲昏头脑,正义与道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