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焖鸡”事件想到“食品安全大于天”

从波来看商业 2025-03-16 05:02:12

《网评:由“黄焖鸡”事件想到“食品安全大于天”》

近日,一段关于某品牌“黄焖鸡米饭”使用变质食材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暗访记者发现,后厨工作人员将隔夜卤汁反复熬煮,鸡肉原料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被人为篡改,甚至用回收的汤汁“循环使用”。视频曝光后,涉事企业股价暴跌、门店停业整顿,消费者愤怒的声浪席卷网络。这场看似偶然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无小事”的警钟,让“食品安全大于天”这句老话焕发出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企业生命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黄焖鸡”事件折射出的,是部分餐饮企业对食品安全底线的肆意践踏。当变质食材与过期原料成为“成本控制”的捷径,当篡改生产日期沦为掩盖问题的惯用伎俩,企业看似在短期赚取暴利,实则埋下了毁灭性的隐患。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投诉举报量达123万件,其中近六成涉及餐饮服务行业。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用健康和信任为企业的失信买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已从偶发事件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从“土坑酸菜”到“预制菜菌落超标”,从“进口冷链食品阳性”到“校园食堂异物”,食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某知名快餐品牌曾自曝,其供应商提供的鸡肉中抗生素残留超标达国家标准10倍,最终导致全球数十万消费者陷入健康恐慌。这些案例证明,一旦食品安全链条断裂,企业即便拥有再响亮的品牌、再庞大的规模,也可能在顷刻间崩塌。

二、监管与自律:筑牢食品安全的“双保险”

“黄焖鸡”事件的快速发酵,暴露出现行监管体系的短板。尽管我国已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猫鼠游戏”困境:监管部门的人力有限,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督;而部分企业为逃避检查,玩起了“打游击战”——在突击检查前全面整改,检查过后故态复萌。某地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坦言:“我们现有的快检设备,最快也只能在48小时内完成食材成分分析,但有些非法添加物可能当天就会流入市场。”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智慧监管+社会共治”的新模式。深圳市试点推广的“食安雷达”系统值得借鉴: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食品储存温度,AI算法自动比对供应商资质,区块链技术确保溯源信息不可篡改。这套系统运行以来,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72%。同时,消费者的监督力量也应被激活——上海某电商平台推出的“食品安全吹哨人计划”,鼓励消费者上传可疑商品照片并奖励举报,仅半年就收集到2.3万条有效线索,立案查处率超过85%。

三、文化重塑:让敬畏之心回归食品生产

“黄焖鸡”事件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摧毁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基本信任。当消费者连最常吃的快餐都无法放心,当“吃什么都怕”成为普遍心态,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将受到严重冲击。日本“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导致乳业巨头雪印乳业破产,德国“彩虹奶酪沙门氏菌污染”致使该国乳制品出口锐减40%,这些教训警示我们:食品安全危机从来都不是企业的小事,而是动摇国计民生的大事。

重塑食品安全文化,需要从教育、法律、伦理三个维度发力。在新加坡,中小学开设“食品科学课”,让学生亲手检测食品添加剂;在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出“食品安全徽章”认证体系,未获认证的产品不得进入超市货架;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生产流程——某火锅品牌投入亿元建设透明厨房,顾客可通过手机直播观看食材加工全程;某速冻食品企业建立“区块链+责任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包装即可查看农场、工厂、检测机构的全链路信息。这些实践证明,当敬畏之心成为行业共识,食品安全才能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站在“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更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技术和制度的较量,更是价值观的博弈。从“黄焖鸡”事件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任何试图以牺牲安全换发展的行为,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唯有将“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镌刻在每家企业、每个商家的基因里,融入每一套生产标准、每一道质检流程、每一次消费选择中,我们才能真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吃得安心、吃得健康,让食品产业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民生工程。

(声明:看到网媒披露的“黄焖鸡事件”,联系到人民群众倍加关切的食品安全,觉得有必要再次发声。文中相关事实及数据系公开报道过的新闻查阅与搜索,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0 阅读:2

从波来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