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赛迪发布的《2024-2026年中国信创硬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引发了科技行业的广泛关注。该报告以信创硬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国产CPU市场的格局和技术路线,还特别指出了国产ARM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
在国内市场,国产CPU厂商通过技术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产品也在不同领域实现了应用落地。如今,国产CPU市场已形成了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的海光和鲲鹏在信创PC市场成绩斐然,订单源源不断,市场占有率领先。第二梯队中,龙芯凭借自主可控的优势,在党政领域表现出色;飞腾在商用市场也逐步崭露头角,不过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梯队的兆芯和申威各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瓶颈,在信创硬件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从指令集技术角度来看,国产CPU厂商主要涉及x86、ARM、MIPS、Alpha这四条技术路线。其中,国产ARM在移动端市场根基深厚,拥有成熟的应用基础和开发生态。然而,在商用和行业领域的CPU应用场景中,软件适配问题却十分突出。

此外,国产ARM没有获得ARM v9架构的授权,这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基于ARM v9及更高版本开发的应用生态,国产ARM产品难以融入,面临脱节风险;另一方面,产品性能提升也受到限制,很难在性能上超越国外竞品。虽然国产ARM指令集架构的永久授权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意义,但版本更新后可能面临断供风险,这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以采用ARM架构的鲲鹏和飞腾为例,它们虽能基于现有授权对指令集架构进行小幅度的改造研发,但由于ARMv9授权的缺失,产品迭代受到严重制约,技术发展风险和生态兼容壁垒明显。
对此,赛迪在报告中建议,国产厂商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自主迭代能力。同时,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建设,通过系统优化和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国产CPU的持续替代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