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花知兴衰)
近日,美国那边又闹幺蛾子了,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通过其自创社交媒体平台“真相社交”,对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舆论攻势。这场以“喜剧演员”为标签的指责,不仅揭示了美乌关系的深层矛盾,更将俄乌冲突的复杂博弈推向了新的高潮。
特朗普在长文中以泽连斯基的演艺背景为攻击点,讽刺这是一场闹剧,诱使美国为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累计投入高达35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强调欧洲国家承担的资金“有明确回报机制”,而美国的支出却“像被黑洞吞噬”。他进一步质疑乌克兰政府的合法性,称其因戒严令无限期推迟选举,导致“民众支持率跌至冰点”,唯一擅长的是“像操控提线木偶一样摆布拜登政府”。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将俄乌冲突的持续归咎于泽连斯基的“战略失误”,甚至暗示乌克兰若拒绝妥协,“未来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这一言论并非孤立事件。此前一天,美俄代表团在沙特利雅得达成四项共识,包括恢复双边外交关系、建立停火协商机制等。特朗普迅速将此成果与自身政治资本绑定,声称“只有我能终结战争”,并借此向乌克兰施压,要求其接受美俄主导的和谈框架。
面对特朗普的指责,泽连斯基以“虚假信息泡沫论”强势回应。他驳斥了“4%支持率”的说法,着重强调基辅研究所发布的信任度处于57%。与此同时,则连斯基还大谈美国对乌援助一事有内幕,即美国国会此前批准了一笔高达177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可现实情况是,乌克兰只实实在在收到了760亿美元,援助资金到位情况与计划相差甚远。对于特朗普提出的“以50%稀土资源开采权抵偿债务”方案,泽连斯基明确拒绝,强调“主权问题不容交易”。
对此发言,乌克兰外长安德烈·西比哈郑重宣告,乌克兰绝不会在外力胁迫下有丝毫妥协,而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迅速呼应,对这一强硬态度表达支持。谈及特朗普给泽连斯基冠上“独裁者”之名,朔尔茨严厉斥责,称这种简单粗暴的定性是对复杂政治局势的严重曲解,一旦放任传播,极有可能破坏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支持,让乌克兰陷入更艰难的处境。
特朗普的言论加剧了跨大西洋联盟的内部裂痕。法国总统马克龙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姿态。短短两日之内,他马不停蹄地两次牵头组织欧洲紧急峰会。会议期间,马克龙着重强调,任何关乎和平的协议,乌克兰都不可或缺,其直接参与是达成持久和平的基石。同时,他将目光聚焦于欧洲的安全保障,迫切呼吁欧盟各国提高防务预算。他指出,面对当前复杂的安全挑战,只有加大防务投入,才能让欧盟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然而,欧洲各国对美俄接触的态度分歧明显:意大利副总理安东尼奥·塔亚尼提议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而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则表态愿直接派兵支援乌克兰,暴露出欧洲战略自主性的局限。
俄罗斯则借机强化攻势,公开称“愿与特朗普直接对话”,同时指责欧洲中断与俄沟通渠道。俄军在苏梅地区的军事推进,被视为向谈判桌施加压力的战术动作。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攻势本质上是将外交议题工具化的典型策略。通过夸大援助金额、渲染乌克兰腐败,他成功将战争成本转化为国内政治动员工具,既迎合“美国优先”选民对战略收缩的期待,又为美俄资源交易铺路。而要求乌克兰割让资源与领土的提议,不仅与俄罗斯的“去军事化”目标形成默契,更暴露美国试图攫取乌方稀土储备以服务新能源产业的意图。
这场博弈的结局可能印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冷酷法则:乌克兰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于大国利益夹缝中。一旦美国与俄罗斯私下敲定协议,乌克兰极有可能在主权完整与领土权益方面被迫做出重大让步,而泽连斯基的抵抗能否转化为欧洲实质性支持,仍取决于欧盟能否突破对美依赖的战略惯性,接下来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