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捷克来说,苏联解体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尤其是在苏联领导东欧诸国的末期,逐渐式微的苏联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因此,在东欧国家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并不稀奇,但将这些现象转换为电影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里时间段内的政治影片,这就稀奇了,因为脱离了这些特定历史阶段后,这些电影也就渐渐式微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青青校树》,这是一部讲述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现状的电影,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没有解体,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本片讲述的故事,解放不到一年的布拉克,人们享受着难得的和平,在安宁的氛围中,这个二战中遭受到炮火洗礼的城市渐渐的复生。男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所在的学校群集了一大群当地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都很顽皮,因此气走了所在班级的老师,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师,很快,这个男老师就在孩子中树立了威信。然而男老师的到来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有趣的事情,因为一切都在失控。
为什么失控,因为男老师将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一会儿是参加苏联红军的战士,一会儿又是无所不能的谍报人员,甚至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身份,这种身份本身带有的强者气息,很快的让原本顽皮的孩子们臣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却渐渐的发现了其中的漏洞,男老师对于女性的追逐使得小镇上的孩子们渐渐看出了端倪,最终,男老师离开了小镇,虽然最后再一次回来了,但小镇上的孩子们逐渐的不在盲目崇拜。
当你第一次看到本片的时候,看到的多是孩子们的嬉闹,以及二战过后,捷克布拉格市的一个小镇上的宁静与和平。当然,当你看完后逐渐的回想起捷克和苏联的点点滴滴之后,本片就不简单的是一部儿童电影,更不可能是一部展现战后的捷克宁静生活的写真,而是一部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政治讽刺片,讽刺的谁,讽刺的是本片上映几个月后解体的前苏联。
大家可以想想看,捷克与苏联的矛盾在于哪一点?当然是六十年代的布拉格之春,当布拉格之春发生后,捷克对于苏联的印象以及苏联之后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而捷克也是在那个时候,面对着这个东方的军事强国开始展现出来自己的叛逆的,而此后,捷克的影视作品,多以苏联为讽刺对象大家挪于。时至今日,纵观捷克电影史,能留下名声的电影,大多少不了一个主题,那就是讽刺苏联,即使今天苏联已经成为了回忆,捷克依旧是不愿意放弃在这个主题。
而本片中的苏联指代的是什么,自然是这个来自于外部的有着军人身份的男老师。男老师的到来对于捷克这个小镇上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鲜,同时也是一种被树立起来的偶像。即便是男老师后来自己都承认,在自己的经历中添加了一些夸张的成分来帮助孩子们在幼年疏离一个光辉的偶像。但这并不是关于本片的内容的阐述,而是关于本片主题的阐述。
想想看,男老师穷兵黩武的气质代表着哪个国家?参加过二战,参加过谍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可一世的身份是多么的唬人,很快,男老师就在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中间树立起了自己高大的形象,这自然是讽刺挪于苏联蒙蔽了加盟共和国的所有国民,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捷克人。孩子们天真无邪自然最容易被蒙蔽,即便后来觉察出来不对劲,孩子们依旧是参加了男老师主导的舞台剧,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舞台剧,这里暗暗的讽刺男老师通过掌控孩子们的思想而对孩子们洗脑,因而才能顺利做戏达到目的。
对于孩子,男老师是一副面孔,对于小镇,男老师则是灾难,小镇在结束了战争后,渴望的是宁静跟和平,然而男老师的到来对于小镇产生了不小的威胁,甚至于最后,男主人公的家庭都感受到了这种威胁,即便最初的感受者是小男孩,这也充分说明了男老师两副面孔以及自己的劣根性对于小镇的伤害。
小镇需要的是稳定和平,而这种稳定来源于整个家庭的和睦,而男老师对于小男孩家庭的威胁已经让小男孩意识到,自己崇拜的老师有可能破坏自己家庭的稳定,这种念头在大人们看来是杞人忧天,但是在小孩子看来这是了不得的事情,虽然男老师只是好色,但这已经动摇了小镇的根本。
当然,类似的讽刺挪于还有很多,比如说觊觎年轻女性,破坏家庭稳定,不顾小孩子安危让去送信等等,这些都是出于捷克对于苏联的某种愤恨,因此,本片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岁月静好,而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嘲讽,苏联解体几十年,再去看这部捷克影片,确实趣味盎然。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